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管理理论 >> 正文

基于实践导向的管理研究成果评价探析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管理学报》2012年3期 陈春花 陈… 参加讨论

近年来,“直面中国管理实践”、“实践导向”已逐渐成为中国管理学界的重要共识,这也是当前中国管理研究者的重要使命。在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大量从管理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管理学家,如泰勒、吉尔布雷斯、贝杜和法约尔,让我们了解到,实践激发了理论的产生,理论指导了实践。正如HUCZYNSKI所指出的:“管理学领袖们在管理理论创新、管理理论传播和实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解释他们的影响,就必须既掌握管理工作的自然属性,又了解管理者的需求。只有那些迎合了管理者需求的管理理论才能受到管理者的追捧,而且管理的自然属性更加倾向于关注那些能够帮助企业和组织解决问题的管理学领袖。”管理研究及其理论成果源于实践,用于指导管理实践活动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管理实践是推动管理研究及理论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实践导向成为评价管理实践研究的2个基本维度之一。
    科学研究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知识生产和创造的过程,因此,对科学研究活动的评价,实质上是对知识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评价。换言之,对科学技术体系的测度必然会转化为对知识体系的测度。也就是说,科研成果是科研活动的直接体现,是进行科学评价的直接依据;而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科研活动需要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成果,成果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因而要实行分类评价,或按照相同的标准和方式转换成可比的统一结果或形式。对于管理研究及其成果的评价也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原则和标准。
    本文从成果及其贡献的角度对管理研究进行科学评价和价值评估,基于管理学所具有的技术科学学科属性,并参照了经典的管理研究和理论成果的特征,试图探讨并构建管理研究成果在实践导向维度上的评价模型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1技术科学视角下管理研究实践导向的评价模型
    

    基于技术认识论“致用”的研究逻辑,可以借助钱学森的“技术科学观”来认识和把握管理学和管理研究的属性特征,进而结合经典管理研究及其理论成果的特征,构建实践导向的评价模型,提供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形成统一的评价逻辑。
    1. 1管理研究的技术科学性质
    

    VAN DE VEN等指出,管理学要“致用”,就必须实现认识论层面的改变,由“求真”的逻辑转为“致用”的逻辑。吕力基于以上观点,从科学和技术2种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了管理研究中“求真”与“致用”2种逻辑的本质区别。由于求真与致用2种研究逻辑在目的、推理方式、知识体系3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有关管理实践的操作性知识并不能完全从科学理论中推演出来。因为科学认识论的目标是“求真”,它的直接目标不是为现存的实际问题提供行动规则,而人们又必须尽快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技术认识论指导下的“致用的知识”对于管理而言就是十分必要的。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管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致用”,而不是“求真”。对此,我们可以借助钱学森的“技术科学观”进一步地把握管理学和管理研究的属性特征。
    钱学森指出,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不是简单的推演,而是需要高度的创造性,实现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的综合,因而产生了一种新的专业部门——技术科学。钱学森强调,技术科学中含有比较多的没有经过严密整理和分析的原始经验成分,这在自然科学中是很少并且需要努力消除的,但是在技术科学中,原始经验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也影响了技术科学的研究方法——技术科学是从实践的经验出发,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精炼,创造出理论。技术科学是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它的主要作用是从技术实践中,提取具有一般性的对象,它的研究成果就是对那些技术问题有普遍的应用。鉴于此,技术科学工作者必须经常和工程师们联系,知道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时甚至直接参加解决生产出现的问题,以取得实践经验。技术理论的意义在于,有了技术理论,就不必完全依赖工作经验。
    吕力根据技术科学观“既强调管理中存在客观规律这一事实,又强调实际中原始管理经验的重要性”的特征,将“技术科学观”应用到管理学领域,进而指出管理科学的“技术科学”性质:人类可以逐步从管理经验中提炼出一般规律,但永远也不可能穷尽一切管理原始经验。
