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国外管理哲学研究已近90年。管理哲学是面向管理实践的,这其中既有省思的研究取向,又有构建管理理念的研究取向。管理哲学在思维上有整体性特征,在内容上有价值分析特征。研究者对哲学的定位深深影响着对管理哲学的定位,管理哲学对人的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拓展。管理哲学借用哲学的思想因子来深度剖析管理理论,利用哲学思维构造新的管理理念以及有针对性地革新旧的管理范式,这些将是未来管理哲学的增长点。
【关 键 词】国外管理哲学 基本定位 多样化研究 互动
中国管理哲学研究已近30年,中国管理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应该与国外管理哲学界保持密切的沟通,并适当借鉴国外管理哲学的研究成果。引介国外管理哲学的研究成果是中国管理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管理哲学界热议管理哲学基本定位之时[1~6],尤显必要。虽然国内相关研究也涉及管理哲学的基本定位,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就管理哲学的基本定位来说,国内对其研究状况、研究态势,特别是近20年来的相关研究论文及近10年来的相关学术专著,还知之甚少。国外相关研究者是如何定位管理哲学的?他们在关注哪些问题?国外管理哲学的未来研究趋向如何?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既有助于对国外管理哲学研究的梳理,更有助于为国内管理哲学探讨所借鉴。
1国外管理哲学研究态势基本点分析
1.1管理哲学学术轨迹
自谢尔登1923年出版第一本《管理哲学》专著以来,他就被尊为管理哲学第一人[7,8]。虽然在谢尔登之前,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基于管理原则、管理原理的定位对管理哲学有所指认,在TAYLOR[9]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中“philosophy”出现过18次之多,但只有谢尔登才使管理哲学“获得了备受尊重的、专业化的”[8]学科声誉。自他以后,直到50多年后霍金森(HODGKINSON)[10,11]才出版《管理哲学》和《领导哲学》。KIRKEBY[12]在1998年用德文出版专著《管理哲学》,此书在2000年被翻译成英文,其核心既是从哲学视角论述管理,又在于阐明领导问题。关于管理哲学的专著还有KOSLOWSKI[13]在2010年主编的关于管理哲学的论文合辑《管理与组织哲学辑要》,其中收录了KOSLOWSKI对管理哲学基本定位的相关研究。
以管理哲学为题目(或在题目中涉及管理哲学)的研究论文较多:以Web of Science三大引文库(SCISSCIA&HCI)检索数据库为例,其中以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为关键词(含标题用词)在1980-2010年间至少有140篇,当然还不包括1980年以前的以及未收录上述引文库的。其中就管理哲学的基本定位研究来说,发表最早的要数FETZER[14]发表于1948年的论文,学术价值较大的有STOVER[15]以及LITZINGER等[7]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后者对1966年以前的管理哲学研究有非常专业的综述和评析。在管理哲学方向的博士论文,有KOHAMA(2005年发表)[16]等人的。在1960年以后专门讨论管理哲学基本定位的像LITZINGER等所写的那样专业的文章逐渐变少,而更多是从某个侧面讨论管理哲学的,像MASLOW[17]的《优心管理》。DRUCKER[18,19]也被指认为管理哲学家,其对管理本质以及后资本主义的定位颇有深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HANDY[20,21]对组织以及整个管理实践走势的论述也颇有管理哲学意蕴。另外,对组织的管理哲学研究有些比对管理哲学本身的讨论更受学者的青睐,如对组织的技术理性批判研究[22],对组织的后现代视角的研究[23]。
以上并非下文要论述的所有文献,更不是管理哲学变迁史上的所有文献,但这些反映了管理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文献。
1.2管理哲学传播媒介
国外管理哲学传播媒介有多样化趋势。21世纪之后,管理哲学在传播平台建设上有了新突破。自2001年以来,英国管理哲学相关研究者开始定期出版专业性的管理哲学期刊。每年3期,一般定期发行,从2001年发行以来没有间断过。它以管理哲学家、管理理论家、管理从业者为读者和作者群,致力于开辟一个管理哲学的研究、交流平台。它每期主题鲜明,大约有120页,以讨论管理领域中的哲学问题,分析管理哲学领域中的重要命题和相关思想,引介著名管理领导者及其管理经验为主。该期刊的编辑大都是致力于管理哲学研究或对管理哲学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管理经理人。自2001年以来,在英国大约在每年的7月份召开世界范围内的管理哲学研讨会,这其中在牛津大学的St Anne’s College召开的大都是国际性会议。该研讨会已常态化,2011年的年会已于2011年7月14~17日在牛津大学召开。自2003年以来,管理哲学研究也有了专业性网站(www.management philosophers.com),这更加方便了相关信息的发布。
