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

http://www.newdu.com 2018/3/9 大众日报 孙华臣 参加讨论

    促进乡村振兴,要缩小城乡制度距离,强化乡村“制度性供给”;要增强农业生产迂回度,促进乡村“结构性优化”;要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实现乡村“效率性提升”;要通过环境营造优化,凝聚乡村“广泛性共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农村和城镇发展处于更加平等的地位,是城乡协调发展理念的有机接续和落地生根,是制度政策、资源要素等在城乡间配置的再优化、再调整,对加快农村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具体来看,促进乡村振兴可以建立四种路径机制: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缩小城乡制度距离,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更深层次上与制度供给的不合理、不均衡、低效率有关。从建国初期实施赶超发展战略以及户籍管理、农产品统购统销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制度,导致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农业补贴工业、乡村补贴城市”等违背资源配置比较优势规律的不合理安排,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向城镇转移,再加上“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和城乡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使得地方政府长期“重城镇、轻农村”,在财政金融政策安排、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向城镇倾斜,形成了稳定的城镇制度供给偏向,锁定了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演变路径。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乡村振兴、消除城乡差别,亟需制度改革破冰,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的“乘数效应”,聚焦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制度政策的有效供给、均衡供给和中高端供给,降低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优化调整,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实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到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三权分置”,不变的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变的是不断提高的农民积极性,是不断优化的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是不断向好的农民预期。正是这改革的“变”与“不变”,有效激发了农村土地要素活力,显著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更加和谐自然、更加安定有序。
    通过产业要素转型,增强农业生产迂回度,促进乡村振兴“结构性优化”。
    农村产业不够兴旺、结构层次偏低、生产链条短是“三农问题”长期存续的关键因素,其他如“半城镇化”现象、留守儿童问题等也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吸纳力不强、经营回报率低直接相关。解决好这些问题,出路在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关键在于补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设施短板、模式短板和动力短板,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劳动力结构的优化,支持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由依靠传统农民为主向依靠职业农民、产业工人为主转变,促进小农经营向规模经营跃升;需要融资结构的优化,清除阻碍资本下乡的各种障碍,由传统的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向产业基金、引导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融资方式转变,让金融“输血”促进乡村发展自我“造血”。
    

[1] [2] [3] 下一页

Tags: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