    技术科学具有以下的学科属性特征:①学科宗旨:技术科学是直接为了解决人类现实需要中的具体问题的。②学科性质:技术科学是介于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相对独立的学科层次,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③学科特征:既体现为科学,又表现为艺术。④知识构成:技术科学首先是科学,其知识要受真理性标准的约束;但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要满足人类的价值诉求,故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必须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管理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面向实际的应用性、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性,以及众多实践价值导向的管理理论和规律,也正符合技术科学的以上特征。鉴于此,我们可以从技术科学观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管理研究的性质,并以“致用”的技术认识论来确立实践导向维度的评价标准。
    1.2管理研究实践导向的“问题挖掘-理论构建-效益贡献”评价模型
    

    钱学森认为,技术科学的关键是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在摸索问题关键点时,我们必须依靠客观规律的认识,必须知道什么是原则上可行的,什么是原则上不可行的。唯有彻底掌握了客观规律,我们的探索才不会迷失方向。技术科学是从实践的经验(或目的)出发,通过科学的分析或提炼,创造出技术的理论。
    从致用的逻辑来看,管理学本质上是一门技术。从技术认识论看来,技术的最终评价标准是“有效性”,即安全、实用、经济、耐久、可靠、高效、简便、美观等一系列指标,是一种技术是否成功的标志。
    从以上关于技术科学和技术认识论的阐述可以了解到,把握研究问题、分析提炼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性是实践导向的管理研究所应具备的3个基本要素,而这也可以作为实践导向的评价要素。
    1.2.1问题挖掘
    我们始终可以受益于那些引领管理实践变化并创造出无数价值的经典研究成果: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解决了劳动效率最大化的问题;韦伯的行政组织与法约尔的管理原则解决了组织效率最大化的问题;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解决了激励与满足感之间的关系问题;波特的竞争战略解决了如何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德鲁克让我们了解到知识员工的问题。这些经久的研究,正是基于对管理实践中重大问题的提炼,与企业有效的互动,带动了管理实践的高速发展,并引领了世界管理的发展方向。
    多数的科学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对于实践导向的管理研究来说,不仅仅是问题导向就够了,由于管理研究的对象包含了人类活动中动态多变的现象和纷繁复杂的因素,因而对于企业经营或组织管理中各种实际经验和管理现象的深入挖掘,并提炼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就成为一项具有良好价值贡献的研究所必须具备的首要特征。因此,本文将“问题挖掘”(question-pursuing)作为评价模型的第一个评价要素。
    1.2.2理论构建
    根据技术科学的属性特征,管理研究的“实践导向”并非要求我们的研究囿于纯粹的实务,简单地停留在操作的层面,而是应该实现从实务操作层面的管理经验,抽象提炼,概括上升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管理理论,为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一般性的概念框架。理论化的过程使实践者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提高了运用各种管理方法的自觉性和科学性。正如LEWIN所言,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更具有实用价值,因为好的理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因而具有深刻性和普适性,对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法约尔从高层管理者的角度通过管理实践和对管理过程的研究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然后将其应用到下级组织机构中。他认为管理活动由5种要素构成,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是法约尔在管理学理论上最突出的贡献,奠定了管理学的基础,建立了管理学的主要框架,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管理学并沿用至今。此外,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著名的14项管理原则。这些原则是任何一个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当中都会遇见的,既普遍又重要,直到今天仍然是管理者们在实践中所遵循的,也是管理学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主题。
    史密斯等指出,“在各学科领域中,理论为掌握学科知识,了解其中的重要关系奠立了基础。组织管理学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理论开发尤为重要,新理论提供了重要、独特的见解,深化了该领域对管理现象的理解。要促进管理学的发展就要求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开发,继续去理解组织中正在发生的各种现象。”在实践问题作为指引的情况下,理论构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管理研究必需的部分,是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因此,本文将“理论构建”(theory-building)作为评价模型的第二个评价要素。
