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在强调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基础上,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明确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从而给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民主”、“法治”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础上,十九大报告“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了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明确“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而为了“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重申“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前提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作为行动指南。在十九大报告中高频度出现二百多次的“人民”,是中国政治语境中的关键词,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有效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
党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旗帜鲜明表明“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正在不断“强起来”的历史征程,“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而不断证明了“党是最高政治力量”,是“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e 在反复重申“四个自信”的同时,又不断告诫“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断强调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项考验”、“四种危险”。体现了党的最高决策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居安思危,理性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迎接伟大斗争的勇气和智慧 如果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重申“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豪宣示,表达了我们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那么,他不断告诫“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多次强调“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 则主要是针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等“关键少数”的告诫和警示。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主要看执政党。只有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能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群体,才能使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兼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教授)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