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农业地理集聚改善分工效率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肖卫东 詹… 参加讨论

    地理集聚是指经济活动向特定区域集中,并达到一定规模后形成的状态,是大多数产业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农业也不例外。由于地区禀赋差异较大,在不同的优势区域中,适宜的农产品也有所不同。随着优势农产品的集中生产,地区农业生产环境也相应发生变化,农业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反馈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并在这种生产发展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农业地理集聚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地理集聚格局趋势已经形成。例如,种植业逐步从东部省份向中西部省份以及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集聚,而畜牧业则不断向北方集聚,其在农业生产转型、结构调整、贸易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初步显现。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作为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的一种特殊形式,农业地理聚集已经被证实对促进农业增长和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推进农业地理集聚发展、提升区域比较优势、深化区域间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应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重要的产业政策和空间布局政策。
    拓展农业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多重目标,但其根本目的是从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出发,使农业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分工是产业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就农业而言,源于分工的产业效率增长,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借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地理集聚这种空间组织形态来实现。
    一方面,农业地理集聚聚合了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分工、区域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价值链分工四种分工形态,并随着产业水平的提高不断演化和深化。纵向的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的经济协作所产生的知识信息外溢、基础设施共享以及产业链前后联系拓展,强化了农业产业体系中不同主体之间、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有利于提升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的迂回程度,实现区域农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另一方面,农业地理集聚拓展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来源,突破了限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可以通过满足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区域市场的一体化发展,扩大有效制度的覆盖面和适用范围等,扩大农业市场的广度;也能通过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和企业品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和集合创新优势,增加农业市场的深度。因此,农业地理集聚是深化农业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改善农业的分工效率,实现农业分工的利益,并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发展农业地理集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将促进农业地理集聚作为重要的产业政策和空间布局政策,并统筹考虑影响农业地理集聚发展的新因素,逐步深入推进改革。
    第一,引导区域合理分工和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谨防农业空间布局失衡。农业地区专业化发展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业地理集聚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生产区域格局基本建立,但农产品生产区域分散和相对集中并存;主要农产品产区专业化初步形成,但生产单位专业化程度低;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发展不平衡且程度不高”。应综合考虑自然生态条件、生产发展现状、结构调整潜力,从比较利益角度出发,在不同地区根据不同资源禀赋条件,发展优势专业化产业区和专业化产业集中带。以种植业为例,应继续稳定东北地区的水稻面积,大力发展黄淮海地区的优质中筋、强筋小麦,因地制宜扩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优质弱筋小麦,扩大华南地区的冬种面积,提升西北地区优质棉产区地位。同时,各省(区、直辖市)在编制农业功能区划与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农业之间的横向互动联系,建立区域统筹协调的农业分工和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增强农业空间溢出效应,引导形成良好的农业空间秩序。
    

[1] [2] [3] 下一页

Tags:农业地理集聚改善分工效率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