    1.2.3效益贡献
    根据技术科学的属性可知,管理研究是从管理实践中提取具有一般性的对象,它的研究成果对那些管理问题有普遍的应用。提出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普拉哈拉德等认为:“如果研究并不会给企业家带来利益,即在这些依靠确切、几乎很少发生的附加因素才能使条件合格的因果关系中,创业者们几乎不能发现任何价值。但这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他们需要的是对理论的认识,需要结合不可测因素、平衡协调性和让传统研究者失望的一些相互关系来进行实践。”他们公开提倡应该把对管理实践做出贡献的重要程度作为评价研究成功与否的标杆。也可以说,评价实践导向的管理研究的关键在于其理论成果的价值贡献。
    管理理论和方法来自于实践,而在管理实践的众多理论和方法中,有着一个始终不变的相同内容——提高效率,这是管理的永恒主题。管理的本质是减少消耗,追求效率,效率是管理学研究的中心。管理研究成果的实践导向,不仅表现在对于管理实践的助益,更本质的应该体现在对于管理效率的提升。于是,本文得到了第3个评价要素“效益贡献”(benefitscontributing)。
    研究成果贡献效益需要以研究结论的验证效力作为支撑,同时以其推广能力作为体现;而这2个方面也反映了研究所挖掘和提炼出来的问题获得解释和解决的程度。也就是说,广泛地普及应用研究成果,以及较长时期内持续地在不同情境保持有效性,都是为了发挥研究成果的效益贡献(包括对管理实务和往后的研究活动)。因此,将“推广能力”和“验证效力”作为效益贡献的2个子要素。


    图1管理研究成果实践导向的QTB评价模型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管理研究实践导向维度的“问题挖掘-理论构建-效益贡献”评价模型(简称QTB评价模型),见图1。结合以上的分析阐述,评价模型图展示了一个逐步递进升华的研究进程和评价逻辑。此外,“效益贡献”的2个子要素——“推广能力”和“验证效力”的评价也是围绕研究问题进行展开的。图1中2条双向箭头,分别连接“问题挖掘”与“推广能力”和“验证效力”,就构成了一个反馈和相互检验与印证的体系。
    评价模型中的三大评价要素:问题挖掘、理论构建、效益贡献(推广能力、验证效力),分别对应着管理研究的选题来源、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对此,可以借助“管理研究之树”的隐喻来呈现这个升华的过程:从实践的土壤中获得灵感,挖掘问题;通过管理研究的抽象提炼,构建理论;推广应用并保持持久效力,贡献效益。这个评价模型,通过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管理研究在整个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导向”程度的高低。
    2基于QTB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QTB评价模型,通过回顾管理学百年发展中的经典研究成果,我们进一步探索这三大评价要素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而整理构建出管理研究成果在实践导向维度下的评价指标体系。
    2.1实践导向的“问题挖掘”评价指标
    管理研究成果在“问题挖掘”评价要素下,可以从研究问题的“关键度”和“现实感”2个方面设置指标。
    (1)关键度是指甄别出关键/重大的研究问题,独创性地发现新问题,以往未能解释的、反直觉的现象中蕴含的问题,这是一般科学研究所应具有的特征。而对于管理研究的研究问题,其关键程度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研究选题是否属于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引起了管理者群体广泛关注的、制约效率提升的瓶颈问题。管理研究需要聚焦于管理活动中的关键问题。例如,巴纳德在研究实体组织的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组织管理的实质内容——“决策”上,并对组织决策中的战略制约因素给予了详细的分析,对决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即使研究所提出的问题是尚未受到广泛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在以往理论未能解释的管理问题、反直觉的管理现象,对于管理研究来说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因此,研究可以寻找和挖掘现有理论和研究文献与管理实践中的现实经验和现象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之处。研究问题的“关键度”的3级评价指标可能包括:①对于经营和管理效率提升的重要性;②提出独到的、开创性的问题;③关注到违反以往理论解释和预测的现象和问题,见表1。

(2)现实感研究问题的现实感不同于研究问题的重大/关键程度,因为管理研究中被认为重要的问题和现象,并不一定就是现实感十分强的、直面管理实践的。研究问题不是着眼于理论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跟随这些潮流进行研究的选题,也许这样更容易获得评委的青睐且成果更易发表,但对于实践导向的管理研究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于管理实践中的实际现象和现实问题的关注。研究问题的“现实感”的3级指标可能包括:①研究主题符合时代背景的现实和实践发展的需要;②对管理者及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③是否包含道德、伦理等人本要素。例如,“定位之父”特劳特的研究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导向:解决在同质化时代企业如何竞争的问题。又如,泰勒研究科学管理原理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变当时工厂工人磨洋工和浪费时间的问题,提高效率,并力图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和谐,实现企业内劳资双方由对立走向共同合作。再如,当分工理论越来越不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和日新月异的管理实践,企业再造理论的兴起,力求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冗长的流程设置,以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贴近顾客,为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理念和新技术。关于研究问题是否包含道德和伦理因素的考虑,主要是基于GHOSHAL提出的一个问题,许多管理理论缺乏对人本因素的关注,因为正在误导职业经理人,从而伤害管理实践的成效,见表1。
