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如何把生态文明贯穿于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难题。
乡村是生态文明的宝库,我们用生态文明视角审视乡村生产与生活,就会发现:生态理念体现在乡村的各个构成要素之中,形成完整的乡村生态文明体系,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以及包括信仰、习俗在内的乡村文化等各个方面。这些要素相互渗透、影响、制约,无一例外地充分体现着生态文明理念。
作为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念,敬畏自然的信仰,顺应、利用自然的智慧,在乡村生产生活中都体现得十分充分。因此,乡村传统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智慧源泉,而生态文明理念也给乡村振兴的内容与途径提供了理想模板。遵循乡村生态文明体系,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生态产业多智慧 传统乡村产业是生态的,所形成的是生态产业。乡村产业的生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生产的有机循环。在乡村,有机循环既体现在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也体现在生产与生活之间。它实现了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物尽所用,减少了生产、生活垃圾。传统农业几千年地力不减的奇迹,就源于这种有机循环理念。正因如此,循环农业理念成为世界瞩目的农业生态文化,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在乡村,农产品的综合利用主要体现在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一是食品贮存与加工——丰富多样的食品制作形成了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使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延伸到餐桌案头;二是乡村手工业——利用农产品及其废弃物(诸如秸秆、废旧布料等)发展出编织、手工制鞋、造纸、酿造、木工、剪纸等乡村百工,很好地实现了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成为现代融合产业的原型。
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在乡村,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源于乡村生产、生活的特点和多样性的需要。传统相对封闭的思维习惯和地理环境,造就了乡村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也孕育了各地独具特色的多样化产业形态。多样化农业有助于满足多样化需求,也可有效分散风险。产业兴旺要坚持质量兴农、多业并举,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的,通过组织创新实现多样化农业的规模化。
低碳生活方式。在乡村,低碳生活不仅体现在节俭的生活传统,也体现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和去货币化的消费方式。无论是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拒绝浪费的习惯还是就地取材的理念,都极大地避免了片面专业化带来的长途运输、过度包装等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充分体现着人类的生态智慧,可谓现代化进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