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方】官员不敢蹚浑水【乙方】未必就是一张反腐成绩单
画/陶小莫
时值各高校EMBA秋季班招生季。《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不少高校EMBA班的招生情况不如往年,一方面培训价格不菲,两年学费最低也要40万元,有些甚至高达100万元。另一方面,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报名人数明显下降。“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官员不太敢出来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北京班一名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说。而据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上海教育中心的招生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他们春季班的招生情况也没有往年好。
【甲方】官员不敢蹚浑水
文/薛家明
说实话,官员刻意疏远EMBA,应在意料之中。一者,近年来,EMBA已声名狼藉,甚至被社会上看成是官商勾结的社交平台。美誉度如此之差,官员怎能不避嫌?再者,高昂的学费,已超出官员的承受范围。EMBA最少需要40万学费,再加上差旅费、食宿费、听课费、讲义费,又要花上十几万。试问,自掏腰包,哪个官员能够承受得起?在反腐不断加码的情况下,EMBA入学岂不等于是自己递上贪腐投名状,有哪个官员敢蹚这个浑水?
但是让人颇感意外的是,企业高管的报名人数也在减少。按理说,EMBA应该是一个长知识、学技能、增本领的平台,不管高官在与不在,EMBA课程都该对企业高管充满吸引力。企业高管的离席,无疑坐实了EMBA是“交友训练营”的传闻。高官不来了,EMBA顿时黯然失色,什么是EMBA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已不言自明。
诚然,培育人际圈是EMBA课程的一项重要附加价值,但是不该是核心价值。试想,企业高管抱着与官员套瓷的目的求学,怎么可能安心?官商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外,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倘若,有钱、有权、有名气,就能上EMBA,那么办学与圈钱有何区别?其实,EMBA曾经的火爆,不过是虚假繁荣,对官员、高管、校方而言,没有赢家。来EMBA学习,企业高管学不到真本领,官员反而增添了出轨的可能,而学校虽然收获了学费,却丢掉了信誉,如此繁荣可能长远么?
EMBA要招生回暖,就要改变“与官员做朋友”的办学模式,真正让学员长知识、增本领。试想,企业家经过培训,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就是最好的广告么?因此,相关院校与其苦盼中央放松监管,不如安下心来,把教学搞上去。相信EMBA教学真正达到以能力为导向的时候,即使没有官员参与,且学费高昂,也会门庭若市。
【乙方】未必就是一张反腐成绩单
文/何 勇
从表面上看,EMBA招生遇冷,主要受到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等政策,以及社会对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读EMBA的过度关注。因为EMBA班的学费一直非常昂贵,动辄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在节俭令之下,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就不能轻易花费这么一大笔钱去读EMBA,财政不埋单,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当然就不会自掏腰包去读EMBA。从这个角度说,EMBA招生遇冷,似乎是一份反腐成绩单。
然而,根据EMBA班生源分布来看,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所占比例其实不是特别大,大多数EMBA班学生来自非国有企业的老板和高管。这意味着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读EMBA人数减少,对EMBA招生遇冷的影响比较有限,真正大的影响来自民营企业老板和高管报名人数的减少。所以,EMBA招生遇冷,未必是反腐成绩单,不应高估反腐效应。
在目前经济形势下,部分民营企业经营遇到了困难,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花费上百万元的巨资送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去读EMBA。更何况企业高管读了EMBA之后,提高了自身含金量,很容易在这个时候选择跳槽,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最根本的是,对于遭遇经营困难的企业来讲,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不是花钱去读EMBA进行充电,而是度过当下遭遇到的危机,带领企业保命自救,走出困境。所以,广大企业老板和高管无暇去读EMBA。况且这两年有关EMBA的丑闻比较多,公众和社会对EMBA的认知也更加清晰、准确,知道EMBA只不过是人际交往的平台,而不是充电学习的殿堂。
实际上,EMBA招生并不是一直处于火爆和井喷状态,2009年也曾出现过遇冷现象,主要就是当时经济不景气,企业不愿意花钱读EMBA了,与今年EMBA招生遇冷的主要原因相同。因此,EMBA招生遇冷,公众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反腐成绩单。
本文来源:北方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