    2.2实践导向的“理论构建”评价指标
    管理研究成果在“理论构建”这一评价要素下,可以从承继性、严谨性、概括性和超越性4个方面设置指标,实施进一步的评价。
    (1)承继性实践导向的管理研究在理论构建过程中需要具备承继性,这不仅是一般科学研究的要求,更是实践导向的重要基础。对已有研究的回顾和总结的广度与深度,是推进研究进程和提出独创性成果的重要基础。唯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管理研究才可能站得高看得远,正如沈超红等所指出的,面向实践的管理研究也要阅读文献。正是文献与现实经验的冲突推动着学者们的探索,没有前沿文献作为参考系,就无法判断管理实践所隐含的价值。只有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以之作为参考系,才可能敏锐地判断实践的创新性。这里所说的文献阅读,其实正是一个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总结的过程,这样才能体现管理研究的承继性。
    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是前人管理思想和以往研究成果的一次大综合,其中蕴含着许多人的心血和经验,如巴贝奇的作业研究、汤尼的收益分配思想、杰文斯的劳动强度和疲劳问题研究,以及和泰勒同时代的甘特、怀特、巴恩等人的贡献,泰勒是他们的集大成者。正如英国管理学家厄威克所说:“泰勒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形成一整套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的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再如,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如在吸收了古典组织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是一个动态的协作系统,进而提出了组织构成的3要素(组织的共同目标、协作意愿、信息沟通)。“理论构建”评价要素下的承继性的3级指标可以包括:①对文献的回顾与总结的丰富程度;②阐明已有研究或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差距。
    (2)严谨性指的是研究过程中使用方法的规范性、工具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实证数据的准确性,并保持清晰严谨的研究逻辑,这是得出有效的研究结论和理论成果的重要保证。从技术科学的属性特征来看,这是管理研究实现从原始的管理经验上升到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个方面,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作为管理学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已经做出了示范。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泰勒认识到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组成了专家实验小组,挑选了最优秀的工人,记录了他们的每一个动作,然后根据工作日写实记录,保留有效劳动,去除无效劳动,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地测量并研究工时消耗的状况,最后得出标准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方法。此外,管理研究应当能够响应管理实践的现实需要,为实践、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方法或思维方式,为管理实践及相关的研究活动贡献有效的方法论。“理论构建”评价要素下严谨性的3级指标可以包括:①假设合理并反映现实;②体现清晰严谨的研究逻辑;③研究方法规范科学;④实证数据和案例资料的准确。
    (3)概括性指的是管理研究成果需要体现出强大的概念力,即复杂问题简单化。其价值在于能够使我们从实践中的复杂现象提炼出一般性规律,从众多零散的现实经验中总结出普适方法,进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那些贡献了重大管理理论价值的研究者都具有这样的能力,例如分工理论、计划管理、竞争战略、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知识员工、企业文化,等等。当我们学习并理解这些概念时,可以清晰地知道企业运行背后的复杂性以及解决之道。例如,对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虽然有些人批评其所提出的决定战略的因素过于简单,没有足够的选择性,但是事实上,波特的研究成果的魅力正在于它的简单化。他要求读者们把他的模型作为起点来理解。一旦合理使用这些模型,它们就将成为辨别环境和确定战略方向的、高度灵活的分析工具,尤其是在国际战略领域。与“概括性”相对应的3级指标可能包括:①概念的抽象度和解释力;②提炼出管理现象的本质要素;③经验总结和规律提炼形成理论体系。
