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可持续脱贫机制
在过去5年中,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0%以下,而距2020年真正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任务只剩最后冲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就是要求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稳定脱贫,保证脱贫效果可持续。如何在脱贫摘帽之后构建可持续脱贫机制已然成为一个新的重要议题,而扶贫、扶智、扶志三位一体可能成为引领脱贫攻坚的新风向。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从增强外源动力、激发内生动力来构建稳定、可持续脱贫机制。
健全外源动力致富机制
致富是可持续脱贫的基本保障,需要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着力改变造成贫困的生产生活条件,以激发农户自身致富潜力。首先,建立健全特色品牌战略带动机制,带动产业持续增收。产业扶贫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经济保障。因地制宜选准主攻方向,发展自身优势大、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地域特色品牌龙头产业,鼓励企业建立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制度,坚持把产品做优、稳步把规模做大、着力把品牌做强,夯实脱贫致富的持续性稳定性基础。同时,依靠品牌产业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鼓励村集体盘活闲置资源,并使其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实现资产收益,增强脱贫后劲。其次,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全覆盖机制,强化脱贫成效可持续。贫困的动态性要求动态化脱贫机制。其一是完善扶贫资金的动态监管机制,按月、按季检查通报,不定期入户抽查,保证扶贫资金使用质量。其二是健全贫困户动态化分类信息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程度贫困保障对象设定差异性核查时间,定期对其家庭收入、家庭结构、就业、生活状态等变化情况进行核查,认真比对系统信息、档案卡信息与实际信息,及时更正扶贫网信息以及调整贫困户识别状态,畅通“进出”关口。其三是对已脱贫人口跟踪监测,科学评估脱贫成效,强化相对脱贫户、贫困边缘户后续帮扶,防止“刚越线,又返贫”现象发生。再次,建立健全社会风险防控救助机制,促进社会保障可持续。贫困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风险性,脱贫户因病、因灾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风险管控救助机制的构建刻不容缓:强化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撑,推动建设一批农村重大自然灾害安全风险防控工程以及完善隐患治理体系;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加强交通、自来水、电能、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户提供低风险性、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健全保险救助机制,全面织牢兜底保障网——推进低保动态提标全覆盖,加强教育多元资助全覆盖,筑牢医疗健康保障防线,对安置房、除险加固房进行“回头看”,保障居住条件。最后,建立健全生态投资、补偿与科研机制,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应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建立生态型可持续脱贫战略。因此,应加大生态科研投入,构建生态补偿修复治理体系,增加环境的承载力和农户自然资本;加强农民素质教育,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推进生态移民,减少环境压力;支持和引导地方经济发展,将本地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资本优势,打造地方特色生态产业,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实现农户可持续增收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构建内生动力长效机制
致富当自强,若一味强调外部帮扶而忽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意识,一旦外部帮扶力度减弱,已脱贫群众极易再度返贫。首先,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式扶贫机制,激活首创精神与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需要尊重扶贫对象在脱贫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参与式扶贫理念,赋予弱势群体话语权,平等参与扶贫资源管理,增强贫困户对政府的信任以及农村内部的互信,并充分发挥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此外,还需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充分听取大众意见,汲取大众智慧,创新稳定脱贫机制。其次,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激励机制,“智”拔穷根。扶贫必扶智,由于客观发展条件限制,贫困户无法通过信息网络、现代教育来提升自身资本,所以,要为贫困群众搭建向上流动的教育培训渠道,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改善贫困区办学条件和资助力度,进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贫困群众尤其是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教育引导,解开“等靠要”思想枷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发力,提高扶贫项目与技术革命、产业升级的同步性,避免贫困人口被边缘化;灌输锻炼体魄意识,以加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和提高群众的劳动生产能力;注重贫困者和扶贫者的道德和诚信教育,强化理财观念、责任意识,摒弃农村陋风恶俗。最后,建立心理情绪疏导机制,重树贫困户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致富先强心,弱势群体往往呈现出自卑敏感、焦虑抑郁等心理亚健康状态,而又因认知水平有限无就医意识,极大可能发展成不可逆转的严重精神问题,心理情绪疏导成为扶志的重要前提。因此,应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积极组建兴趣小组、组织户外活动,带动他们社会参与积极性。
扶贫是一项动态性工作,脱贫摘帽并不代表脱贫工作结束,为杜绝数字脱贫、政治脱贫等隐患滋生蔓延,构建稳定、可持续脱贫机制则是“后脱贫时代”实现全面小康最有利的保障。立足整体性精准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由关注脱贫速度向保证脱贫质量转变,秉持稳中求进原则,由找准帮扶对象向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由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并重转变,以内生动力、造血功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确保“能脱贫、可持续、逐步致富”。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Tags:构建可持续脱贫机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