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行政融合机制

http://www.newdu.com 2018/5/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何精华 参加讨论

    建立和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政融合机制,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重点,强化法律约束、风险约束和组织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建立利益分享和利益调节机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与开放型经济体系相适应,与国际化、法治化、透明化的营商环境相匹配的行政融合机制。
    总体思路是要念好“接”“引”“补”的“三字经”。“接”,即承接和对接。区域协调发展要积极主动承接区域行政融合的制度创新试验,为全国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经验。同时,实现区域内府际制度的相互对接,围绕改革开放大局推进政府协商合作机制创新。“引”,即引进国内外好的经验和做法。一方面学习国内外其他地区在行政融合方面好的创新做法,另一方面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对接国际惯例,倒逼行政融合与政府职能转变,适应国际化营商环境需求。“补”,即补区域合作的短板。通过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协调运行,发现各级政府在协商、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利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先行先试,弥补合作理念、协商方式等方面的不足。
    促进公共行政府际间的协调与整合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创新行政融合机制,目标是追求“行政一体”,即公共行政府际间的“协调”与“整合”,这也是行政组织分工与分化之后所必然面对的功能需求。据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至少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创新行政融合机制。
    一是建立区域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譬如联席会议制度等,统筹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和上下级政府之间行政资源,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合作重大事项,打造多种形式、多方参与的问题协商解决平台,为推动区域深度合作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区域政策沟通机制。完善规范引导城市群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区域发展规划编制中的沟通、协调与衔接,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规划层面的对接。建立政策协调沟通机制,保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资源保障、能源安全、食品监管、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等关系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各种突出问题的协同机制,协调出台相关政策,协同实施相关项目,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三是优化区域产业转移机制。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推动的灵活高效的区域合作产业转移机制,大力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深化产业链、供应链整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协同合作、联动发展。四是强化区域生态保护协同机制。完善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联动实施环境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对环境突出问题的联合治理力度,探索开展环保统一执法行动。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强信息共享与应用平台建设,提升环境污染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区域废危转移跟踪和监督管理,确保危废安全利用处置。协同实施生态恢复与修复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红线区管控和保护水平。五是建立区域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协调机制。譬如,加强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和劳务对接,推进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资格认证和跨区域教育培训等就业服务制度。加大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中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的落实力度。构建协同联动的社会治理和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应对事故灾难、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跨区域突发事件,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完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六是构建区域对外开放大通关体制。加快构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通关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口岸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提升口岸管理工作水平,完善口岸工作机制,提高通关效率,确保国门安全。加强口岸管理相关部门监管协作,全面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实现区域通关协调和检验检疫协调。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推进口岸执法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打造更加高效的口岸通关模式。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行政融合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