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约因素有待破除 企业认识不足 转型路径不清 环境尚不完善 当前,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服务作为一种差异化竞争的手段,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提供与产品密切相关的服务,朝着“产品—服务包”的方向转型。但是总体来看,这部分企业的所占比例不高,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产出水平也比较低。可见,从差异化竞争到实现利润创造,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实地看,多数企业对发展服务型制造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模式和路径不清等问题。
一是对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内涵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知。不少企业都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制造轻服务、重规模轻质量、重批量化生产轻个性化定制的观念;对服务型制造的本质也认识不清,误以为发展服务型制造就是发展服务业,担心自身会脱离主业。
二是对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模式了解不多,服务模式较为单一。目前,真正意义上从客户需求出发进行设计,通过将服务嵌入产品,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产品与服务融合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进而获得持续服务收入的企业案例还不多。同时,企业对复杂或综合性强的服务模式的认识和规律的把握并不清晰,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计划,但因经验不足等原因后期搁置。
三是对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路径和步骤不明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过程中,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客户的关系都将发生变化,需要对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构。很多企业对转型的步骤,以及在组织上、管理上需要做出的调整并不明确。
还要看到,有利于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尚不完善。面对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趋势,我国现有的一些政策和制度环境已经表现出了不适应,需要尽快做出调整。一是有些领域因服务业开放程度不高或者进入门槛偏高,使制造业企业跨界延伸服务业务遭遇障碍;二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在管理机制上缺乏融合,制造业企业开展服务业务时还难以享受到与服务业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三是服务型制造的标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等仍有待进一步规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