当然,就国外管理哲学的发展态势来看不仅仅局限在英美,在整个欧洲大陆也有相关研究者,如KOSLOWSKI。他早年关注过经济伦理学,近年也对管理哲学有独到看法,还积极创设管理哲学交流平台、组织管理哲学研讨会,如2007年就以德国哲学联合会的名义召开管理哲学研究会议,并在2010年将其会议论文集出版[13]。
可惜的是,作为重要传播媒介的工具书,尤其是哲学类的工具书对管理哲学的介绍十分有限。已有的纸质版哲学类大型工具书中并没有查到management philosophy以及philosophy of management的相关词条。如剑桥版的哲学大辞典中,“philosophy of”为词组的词条就有16个之多[24],但没有管理哲学,这一点值得深思。然而,自1960年以后,从广度与深度来说,管理哲学的发展已多样化,用很精确的定义已不能对其全面概括了,至少对管理哲学的精确界定已不是管理哲学研究的主流。当然,对于网络版的工具书,尤其是新兴的维基百科中还是有商业哲学词条。除了某些专业性很强的哲学思潮、哲学概念以及哲学家的思想与现代的管理思想的对比研究以外[22,25],大部分管理哲学论文在讨论管理哲学时,工具书中对哲学的界定(如把哲学划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及相关假设),深深影响着研究者对管理哲学基本定位的讨论[7]。
1.3管理哲学研究新的增长点
管理哲学研究与哲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这种研究特色既成为哲学研究的新领域,也成为管理哲学研究新的增长点。管理哲学用哲学的思想因子来深度剖析管理理论中的某些重要范畴,利用哲学思维构造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组织形态以及有针对性地革新旧的管理范式,这些将是未来管理哲学的增长点。此外,管理哲学将更加关注组织中个体人的工作(生存)状态;更加关注竞争时代、消费时代大背景下的组织人与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加关注管理理论中核心概念的内涵剖析,以及为管理实践构建新的管理理念;更加关注组织中个体休闲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平衡。
由于其思想特质及目标人群的特定指向,管理哲学不仅仅是书斋式研究,管理哲学研究者也为管理从业者提供相关咨询;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理念咨询;为企业员工更好地处理工作、家庭之间的关系提供咨询,这也有可能成为管理哲学研究新的增长点。
2国外管理哲学基本定位
在20世纪50、60年代,国外管理哲学的讨论首先着眼于管理哲学的定义问题,此后,管理哲学的相关探讨更多地关注管理哲学的基本定位,如问题关切点、探讨领域、基本特征等,这是用探讨基本单位的方式来定位管理哲学,而非仅仅用精确定义的方式认定管理哲学。
2.1管理哲学的基本特征
管理哲学是面向实践的。不管是学院式管理哲学研究,还是面向管理实践的管理哲学咨询。虽然其侧重点不同,但大都不否认管理哲学的实践性特征。学院式管理哲学研究侧重于实践的理论,其理论化程度较强,更强调概念分析;面向实践的管理哲学以案例分析、剖析具体问题为主,更关注理论的实用层面,尤其是在对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启发上。学院式管理哲学研究侧重于向上追溯的成因式分析;面向实践的管理哲学则侧重于最终的结果(目的)性分析。但这二者都面向实践。有时还有“本土化的”倾向,如美国的管理哲学侧重于与其实用主义文化相关联,日本的管理哲学则侧重于东方或日本特有的文化。
对哲学的定位深深影响着对管理哲学的定位。已有的管理哲学文献,尤其是早期的,其特点是先着眼于哲学定位。如谢尔登在其《管理哲学》的序言中,首先对引入哲学目的给出说明。后来专门研究管理哲学的论文[7,15,26]也是首先讨论哲学的定位问题。小乔治的《管理思想史》,霍金森的《管理哲学》也涉及这个问题。霍金森的《领导哲学》一书更是用第一章来讨论“为什么要对管理进行哲学探讨”,这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管理哲学研究还是重视哲学对其思想指导意义的。对哲学的定位、利用哪种哲学来分析管理将左右着对管理哲学的定位。有些管理哲学家如福利特综合利用多种哲学思想来分析管理问题,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组织伦理学、组织文化学的讨论则是引入某种哲学思潮来分析管理问题、组织问题,如后现代组织研究。
