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双支柱框架下完善金融稳定政策

http://www.newdu.com 2018/3/2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何国华 参加讨论199

    对此,一方面相关行政与法律应规范外部市场约束,增强会计、审计等机构的自律性与公正性,强化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度,从而弱化金融中介或经济主体的不确定预期。另一方面,在金融波动与金融治理期间,调控当局应主动做好与市场沟通的工作,令金融中介与经济主体形成稳定且利于引导的统一预期,以帮助扭转非理性预期态势,更好更迅速地熨平金融波动。
    从短期与中长期两方面化解金融风险
    对已爆发的金融风险采取稳定举措加以化解,是金融稳定政策的重点。但在进行金融稳定政策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区分以熨平短期波动为主要目的的政策,与以促进金融体系保持中长期稳定为主要目的的政策之间的差别。例如,针对2015年A股价格大幅波动或网贷平台违约导致的金融被动去杠杆等类事件,由于这类事件通常爆发迅速且传染速度极快,故对应的金融稳定政策应做到熨平金融波动与预警非理性金融活动并重。同时,金融风险集中爆发时,监管当局应及时遏制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
    而对于影子银行风险的化解,则需要采取不同措施。具体来说,中国影子银行系统一定程度抬升了存贷利差,造成了利差扭曲。该扭曲一方面削弱了实体经济的实际产出,另一方面又因影子银行对传统宏观调控政策敏感度较低,导致利差扭曲难以被传统政策消除。因此,对应的宏观稳定政策应致力于缓解与消除金融风险的稳态扭曲,厘清金融中介导致金融风险中长期影响的激励机制,量化扭曲水平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影响,并据此反向设计出稳定金融风险中长期影响的措施。
    防范资金“脱实向虚”
    金融稳定不能仅局限于熨平金融波动、化解金融风险,更需防范“脱实向虚”现象的出现。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步入三期叠加阶段。其间央行与财政部曾出台多项经济刺激政策,但结果却是实体经济中资金依旧匮乏,大量流动性资金汇入金融体系进行套利,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一事实既源自于实体经济的结构失衡,也与金融不稳定密切相关。因为经济在增长过程中通常伴随着潜在的盈利性机遇或项目,其初始利润的增长往往是缓慢的,只有在较为成熟且稳定的金融市场下,资金流向才能被有效调动,进而流向上述机遇或项目。这对于投资决策、技术创新以及经济长期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反观金融不稳定的情形下,资金多倾向于脱实向虚。这既加大了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成本,也变相囤积了金融市场的内部风险,导致发生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因此,为保证金融回归本源,金融稳定机制设计应当抑制金融过度创新,遏制资金过度套利,引导正确的资金融通方向,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速实体经济结构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双支柱框架下完善金融稳定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