    (4)超越性实践导向的管理研究在理论构建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创新,不是简单的概念创造,而是相对于以往的理论具有超越性,对管理者大有裨益的创造性理论成果。这种实践导向的创新和超越性可能表现为:①研究成果为管理实务提供了新的管理思想、方法、技术、工具。例如,波特把企业战略管理和应用微观经济学这2个从前独立的研究领域联系起来,创立了有效的分析模型和工具。他的竞争战略理论彻底改变了企业战略的研究方法。此外,通过强调企业必须在完全全球化和完全本土化间进行选择的观点,并通过构造最强的优势战略提供了分析框架,波特的研究成果使国际经营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操作上也具有更大的自由性。②研究成果引入了新的哲学基础并建立新的分析框架。例如,巴纳德将系统观应用于组织研究。他开创性地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围绕着“组织协作”、“经理的职能”、“组织决策”、“组织权威”和“组织平衡”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归纳,形成和建立了孔茨所称的社会系统理论。他通过运用系统理论的知识,将企业和组织看作是一个相互关系的协作系统,不仅注重组织内部的协作,还注重组织对外的平衡,将企业组织完全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考察,为系统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③研究成果揭示了新的管理逻辑。例如,SARASVATHY等提出的创业行动逻辑理论,为创业成败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解释,认为是“创业行动逻辑”的差异导致了创业绩效的高低。这一理论成果整合了以往的资源论、机会论等研究范式,为创业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或新的视角,使人们看到该理论产生以前看不到的东西。这3种超越性的表现可以作为“超越性”相应的3级评价指标。
    2.3实践导向的“效益贡献”评价指标
    

    对于管理研究成果的“效益贡献”,可以根据“推广能力”和“验证效力”2个子要素进行评价指标的设置。
    (1)推广能力指的是成果适用范围的大小、知识转化和传递的潜力、研究结论的可复制程度。相应的3级指标可以包括:①研究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②易读,简洁、通俗的程度;③被咨询公司、管理教育、培训机构的采用程度;④成果应用的采纳程度。例如,威廉·大内在其《Z理论——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中,针对如何向Z型组织转化,明确给出了实现转化的13个步骤。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战略意图的提出者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其成果主要都发表在实践导向型的期刊《哈佛商业评论》上,据此可以了解到其研究成果通俗易读的特性,其中有几篇还获得了麦肯锡年度最佳论文奖,进一步表明他们的成果获得了咨询等实务界的认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到大力提倡,并被公共部门广泛采纳和应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在政府机关和一些高校中尝试实施。
    此外,实践导向的研究成果不仅有社会效益,还对管理知识体系和研究脉络有所贡献,正如VAN DE VEN等所说,实践导向的研究也应当能够推进某一领域内的管理研究和知识。也就是能够对同行研究者以及管理咨询机构等知识转化环节有所助益,此即对学科发展的效益,也是研究成果通过推动学科发展来体现实践价值的拓展和延续。
    (2)验证效力指的是从空间和时间2个维度,分别考量研究成果及结论是否能广泛地持久地保持有效性。相应的3级指标可以包括:①研究成果在不同组织类型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②解决方案和结论的有效性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得以持续的验证。例如,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是最早被人们认可,并在各种组织中都能较好地适用。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中提出的分权管理应当成为企业主体行为的基本原则,这一结论在诸多企业的管理实践中都先后得到验证,包括后来崛起的福特汽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以及如今销售额突破千亿元的美的集团。
    综合以上三大评价要素下的2级指标,以及对3级指标项目设置的探索,我们可以汇总得到基于“问题挖掘-理论构建-效益贡献”QBT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见表1。作为管理研究成果实践导向维度评价的一个基本框架。鉴于管理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套指标体系恐怕难以对研究成果所有的特征都实现涵盖,因此,我们在确立了三大评价要素及其2级指标后,对于3级评价指标只是做一个探索式的设置,在具体的评价操作中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调整一些项目。
    3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也许无法面面俱到地涵盖所有研究成果的全部属性特征,但评价模型的提出和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我们的管理研究指明了一个价值追求的方向,或许无法要求所有的管理研究成果达到以上所有的指标项目,但这些管理学优秀研究成果所表现出来的特质,至少提供了一个使我们的研究更有实践价值和意义的参考框架。
    作者简介:陈春花,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510640;陈鸿志,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Tags:基于实践导向的管理研究成果评价探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