管理哲学在思维上有整体性特征,在内容上有价值分析特征,这也是管理哲学的两种功能定位。管理哲学中的哲学向度决定着管理哲学的基本研究倾向——管理哲学的整体性向度与价值向度。整体性思维是针对管理学本身侧重于定量分析,反其道而行之,以宏观理念为基点分析管理案例,这是对管理实践以及管理理论的一种批判性分析,有助于提炼具有整体意义的管理理念。而管理哲学的价值原则自谢尔登开始就比较重视,以后的小乔治、霍金森等多有涉及,把哲学引入管理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对管理进行“价值审查”[10,11]。
SHELDON(谢尔登)[27]对管理哲学的功能定位是,一种能从整体上把握、“鸟瞰”工业社会的能力;对于他来说,管理哲学又是一种价值原则:是关注工人的生存状态的。而对于霍金森[25]来说,管理哲学可以使行政人员了解管理的逻辑、管理目标,在“组织与管理实践的水平上”“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描述与界定,穷根追底地探究事物的意义所在”,这是对管理的实证分析丧失整体意义感的一种“哲学补偿”;在其《管理哲学》一书中又对此进行了肯定。他认为,“管理哲学能够塑造和决定组织行为的本质”,“分类组织,综合并揭示作者管理的知识”,为“管理寻找灵魂所在”,为“改进集体生活提供一种整体性、实用性的”方法[26]。对这两个向度的论述在其他相关研究中也有涉及[7,12,28]。令人感兴趣的是,KOSLOWSKI[13]的相关文章在强调以上两种功能的情况下,又强调了一种新功能:通过管理哲学促进哲学的研究和管理的发展。
2.2管理哲学研究的相关问题
管理哲学产生在管理学专业化之前——具体说管理学是二战之后逐渐成为专业学科的[29]。二战之前的管理学不是被归为组织工程学,就是被归为工业心理学,而一开始的管理哲学讨论还存有大量社会学因子,笔者在考察谢尔登的管理哲学后发现,其实质是一门(工业)社会哲学。谢尔登虽然较早的阐发了管理哲学,但没有人高度关注其思想,在威策尔[30]的《管理的历史》一书中称管理哲学只是阶段性话题,“管理哲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哲学,这种观点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并不少见”,“谢尔登出版了《管理哲学》一书,使这个观点达到了它的鼎盛时间。然而从那时起,管理哲学这一观点多少显得有些过时”。即从管理学视角看,管理哲学被管理学家讨论过,但不是管理学的主流,被遗弃了。然而上述观点具有片面性。其实,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管理学讨论已进入“管理学丛林的时代”[31],这意指管理学很难再被整合以形成统一的管理理论,管理学也无主流可言,只有多样化的讨论热点。霍金森已认识到此问题。这也许就是他的《领导哲学》一书中为什么一开始就论述“为什么要对管理进行哲学探讨”的缘由。他认为,管理的一般性、普遍性特征应该引起更多的哲学关注,因为这个社会日益成为组织化的社会,管理已成为普遍性的事物和行为,而哲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要关注一般性、普遍性的问题。从管理着眼,霍金森[32]认为,“管理哲学是对组织事物中权力的一种理性理解并使之文明的企图”。即哲学进入管理领域是大势所趋,因为在消费决定并引领生产的时代,管理理念就是生产力。管理理念深深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只有更加了解社会,更加透析人的消费心理才能引领新的消费热点;只有构建企业特有的、专业的企业文化以吸引并留住人才,才是知识型社会背景下提高企业生存能力的关键。而这些与采用什么样的管理理念有关,理念决定成败。这些都体现了管理哲学的重要性,为管理哲学的兴起并突破其旧的范式带来了契机。
通过以上管理哲学的引介、阐发,我们了解到管理哲学虽有过被精确定义的时期,但这种静态的界定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管理哲学的自身定位。因为管理哲学是管理学与哲学交叉形成的,又由于目前哲学、管理学本身的发展态势,决定了其并没有统一化的必要和可能。处于哲学、管理学互动之中的管理哲学,其定位应处于动态平衡中,才更合理。它应有自己的研究主体、研讨方向和问题域。在这些定位下,管理哲学不像自然学科那样要求“强”客观性,来确证自己是一门科学,但通过对管理哲学基本问题、基本特征、基本功能的讨论可以对其有一个大体定位,通过管理哲学研究模式可以分辨出其哲学、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性。当然,那些固守学科应严格分界的人士可能认为,这样没有精确的定位,有可能使管理哲学面临二元学科以至四不像的学科境地,使管理哲学的研究日显尴尬(对此,国内管理哲学研究者已有亲身感受)。但随着交叉学科研究日益广泛,这种因缺少精确的学科归属感的尴尬境遇可能有所消解。
3对管理哲学研究状况及其基本定位的评析
3.1从管理哲学的语词使用看管理哲学
