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以制度体系创新推进构建环境风险“全过程”治理机制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芳 参加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雾霾笼罩、河流污染等各类环境风险事件及其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进入高发期,愈益严峻的环境风险状况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安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为了实现这一新目标和新要求,建立系统完整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风险问题是重中之重。
    完善的制度体系供给是有效治理环境风险的重要保障
    风险社会理论认为,风险往往伴随着人类的决策和行为,是各种现代制度运行的共同结果。诚然,回溯改革开放近四十载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在快速推进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的交叉冲突与环境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加之制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制度功能的部分失效,不仅催生了大量制度化的环境风险,也成为更多、更大环境风险不断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通常而言,环境风险的形成、发展及其向公共环境危机事件的转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累积和放大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往往会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制度和决策行为。因此,要实现环境风险的有效治理,尽量减轻其可能造成的对环境与社会的双重危害,不仅需要对这一动态过程进行全面及时的技术分析和掌控,同时也需要将制度创新贯穿于这一过程之中。换言之,不断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形成完善的环境保护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供给体系,是实现包括源头预防、过程控制以及后果分担在内的环境风险“全过程”治理的重要保障。
    绿色发展制度创新:推进构建长效的环境风险源头预防机制
    “先预防、后治理”是风险治理的基本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环境风险治理的首要环节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由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巨大环境风险,其根本途径是通过绿色发展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由外延式、粗放型向内涵式、集约型方向转变。
    绿色发展制度创新的当务之急是推进市场化节能减排长效运行机制和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的建立。为此,一方面,应加快市场化资源能源利用制度的改革,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绿色电力认购机制,尽快完善并实施市场化的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制度,以提升企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另一方面,还应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和中介服务等环境管理新方式,搭建社会资本参与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专业化平台,建立第三方参与环境污染监测、评估和治理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绿色发展制度创新的关键任务则是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和优化升级。围绕这一目标,在制度环境与政策机制的创新安排上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营造企业自由进退的制度环境,促进产业布局和组织模式更加合理化;二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促进金融市场与绿色产业的良性互动;三是发挥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效应,完善促进绿色化与创新驱动深度融合的政策和措施;四是建立健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体系,增强绿色产业的供给能力。
    

[1] [2] [3] 下一页

Tags:以制度体系创新推进构建环境风险“全过程”治理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