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展望指导下的“以需定产”生产决策模式,通过给农户提供可靠的“先导性”信息,指导农户根据未来的供需情况决定当前生产。这种农业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创新,可以促进产销及时对接、平衡供需,进而有效减少农产品市场的大幅波动和价格的大起大落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求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等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水果滞销、玉米卖难等现象时常发生;另一方面,“蒜你狠”“姜你军”“向你葱”又来势汹汹。造成这一现象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供求信息不畅导致的生产和消费严重脱节。
因此,加快农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展望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农科院农业监测预警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许世卫。
记者:在新时期,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农业展望工作?
许世卫: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给,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化资源配置、提质增效,围绕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提升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改造传统农业,打造升级版的农业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利用信息引导传统农业生产决策模式,从从众、守旧的生产计划安排,转向数据化的科学分析预测。农业展望指导下的“以需定产”生产决策模式,通过给农户提供可靠的“先导性”信息,指导农户根据未来的供需情况决定当前生产。这种农业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创新,可以全面监控分析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促进产销及时对接、平衡供需,进而有效减少农产品市场的大幅波动和价格的大起大落。
同时,农业展望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增强对全产业链的调控能力,让各环节分享合理利润。把中国农业发展置于国际农业大市场中主动谋划,统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球配置农业资源和保护农民合理收益。
记者:当前,我国农业监测预警及展望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
许世卫: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监测预警在体系构建、技术创新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监测预警工作体系不断完善。自2003年起,农业部开始不定期对外发布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此后,农业部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月度发布制度,构建形成多元化分析研判体系和分析平台。2012年将所有重要农产品品种都纳入预警范围,并开展重要产品产地与市场信息的及时监测。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