中文“管理哲学”概念相对应的英文有以下几种: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the philosophy in management、management philosophy、administrative philosophy。在这些概念中,随着所指主体的不同,大体又分2类:虚指型与实指型。虚指型意味着把管理哲学当做一种标签来使用,有时也作为一般行文言语而非专有词汇来用,即它是无实际内涵的指称。本文主要考察的是实指型。实指型又分2种,其划分与对管理哲学实践向度的特征理解和具体定位有关,与使用者的心态、职业角色有关。一个管理实践者所使用的管理哲学指称与一个有着哲学研究背景者使用的管理哲学,会有不小差异:管理实践者一般(仅仅是一般情况,也有例外)会侧重于实践经历的总结,更注重管理哲学实用性的一面;而后者一般会侧重于理论分析。由于诸多因素造成了管理哲学在指称上的“任意性”,管理哲学处于一个较松散的学科体系之中,管理哲学有多种研究倾向,各研究取向之间可以相互照应,但其关系并非固定化。这个学科体系有不同的结构层次,有些还可以自由结合以产生新的理论体系。其原因与管理哲学体系不同有关;又与管理哲学本身处于哲学、管理学的互动之中有关。
笔者认为在管理哲学研究中,若不首先界定管理哲学语词指向:所研究对象的理论倾向、所研究主体使用管理哲学的境遇、是实指还是虚指,此项研究内容将变得一团糟,其理论也无一致性。这是管理哲学研究者应该谨记的。
3.2在哲学、管理学互动中的管理哲学
哲学的定位影响对管理哲学的定位。如LITZINGER等[7]既重视哲学认识论分析,又结合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背景,大力强调管理哲学不能被理解为“管理形而上学”,而应理解为“如何通过管理获得结果”的知识。而STOVER[15]界定的哲学,既注重理论哲学,又关注管理实践者所理解的世界观、价值观,因为他强调管理的实践倾向。当然,管理学理论对管理哲学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在20世纪50、60年代(甚至更早)就有一股侧重总结管理原理的知识论倾向,这也影响到当时管理哲学的研究取向。后来管理学又转向批判科层制、构建团队模式、强调分权、非线性组织等多种层面,这使管理哲学有了新内容。即当研究某一阶段的管理哲学时,有必要关注同时期相关哲学、管理学的研究动态,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管理哲学的脉络。
3.3从问题意识反思管理哲学
在谢尔登提出管理哲学伊始,管理哲学的定位就有极强的社会问题意识。谢尔登强调管理哲学应是社会管理哲学,而不仅仅向科学管理那样,仅仅局限于车间中。他还关注工业社会管理中的一线工人的工作状态,强调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关注一线工人如何提高工作积极性以提高工作效率。而同时代的FOLLETT[33]更关注组织体制如何运作、如何更好地发挥组织中所有人的能力,对领导权、矛盾冲突解决等方面也有独到的看法。MASLOW[34]从人性假设方面关注组织人,他尤其关注自我实现人作为积极人性假设的可能性。德鲁克追问管理“是什么”而非仅仅关注管理的具体操作[17]。HANDY[35]从组织如何使人工作得更舒适视角来设计组织的具体运作模式,这不仅仅为组织中的个体人提供方便,更着眼于组织效能的提高。以上说明,关注组织与人的互动是管理哲学研究问题的一个特色,只是侧重点不同、论述的层级不同而已。对此,既要着眼于根本问题,又要针对具体思想具体分析。
3.4研究方法与管理哲学定位
管理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研究的多样化,因此管理哲学研究方法也随之有所变化。在这种研究态势下,如何把握管理哲学的研究方法就是一个问题。如何反思管理实践、解读管理理论、审视管理思想;以什么样的心态处理、整合已有的文献,尤其是综述类的研究,这些值得推敲。既要深入剖析已有理论,又不能先入为主以免造成过度诠释。管理哲学的侧重理论层面的研究方法应以文本分析为主,尤其是对已有管理理论的管理哲学的阐发,更应该从文本的问题意识、逻辑脉络出发。基于文本,又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才能把握已有的思想,抓住其思想本质、其问题着力点、其思想归类等。
4结语
管理哲学自谢尔登以来其研究历程已近90年。在这90年中,既有研究的高潮,也存在研究的低谷;既有集中一个热点的分析,又有一些冷僻的研究方向。由于其研究态势随着哲学、管理学的互动,以及研究主体的不同,管理哲学研究有多样化、多层次性的趋势,这为管理哲学界定带来很大挑战,使管理哲学不能仅仅局限于静态的精确定义、构建体系化来确证自己。总的来说,管理哲学可以从其问题关注、研究模式、关注群体等方面来大体定位。在这种背景下,管理哲学基本定位将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总的来看,管理哲学是面向管理实践,思考已有的、当下的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管理中的哲学问题,这其中既有省思的研究取向,又有积极提供管理理论的研究取向。在这其中,管理哲学对人的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深度在逐渐拓展和加深。
【参考文献】
[1]坚喜斌,李剑.“全国管理哲学创新论坛”会议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7(7):94~96.
