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培育途径,提升素质教育与企业家精神培育融合的有效性 素质教育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侧重点和培育方式各有不同,而企业家精神培育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多样化过程。因而,明确培育途径对提升两者融合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将心理素质教育与企业家个人特质结合。要将具有企业家精神特征的价值观和心理意识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高校大学生形成不满足于现状、努力追求实现自身价值和获得成功的强烈欲望为表现特征的心理意识,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培育出具有企业家特征的行为偏好和道德品质。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未来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因此,在素质教育中积极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起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回报社会的价值观,能避免在未来社会中将企业家精神更多的配置在非生产性活动中。
将创新精神培养拓展至企业家精神的行为特征与能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根本特征是尊重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但是,将企业家精神培育引入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则需要将培育重点拓展至企业家精神的其他微观特征,如培育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工匠精神和进取精神等,使大学生具有发现机会、捕捉机会并创造利润的能力,让其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下能对稀缺资源进行整合与协调。因而,在素质教育中培育企业家精神,需要将企业家精神的微观特征融入素质教育的培养重点,尊重大学生的主动精神,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育出具有企业家精神特征的健全人格。
将社会文化素质培养同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结合。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在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融入企业家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素质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明确企业家具有的经济责任,把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其次,要使其对企业内外部运作的相关法律责任充分认可,培育契约精神。再次,要使其高度认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伦理责任,建立诚信经营的道德品质。最后,基于价值观的培育,要使其清晰认识到创业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参与公益活动,捐赠慈善事业等,以培养其公益责任。
建构系统的校企联合培育模式,推动企业家精神在实践中创造成果。将企业家精神培育融入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不仅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还应与企业联合培育,构建企业教育模式。在企业教育模式中为学生提供定制、实践和参与的教育结构,使企业教育具有功能分化、合理化、灵活性、技术性和国际化的特点,以培育出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优秀人才。
中小企业应加强与学校的联合培育,解剖企业家的成长案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说明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多的路的要走,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由此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促进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和水平的提高,这些新形势和新要求有力地促进中小企业抢抓机遇,迅速突破,从中诞生了一批批创新力强,成绩优越的中小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中小企业家。研究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对于培育企业家精神意义重大,这种教育模式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将企业家成长的案例解剖,沿着个体成长过程的关键点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出外在表现和内在特质。这就是将企业家精神的本质融入课堂环境、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学习典型案例、总结内在规律和创新教学模式,让高校大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出具有企业家属性的进取行为和相关技能。
大企业应加强企业大学建设,构建企业创新教育模式。在这个快速多变的时代,企业大学不仅要为企业培养更多人才,成为业务部门的智力支撑,更要着眼未来,成为企业发展及变革的创新旗帜和精神动力。在素质教育课程中开发适合的高校大学生企业教育模式,从政策、理论与实践三个层面加以推进,形成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企业家精神培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有效融合,培养出敢于改变规则、能够在思维模式上迅速创新、具有企业家精神卓越管理者。
(执笔:项凯标于洪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