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必然要与时俱进地切入行业发展的时代需求,这事关民生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包装业一直以高达18%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发展,至2017年,其总产值已超2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一包装产品生产大国。然而,在这种发展态势下,也滋生和引发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
包装行业急需适用人才 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包装工业作为服务型产业,主要围绕制造业,面向商品生产,具有鲜明的依附性和依赖性,这就决定了包装行业门槛较低,难以形成规模以上企业和产业集群效应。这一特点决定众多包装企业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造成行业和产业难以走出粗放型生产的困境。
包装产业链长,协同创新难。包装物虽然是产品的附属物,但其平衡各环节之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难度很大。我国包装业的现状,不仅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求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国家之间的生产合作不相适应,而且国内各包装企业也难以协同创新和协同发展。
产业转型诉求多,人才严重匮乏。包装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得以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支撑。然而,数据显示,在全国近1000万从事包装业的各类从业人员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4.9%,远远低于全国其他行业6%的平均水平。不仅高素质人才少,而且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也极不合理。除了少量单一技能应用型人才外,复合型、创新型和卓越型人才凤毛麟角。
需求侧拉动供给侧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包装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底蕴、重专才轻全才培养的问题。这种状况,难以培养合格的设计专业人才,更无法满足推动我国包装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因此,培养适应包装行业与企业需求的合格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作为以包装教育为办学特色的湖南工业大学,举全校之力,在包装人才培养中不断改革、探索与实践,以人才供给侧的改革回应了行业需求侧的急迫要求。从2000年开始,学校就聚焦包装设计,围绕包装行业的转型升级,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教研教改探索,坚持“创新指引、市场导向、能力核心、协同共享、跨界融合”的改革思路,构建了包装设计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新模式,实现了包装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因为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要是复合型的,所以要求人才国际化意识鲜明、文化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合理、设计创新能力强。不过,以往设计人才培养片面注重学生的艺术表达与软件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上述多元能力的培育。鉴于此,围绕行业与企业的需求与变化,并与包装企业紧密合作,推行“产教联合”“指导联动”的二元协同育人模式,不仅可以完善和深化政校企合作的“三螺旋理论”模式,而且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