[2]张守连,胡克明.哲学智慧与企业管理的相互提升——“中国管理哲学创新论坛·2009”综述[J].哲学动态,2010(1):108~109.
[3]周可真,张薇.论管理哲学的产生及其学科性质[J].江海学刊,2010(1):90~98.
[4]邓济乾.管理哲学“元理论”及其合法性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0.
[5]蒋显荣.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哲学方法论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09:1~3.
[6]刘敬鲁.西方管理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LITZINGER W D, SCHAEFER T E. Perspective Management Philosophy Enigma[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66,9(4) 339~340.
[8]GEORGR C S. The History of Management Thought[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2131~136.
[9]TAYLOR F W. Scientific Management Comprising Shop Management,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Testimony before the Special House Committee[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47103.
[10]霍金森C.领导哲学[M].刘林平,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200.
[11]HODGKINSON C. Administrative Philosophy Values and Motivations in Administrative Life[M].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Ltd. , 1996 4,11.
[12]KIRKEBY O F. Management Philosophy A Radical-Normative Perspective[M]. Berlin, New York:Springer, 2000.
[13]KOSLOWSKI P. Elements of a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M]. New York Springer, 2010.
[14]FETZER W. A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J].Office Executive, 1948,33(8)14~15.
[15]STOVER C F. Changing Patterns in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58,18(1)21~27.
[16]KOHAMA J. Hermeneutics and Narratology in Early American Management Thought[D]. Tokyo Momoyama Gakuin University, 2005.
[17]MASLOW A H. Eupsychian Management[M]. Osaka Irwin and Dorsey Press, 1971.
[18]DRUCKER P F.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M].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1954.
[19]DRUCKER P F. Post-capitalist Society[M].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1993.
[20]HANDY C B.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s[M].London Penguin Books, 1976.
[21]HANDY C B. 21 Ideas for Managers Practical Wisdom for Managing Your Company and Yourself[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0.
[22]MCKINLAY A, STARKEY K. Foucault,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From Panopticon to Technologies of Self[M]. London SAGE Pub. ,1998.
[23]HANCOCK P, TYLER M. Work, Postmodernism and Organization A Critical Introduction[M].London SAGE Pub. ,2001.
[24]AUDI R.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M].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582~583.
[25]KURZYNSKI M J. An Examination of Peter F. Drucker's Management Philosophy as to Aristotle's Moral Philosophy[D]. Chicago Loyola Ulniversity, 2004.
[26]DAVIS R C. A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J]. The Journal of the Insurance, 1958,25(3)1~7.
[27]SHELDON O.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33.
[28]LAURIE N, CHRISTOPHER C. Wanted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J].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2001,1(1)45~49.
[29]德鲁克P F.管理:使命、责任、实物(使命篇)[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2~26.
[30]威策尔M.管理的历史[M].孔京京,张炳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313.
[31]KOONTZ H. 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61,4(3)174~188.
[32]霍金森C.为什么要对管理进行哲学探讨[J].国外社会科学,1986(3):33~38.
[33]FOLLETT M P. Dynamic Administration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Mary Parker Follett[M].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30~50.
[34]MASLOW A H. Maslown on Management[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8.
[35]HANDY C B. Beyond Certainty The Changing Worlds of Organizations[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
【作者简介】李培挺(1982- ),男,山东济南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管理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哲学,北京10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