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间转换策略。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有一部分空间营造是以市场化的租赁形式实现的。城市各级政府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在空间方面做文章,以期实现空间的社会关系储存器功能。在增量空间为零、存量空间有限的状况下,如何从城市空间中划出一定数量供社会公众使用,成为考验当下中国城市治理的重要挑战。
基于这种结构限制,以城市政府为主体的行为者开始想方设法实现城市空间的社会化。在城市治理过程中,为在被市场挤压的空间中实现其社会化转化,建立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等具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功能的空间供社区居民使用,基层政府在坚持空间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保持社区周边空间的私有产权属性,通过租赁的形式购买空间使用权,实现了空间功能的市场化向社会化的转化。与空间腾挪策略不同,此种策略针对的是私有产权空间。
第四,空间提升策略。空间提升策略与以上三种策略不同,前三者是在社会化空间的存量基础上,对既有空间的改造提升;后者是在既有空间基础上做空间增量,将其他属性的空间转化为社会化空间。空间提升策略主要表现为社会化空间的自我提升,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功能混合,即原本仅用于办公或活动的单功能空间,转变为融办公、活动、矛盾调解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混合空间,实现空间功能在数量级上的增加;空间升级,表现为提升空间的单一或混合使用功能,在功能上附加更高级功能,使空间功能实现质量上的升级;空间标注,在资源、主体和数据逻辑上,以新的方式重新标注空间并建立其相关性,将隐性空间变为显性空间,按照新逻辑组建映射动态空间并发挥治理合力的过程。例如社区资源地图、街区党建资源地图。这种策略本质上并没有创造新的社会化空间,而是用新的逻辑重新组合了空间,使空间以资源、数据和关系的形式为社会所用。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