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风雨,海南已至而立之年。从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到新中国最年轻的省份,从一个边陲海岛到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再到全国唯一的省域国际旅游岛,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海南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海南30年辉煌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 30年弹指一挥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当年断言“海南岛好好地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作为新中国第31个省份,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中挂牌成立。30年风雨,海南已至而立之年。从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到新中国最年轻的省份,从一个边陲海岛到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再到全国唯一的省域国际旅游岛,海南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
海南30年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198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仅57.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不到3个亿。到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62.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79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4.1亿元,现代服务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迅速成长,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国际交流合作空前扩大,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以高规格与高起点吹响海南发展号角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的决议,正式批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设立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中央的目标具体明确——海南要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经济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对我国改革开放大局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作为后起之秀,改革开放为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提供了高规格和高起点。
建省之初,在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基础上,海南确定了以经贸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方向,并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1988年8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1988)26号文件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简称“三十条”)颁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促进了海南经贸的发展。在政策与地理位置的双重优势下,1987年和1988年海南省出口创汇成倍增长。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标准,各地纷纷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海南应势而动,1993年7月,省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海南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以旅游业为龙头,超前发展第三产业。
然而,房地产泡沫、金融风险……几轮过山车式的起伏沉浮,海南经济在1994年后一度陷入低迷。这些教训使海南省委、省政府认识到,必须脚踏实地,发挥海南独特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这是特区经济实现高起点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
1996年2月10日,在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了《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在前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纲要》正式提出了“一省两地”(中国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度假旅游胜地)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建立在海南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引领海南走出了房地产泡沫经济的阴影。1998年起海南经济摆脱低速增长状态,实现了从恢复性增长向稳健发展的转变。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