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管理理论 >> 正文

我们应该研究中国式管理的什么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本站原创 佚名 参加讨论

李飞/薛镭


    【内容提要】在回顾和评价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近些年中国式管理研究的主流方向发生了偏差,重新提出了中国式管理的重点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式管理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企业管理方面的成功规律;研究的主要对象自然是中国大陆当代最为成功的企业;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领导与激励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和管理科学、管理艺术和管理手艺等层面;研究的主要方法,不应该是翻阅几千年以前的故纸堆,而是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

【关 键 词】中国式管理/管理模式/案例研究


        一、引言
        近几年,中国式管理问题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赵纯均,吴贵生,2008),相关研讨会的场次,参与讨论的人数,发表文章的数量都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有价值的成果不断涌现,但是争论也此起彼伏(黄津孚,2006),中国式管理的知识和理论还处于一种零散的状态(肖俊,2008)。有趣的是,很多争论源于对“什么是中国式管理”的不同理解,各说各话,难以达成共识。比如中国式管理是指成功的管理模式,还是指中国存在的管理模式?是指现代的管理变革,还是指古代的管理哲学?是指中国境内所有企业(包括外资)的管理模式,还是指华裔在全球开设企业的管理模式?对这些问题界定不同,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例如将中国式管理界定为中国传统的管理哲学,就会导致对中国式管理的激烈批判(张羿,2007),相反将其界定为成功的管理模式,就会引起诸多的称赞和模仿。因此,事先清晰界定中国式管理研究的基本概念,不仅可以使大家在一个平台进行相关对话讨论,同时可以真正确定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这是当前非常有意义且急迫的一件事情,它是将该问题讨论引向深入的重要基础。
        这就需要我们回到研究问题的基础层次上,即回答:什么是中国式管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式管理?我们应重点研究中国式管理的哪部分?以及如何研究中国式管理?
        需要明确的是,本文的“中国式管理”,专指中国式的企业管理,非企业管理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日本式管理、美国式管理也仅限于企业管理层面。
        二、什么是中国式管理
        对于这个问题,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哲学来定义,另一种是从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来定义,还有一种是从中国式管理学来定义。
        (一)中国管理哲学说
        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管理包括管理科学和管理哲学两方面内容,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管理科学世界各国一样,没有美国式、日本式和中国式,但是管理哲学各国不一样,因此中国式管理只不过是中国式管理哲学(曾仕强,1987,2005)。这一定义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大量的复制和引用,同时成为“批判中国式管理”学者的主要质疑内容,他们认为这种意义上的中国式管理有许多糟粕的东西,把它上升至现代管理的思想指针,是十分偏激和不合时宜的(张羿,2007)。
        (二)中国管理方式说
        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管理包括物的管理和人的管理两方面内容,中国式管理是指管理方法的总和。物的管理方式属于技术的范畴,凡是技术性的东西都含有普遍性与一致性,可以在不同的国家通用或移植。但是,人的管理方式属于艺术的范畴,凡是艺术性的东西都含有个别性与差异性,因时间、地理、种族、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不同而不同,既不能直接的移植,也不能简单地学习和效法(刘连增,1986;曾仕强,1987)。因此,对人的管理方法更能体现出中国式管理的本质。甚至有学者直接认为,中国式管理就是以家的观念,即用亲情来连接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以农业社会为背景的产物(叶日崧,1999)。
        (三)中国管理体系说
        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式管理,是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是成型的管理行为系统,不是纯意识形态,而是管理者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相对确定的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方式。由于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环境不同,管理目标、资源配置、活动秩序、文化氛围、计划、管理体制、领导方式、协调和控制手段不同,从而构成不同的管理模式(黄津孚,2006)。
        还有人认为,无论是中国式管理,还是西方式管理,其管理体系都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科学层次、艺术层次和哲学层次,或曰知识层次、方法层次和理念层次。在管理科学或曰知识层次,具有普适意义,无所谓中国式、美国式和日本式;在管理哲学或曰理念层次,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博大深邃;在艺术或方法层次,东西方各有千秋,各具风采(徐飞,2008)。
        (四)评价与讨论
        从词面意义分析,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企业资源及相关活动进行分析、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过程。因此,中国式管理,就是指中国模式(或特色)的管理,或是中国独特的管理方式或方法。
        从管理实践分析,我们通常说的美国式管理和日本式管理,是指他们独特的管理模式或方法。中国式管理,是相对于日本式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来。当时大家谈论日本模式,主要是指一系列的管理方法,诸如日本组织管理中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工会等(大内,1984);在战略、结构、制度、人员、技能、作风和共享价值观等七个要素中,比美国企业更重视后四个软性因素,形成共识性领导(帕斯卡尔,阿索斯,1983);以及精益的生产方式(沃麦克,琼斯,鲁斯,2008)等等。
        因此,中国式管理应该理解为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或方法,这种方法的形成与管理哲学有关系,但绝不仅限于管理哲学,或曰主要不是管理哲学。
