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社会政策在民生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http://www.newdu.com 2018/3/6 光明日报 熊跃根 参加讨论

    一个发达和成功的现代社会,不仅要有健康的和富强的经济体系,还需要有比较完备的民生制度。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构建怎样的民生制度,既是关乎现在也是关乎未来的大事。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道路有其丰富的内涵与特殊性。近年来,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增强国力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善民生保障和增强人民获得感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而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民生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社会服务体系,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核心任务。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还有明显的差距;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政党制度,在扶贫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仍然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提高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作出更积极的努力,在社会建设和软实力领域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奠定更为扎实和长久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民生制度基本上是以就业为主的单位制福利和以基本需要为内容的补缺性福利,前者是一种在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再分配体制,后者基本上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保护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迁进程的加快,中国的民生保障制度逐渐发生变化,即由单位制福利向社会化的或市场化的福利模式过渡。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日益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建立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结构相适应的民生保障制度成为普遍共识。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促进民生保障建设,推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传统的补缺型民生制度向普惠型民生制度迈进。这种普惠型的民生制度,是一种覆盖全体国民的、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它既不同于过去的以孤寡老人、残疾人、弃婴等在内的特殊困难群体需要为主的补缺性福利制度,也不同于福利国家的统一的、均等的高福利体制,而是基于基本需要和公平、注重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强调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民生保障制度,它意味着社会政策与社会公共服务的受惠人群由过去的部分居民向全社会公民扩展,从而进一步保障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并提升公民的尊严与获得感。
    在现代国家,社会政策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社会政策作为一个现代国家治理社会的机制与社会权利的配置体系,逐渐从补缺型发展到制度型,从传统的救助型演进为发展与预防型,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与冲突,促进了不同社会阶层的融合,缩小了贫富差距,保证了政府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是有效实现包容性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已经进入到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依靠社会政策理性决策和有效实施,是促进中国国家能力提升,实现民族复兴和强化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保证。
    

[1] [2] [3] 下一页

Tags:社会政策在民生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