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都市圈发展 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通过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昌明;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涉及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管理的问题。对此,李伟表示,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科学规划大都市圈的建设,建设便捷高效、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形成优势彰显、合作密切的现代产业体系,并提供高水平、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进而构建宜居、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形成高效、智慧、人性化的城市治理体系。
“预计到203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到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80%,接近城镇化率的‘天花板’,城乡人口和空间格局将实现区域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今后的重点任务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更高质量、更健康的城镇化。此外,他还提出,未来中国城镇化将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多中心网络状空间格局,逐步形成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级三级城市群等级体系。
都市圈本质上是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一种形式,依托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利用发达的联系通道,辐射、带动圈域其他城市及农村,并实现一体化发展。从全球范围看,许多国家以首都为龙头,通过跨行政区域资源整合和功能协作,形成“首都圈”。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以首都经济圈为核心,以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的世界级城市群。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肖金成看来,京津冀城市群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北京的“大城市病”比较严重、城镇体系不完善、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等方面。因此,需要从完善政府与市场分工、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促进相邻城市同城化发展、明确城市群各城市的功能分工、优化城市群城镇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加强对河北转型的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
中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空间发展定位、都市圈建设等问题也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樊杰表示,西部都市圈在推进健康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性作用和全国意义都十分显著。特别是在推动扶贫攻坚、区域协调发展、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的过程中,西部都市圈承载着复合功能。资源指向型产业及其未来发展前景对西部都市圈的可持续性发展影响很大,而随着科技创新转型驱动以及西部人才流失,西部发展面临的难题也越来越突出。
“城市病”一直是全世界城市治理中的难题。有观点认为,控制人口规模能有效地治理“城市病”。不过,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认为,如果用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方式来治理“城市病”,那么城市的增长、和谐、宜居这三个目标就不能同时实现。实证结果表明,人口规模增加并没有必然带来严重的污染和拥堵问题。而不恰当的规划和土地政策以及人口流动障碍等因素,则有可能导致最优城市规模不能很好实现。如果在城市化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加快外来人口的市民化等,则可以同时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和城市宜居的目标。
此次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办。
记者 李永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