        三、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式管理
        近几年,中国式管理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有两个不同的驱动力:一是源于对传统文化的追逐和复兴;二是源于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原因的探究。前者并非近几年才有,只不过在近几年伴随着传统文化热而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后者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两种驱动力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内容和路径,但却交汇成了中国式管理研究的潮流。不过,两种研究路径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为了指导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
        (一)复兴传统文化
        一部分较有影响力的中国式管理研究学者,着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解读,而与高速发展的中国企业成功经验关系不大,一些研究成果早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这部分学者很多是专门研究中国管理思想史或是传统文化的学者。他们认为,研究和建立中国式管理学的原因在于:一是西方的管理模式不适合中国企业,二是日本企业的成功在于通过西方管理方法和日本文化的结合形成日本式管理(曾仕强,1987),前者表明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必要,后者则意味着中国式管理理论建立的可能,因为日本文化的核心来源于中国的管理哲学。
        这种流派的核心是大量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古籍,解读对今天管理有益的内容,梳理成为管理的理念和原则,个别学者用案例证明这些理念和原则的适用性。较有影响的文献有《中国式管理》(曾仕强,2005)、《从历史看管理》(许倬云,2005)、《东方管理学》(苏东水,2005)、《和谐管理理论》(席酉民、尚玉钒,2002)、《和谐管理理论案例及应用》(席酉民、葛京等,2006)和《21世纪的中国式管理》(黄如金,2008)等。
        (二)总结成功规律
        回顾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企业管理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当然也是新型管理理论产生的时期。美国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日本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工会等理论的诞生都是如此,前者被国内学者称为美国式管理,后者则被称为日本式管理。因此,高速成长的企业实践被视为新型管理理论产生的沃土(李维安,2007)。
        30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类似当时美国和日本的快速成长,自然一个问题被很多专家学者思考着:伴随着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美国式管理,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日本式管理,伴随着中国近3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有没有中国式的管理呢?如有,是什么?将其清晰地描绘出来,不仅有助于创建指导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还可以对世界管理理论作出贡献,提升本土管理研究对丰富人类管理知识的价值(李维安,2007)。尽管国内外的诸多学者在探寻着其中的答案,但是至今尚无任何一种理论可以令人信服地解释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成功,同时出于对西方管理学理论与方法“霸权”的日益不满,对中国式管理学相关理论体系及方法的研究成为近年的热点(赵纯均,吴贵生,2008)。
        这种流派的核心,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快速成长背后企业快速发展管理规律的探寻,总结和创建中国式管理模式和理论,为世界管理理论作出贡献,同时指导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较有影响的成果有《领先之道》(陈春花,赵曙明,赵海然,2004)、《龙行天下》(曾鸣,威廉姆斯,2008),以及中国企业案例研究的高水平论文,集中于《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北大商业评论》、《中欧管理评论》等杂志案例栏目下的相关文章及相关案例集。
        (三)多重目的
        有学者认为,研究中国式管理有三个主要目的:反映现实、分析判断、引导实践。反映现实,是指揭示在中国特殊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形成的、中国现实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分析评估,是指对中国采用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找出优势和缺陷,对改革的难度和时机做出评估;引导实践,是指寻找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者指明努力的方向,同时还可丰富全球的管理理论(黄津孚,2006)。
        还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从中国企业失败得失中,总结提炼出它们的共性规律,以便形成管理活动的指导原则,避免今后再走弯路;二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管理领域、管理方式上有哪些主要思路和特色,体现出中国人的智慧(潘承烈,2002)。
        (四)评价与讨论
        无疑,各种中国式管理的研究者,一个共同的目的是指导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只不过有些学者是从传统文化中找灵感和理念,有些是从成功实践中探寻管理规律,其成果都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因此,从学术研究的一般视角考虑,没有优劣之分。但是,从中国式管理研究的起源来看,主要还是为了回答中国为什么经济高速成长?这30年留给世人的成功的独特管理遗产是什么?从而找到未来中国企业管理可以借鉴的成功理念,特别是工具和方法。
        四、应该重点研究什么样的中国式管理
