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从整体上看,西藏地处祖国边陲,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不便,农业农村发展与内地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文化供给与百姓需求尚有不足,西藏农牧区依然存在文化活动总量偏少、文化产品供不应求,远远满足不了农牧区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偏远山区、牧区,文化产品缺口较大,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还比较单一。尤其是伴随着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和城镇化的推进,为改变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状况,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扶贫攻坚中,将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转移到自然环境更好、生产要素更齐全、生活条件更便捷的区域,有效推进了西藏城镇化的步伐。但由于自然生活环境的改变,尤其是青年人普遍向往城市生活,到条件优越的城镇定居生活,使原生态传统文化失去了所依附的人及自然环境和土壤。人们的娱乐方式由乡村集体化的自娱自乐转向通过电视网络居家观赏现代艺术文化、体育竞赛,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再是人们唯一的方式。另一方面随着西藏农牧区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特别强烈,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对西藏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振兴西藏乡村文化的建议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百姓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大力加强西藏农牧区乡村文化建设力度,要加强农牧区乡村宜居建设,保持具有西藏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原生态环境、农耕与牧业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名村和各类民族文化非遗项目,打造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匹配的美丽西藏乡村,提振乡村自信和吸引力,推动西藏乡村民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大力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坚持城乡一体,统筹文化供给,健全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充实乡村内生动力。同时,统筹推进贫困县乡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礼堂达标建设,积极构建乡村文化服务网络,实现文化建设的全域覆盖,提供便捷有效的文化服务,成为农牧区文明新风重要的宣传阵地。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乡村思想道德高地,实施“互联网+”“民俗文化+”行动,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不仅将独特的藏民族文化分享给世界,还能拓宽农牧区群众致富路径。四是乡村文化振兴,还要注重城镇化进程中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西藏农牧区乡村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传统手工艺、老物件、民间传说,歌舞游艺、传统体育等都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因此,除了有形的资源要挖掘,还要梳理无形的资源,让这些资源成为村民们永远守望的精神家园,长久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五是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浸润工程,开展藏汉文经典诵读、藏汉文书法、民族手工艺制作、格萨尔说唱、藏戏、传统体育等进乡村学校,加强家风家规家教和文明创建活动等,用文化活动形式承载主旋律、凝聚向心力。同时,还要借助民俗节庆这一舞台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体现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突出西藏农牧区乡村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让村民记住“我们的节日”,留住“我们的乡愁”。六是因地制宜发展西藏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服务“产业—生态—人文”一体化发展,开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农牧区品牌文化建设,增强农牧区乡村文化驱动力,推进文化惠民,带动文化致富。七是通过政策引领、产业扶持,吸引农牧区青年留在家乡参与建设,让农牧民从内心产生归属感,对农牧区乡村的未来充满信心,实现西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八是要积极传播和发展乡村文明,服务重建乡村的知识阶层,把区域内的文化户、文艺骨干、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返乡大中专学生等吸纳到乡村文化队伍中来,推动人才回乡、信息回传,不断发展壮大乡村文化队伍,使优秀资源回到乡村、惠及乡村。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