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机制,从改革决策的“最先一公里”出发,打通关节、疏通堵点、破除阻力、提高贯彻质量,一直推进到改革阶段的“最后一公里” 督察作为推动改革措施落实到位的一种促进机制,以“全程跟进”的作用方式支持改革事业,确保改革决策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地生根”。督察机制从改革决策的“最先一公里”出发,打通关节、疏通堵点、破除阻力、提高贯彻质量,一直推进到改革阶段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确保最高决策能够保质保量地落实到地方和基层,从古至今的治理者们设计并实践了各种方法,但都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一直在困扰着改革时代的政策落实,中国的改革者们最初对于这一难题亦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然而通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督察这一推动政策执行的有效模式。决策方案出台后,决策者直接派出督察组专门跟进、实时督促政策执行,实质上践行了公共政策理论中所设想的“决策与执行一体化”。作为该理论诞生地的欧美国家实行“公务员中立”,政府文官们可以“有理有据”地拖延执政党、议会的各种决策的执行进度。而中国实行的“党管干部原则”,恰好为决策与执行的贯通性提供了组织基础,对于推进政策执行具有充分优势。
改革机制的链接成型:领导小组负责决策部署、试点担当探路摸索、督察展开实时跟进 随着改革的系统性越来越强、攻坚难度越来越大,不同改革机制之间的配合度也越来越高。这些机制协同推进改革进程:领导小组更加注重对于基层试点的统筹和指导,并通过强化督察以保证决策能够及时落实到位;试点更加注重向领导小组提供决策灵感和参考,并向督察组实时反馈改革前沿的一手讯息;督察组则意在强力推动各方面及时落实领导小组所布置的诸项工作,并督促试点地区的创新和推广进度。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领导小组负责决策部署、试点担当探路摸索、督察展开实时跟进,顶层设计、基层探索、全程督促之间的相互配合日臻成熟,已形成一条改革工序的“主轴线”。经过40年的改革锤炼,中国“改革工具箱”中的各种利器越来越丰富,改革者综合运用各种工具的技艺愈发高超。
改革就是“重重闯关”,需要高质量的决策、突破利益集团阻挠、克服官僚制惰性,这显然不是靠各种选举、过于长久的议会式辩论就能够得到的。精良且有效的国家治理,需要在保持体制稳定性、有序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和发挥“机制优势”才能达成。世界各国的治理体制已经相对定型,未来各国面临的是更高层次的“机制竞争”,这同时也是对治理者勇气与智慧的双重考验。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改革者既要快干、实干,又要会干、巧干,淋漓尽致地发挥本土治理机制的巨大优势,奋力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改革新业绩。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