        出于对中国式管理的不同理解,以及研究中国式管理的不同目的,就有了对研究内容的不同思考。主张中国式管理为管理哲学的人,自然认为应该重点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主张中国式管理为人的管理的人,自然认为应该重点研究中国的人际关系管理;主张中国式管理是系统方法的人,则认为应该研究中国管理哲学或理念、中国管理方法和中国管理艺术等。最后一种主张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例如,有专家认为,应从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工具、管理实践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易建湘,2004);也有专家提出,应从哲学层面、专业管理理论、企业管理的相关制度、管理工具方法和手段等四个层面研究(胡新欣,2004);还有学者提出要从管理哲学、管理文化、社会人际关系、中国人素质特点和组织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肖俊,2008);甚至还有学者主张建立一个中国式企业管理分析模型,包括管理范式(指管理哲学、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手段)、管理行为(指计划与战略管理、组织构架与管理体制、财务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领导与激励及人力资源管理、协调与控制策略)和管理对象(指美国企业、中国家族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国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等三个维度(黄津孚,2006)。这些讨论对于我们确定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内容有着积极意义。但是,研究内容太少,可能找不到中国式管理的本质特色;反之,研究内容太多,试图建立中国式企业管理学,也有操之过急之嫌,因为这是研究的可能结果,而非研究的内容本身。
        前述学者建立的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模型,比较详细地概括了中国式管理需要研究的内容,我们不再重述,同时也不想陷入研究中国管理哲学和中国管理方法的争论。因此,我们换一个视角探讨中国是管理的内容,或许会取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我们首先确定研究谁,尔后确定研究什么,就会避免一些无谓的争论,目的是更加明确中国式管理研究的重点。
        (一)我们应该研究谁
        首先是成功的企业。尽管大家对中国式管理研究的目的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一点是取得共识的,就是探索中国企业成功的管理规律,指导当今和未来的企业管理实践。因此,我们研究的重点无疑是那些连续10年甚至更长时间持续成功的企业,成功的标志是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具有受公众赞赏的社会声誉。失败的企业也有研究的必要,用以反证成功的管理规律,但那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其次是现代的企业。尽管中国古代和近代也有许多成功的企业,但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是现代的中国式管理的成功规律,古代、近代和现代成功的管理规律肯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诸多相似之处,但是不能说明中国近30年经济快速增长的管理原因,同时现代才是中国式管理生存和发展的时代。因此,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当代连续成功的企业。
        再次是中国的企业。中国式管理,不等同于东方式管理,也不等同于华商式管理,而是指在中国境内特别是中国内地地区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的管理方式。尽管在华外资、合资企业,港澳台企业,以及遍布世界各国的华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国式管理的特征,但是并非主流,要揭示中国30年经济快速增长和企业超常规发展的原因,必须以中国内地企业为重点,因为他们直接受到经济体制转轨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而遵循着政策指引进行企业管理,是中国式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之一(潘承烈,2002)。因此,中国式管理研究的重点对象是当代的中国大陆的成功企业。
        (二)我们应该研究什么
        我们应该研究当代中国大陆成功企业的什么?这也是需要讨论的问题,并非他们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需要我们研究。
        从外延视角看,要研究管理的各个方面。有学者称之为管理行为,包括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领导与激励及人力资源管理等。
        从内涵视角看,要研究管理的各个层面。有学者称之为管理范式,包括管理哲学、管理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等。其实,关于管理内涵的研究,有必要回归到管理的基本性质上来。过去我们常说,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具有二重性。但是明茨伯格认为,管理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手艺性三者的统一,管理科学是系统分析的方法,形式是数据输入与评估;管理艺术是想象和创新,形式是洞察和远见;管理手艺是经验和应用,形式是行动和体验(明茨伯格,2006)。这种新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管理学者的认同。因此,从管理层面上看,我们需要研究管理科学、管理艺术和管理手艺。至于管理理念,会隐含在三个层面之中。
        从方向视角看,要研究管理的成功做法。换句话说,我们要研究成功企业的成功做法。失败企业不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成功企业是我们的研究对象,但是我们不研究他们失败的做法,不探讨他们的失误,重点研究他们的成功。
        总之,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中国式管理,是当代大陆成功企业的成功管理科学、管理艺术和管理手艺。从时间上看,着眼于当代,不是历史的回归;从空间上看,着眼于大陆,不是全球的华商;从方向上看,着眼于成功,不是失败的分析。即使这样,我们最终研究出来的结果,可能不是一个系统的管理模式,而是在某些方面形成的成功的管理特色。取得了这样的结果,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它可以指导未来的企业管理,同时也丰富了世界管理理论的宝库。其实,我们称之为的日本式管理,既不是系统的管理模式,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仅仅是日本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成功的管理特色而已。这一点特别应该值得我们注意。
        五、应该如何研究中国式管理
        在明确了什么是中国式管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应该研究谁和研究什么之后,就会容易地得出研究中国式管理的路径。
        已有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基于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研究路径,越来越多地受到置疑。一些流行的中国式管理方面的书籍,仅仅是在故纸堆中搜寻,着眼于传统的管理哲学,既不是对中国内地企业深入调查的结果,也不是中国企业成功规律的概括。大量运用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没有经过严谨的学术检验,断章取义,夸大其现代价值,主要结论存在着严重错误(肖俊,2008)。真应了一句俗语:流行的不一定是好的,比如萨斯、禽流感等。正因为得以广泛传播的中国式管理研究,被局限在中国管理哲学层面,进而又被框死在《易经》的范围内,才导致有专家对“中国式管理核心思想的批判”(张羿,2007),批判的逻辑并非哗众取宠和无理取闹,确有几分道理。
