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昌林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系列讲话,具有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是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要进一步深化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济体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一“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如果转得快、转得好,就能顺利完成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反之则会阻碍现代化进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经济体系,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近年来经济体系发展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一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迫切需要推动经济体制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王昌林分析说,目前,我国产业体系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一些传统产业严重供大于求,高品质、高性价比、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新旧产业接续和转换困难;经济“脱实向虚”问题比较突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协同性不够;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体制不完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仍然较大,收入分配机制不完善;就业观念、劳动力供给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
王昌林指出,当前国际产业格局、经济格局正在孕育深刻变化。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采取有力措施吸引高技术制造业和中高端技术制造业回流,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出台措施吸引产业转移。同时,以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各国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分工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特别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王昌林表示,从我国现实经济基础看,我国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已经有了良好条件。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我国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市场机制、宏观调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发展新阶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