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更要夯实基础能力 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原有设计人才的培养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和美术训练,缺乏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思维的训练,创新创造的能力较弱,不能适应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诉求。因而,基于“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为准绳的“基础训练、综合实训、模拟实战”三大训练模块、“实践教学、创新实训、创业孵化”三类实践平台以及“练中学、学中研、研中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固然架构了完整的实践教学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仍是关键。因此,必须立足国际化视野,既大力发展移动学习、在线教育,注重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更要强调政校企合作、校内校外联动,及时将社会和行业的新理念、新资讯、新方法、新技术体现于课堂。在此基础上,构建“门类设置多元化、课程结构模块化、内容更新常态化、教学资源共享化”的四化课程体系,切实解决课程教学与现实脱节、滞后的问题,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吻合。
然而,包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应用型能力是基础、是核心,不能因强调创新能力便忽视夯实基础。只是,对于应用能力的培育,要以释放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新的潜能为导向,确保人才培养过程的渐进性,做到因材施教。湖南工业大学在设计训练中实行“师生互选、主题双定、创意双启、表达双择、作品双评”的五段双向式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基础能力,也鞭策了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而人才培养质量则是事关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改革必须建立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但又因包装设计教育交叉性、整合性的特点,所以,必须重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多元评价。围绕学生是否成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衡量标准,确立由知识评价的“掌握度”、能力评价的“提升度”、素质评价的“全面度”、过程评价的“保障度”、成果评价的“契合度”、质量评价的“满意度”组成的六维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和每一环节,实现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全面考量,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在包装设计人才培养改革方案的探索与实践中,湖南工业大学坚持教研相长,既建构了以绿色包装、减量包装、智能包装、网购包装等研究方向为成果的现代包装设计理论体系,更制定了包装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形成了人才培养体系的前瞻性、现实性和完整性,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证。
(作者:朱和平,系湖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