        无疑,对中国当代成功企业成功管理规律的研究,并没有区别于其他相关研究的独特方法,而是有着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并不分为“美国式”、“日本式”和“中国式”。因此,我们不能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文献入手,而应该着眼于当代的成功企业,比较适合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直接研究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在案例研究中,第一步我们需要探寻成功企业的成功管理实践,以及指导管理实践的理念和理论,发现成功的管理规律;第二步注意研究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变化,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策环境的变化,中国企业管理特色也是不断变化的,管理变化成为中国式管理的特征之一;第三步,研究其他国家企业管理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以判断是否存在着中国的管理特色。第一、二步是第三步的基础,大大重要于第三步。第一、二步可以得出用于复制的管理方法,第三步是证明我们对世界管理科学的贡献程度。我们所提倡的中国式管理的案例研究,并不排斥管理哲学的讨论,只不过不是先从古文献入手,而是在企业管理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相应的管理哲学。同时,在案例研究过程中,也需要运用规范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多案例的研究,田野调查法、扎根分析和实证分析,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令人喜悦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来探寻中国式管理的问题。一些严谨的案例研究思路和方法,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有影响的著作有《领先之道》(陈春花,赵曙明,赵海然,2004)、《龙行天下》(曾鸣,威廉姆斯,2008)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与《管理世界》杂志社每年举办“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获奖论文也都为中国式管理案例研究的佳作,集中体现了国内管理学者在构建适用于中国管理情境的管理理论中的努力,无论在理论贡献上还是在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上都表现出了一定水准(潘绵臻,毛基业,2009)。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企业联合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三家联合开展的《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也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采取了案例研究的方法,计划选出60家各个行业领先的成功企业进行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已经证明案例研究对探讨中国式管理的有效性。
        总之,总结成功管理规律应该成为中国式管理的重点。传统文化没有成为管理理念,仅仅是传统文化,就不能成为中国式管理的研究主题,只有那些成为现代管理理念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成为中国式管理的主题。即使管理理念成为中国式管理的研究主题,也应该从研究中国成功企业案例中去发现,而不是直接翻阅古书去摘抄。我们无权否认这种摘抄和解释的一定价值,但是那绝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管理。
        注释:
        ①陈春花、赵曙明、赵海然:《领先之道》,中信出版社,2004年。
        ②黄津孚:《中国式管理研究的六个基本命题》,《经济管理·新管理》,2006年第22期。
        ③科技智囊编辑部:《中国式管理引发争鸣》,《科技智囊》中国式管理专辑,2004年。
        ④李维安:《应总结创建“中国式管理”模式与理论》,《南开管理评论》,2007年第2期。
        ⑤理查德·帕斯卡尔、安东尼·阿索斯:《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国科学技术翻译出版社,1983年。
        ⑥刘连增:《论中国式管理》,《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⑦明茨伯格:《管理并非MBA》,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⑧潘承烈:《中国式管理初探》,中国企业报,2002年5月24日
        ⑨潘绵臻、毛基业:《再探案例研究的规范性问题》,《管理世界》,2009年第2期。
        ⑩苏东水:《东方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2)温元凯:《温元凯谈中国式管理》,《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第1期。
        (13)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席酉民、葛京等:《和谐管理理论案例及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肖俊:《概念,体系与研究路径:关于中国式管理学科化的理论探讨》,《东方管理评论》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徐飞:《论中国管理体系的构建》,《东方管理理论》,2008年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许倬云:《从历史看管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8)叶日崧:《中国式管理能走向现代化吗》,《城市技术监督》,1999年第12期。
        (19)曾鸣、威廉姆斯:《龙行天下》,机械出版社,2008年。
        (20)曾仕强:《现代化的中国式管理》,(台湾)经济日报社,1987年。
        (21)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2)张羿:《中国式管理批判》,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
        (23)詹姆斯沃麦克、丹尼尔.琼斯、丹尼尔.鲁斯:《丰田精益生产方式》,中信出版社,2008年。
        (24)赵纯均、吴贵生:《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管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转自《管理世界》(京)2009年增刊期第25~30页

 

【作者简介】李飞,男,河北青龙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营销管理和零售管理研究;薛镭,男,天津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高级管理培训


    

Tags:我们应该研究中国式管理的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