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升实体经济部门回报率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基本面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实体领域的投资下降是正常现象,但要警惕民间投资下滑过快。自2012年起,我国民间投资增速呈现快速下滑态势,2016年6月,民间投资首现负增长,2017年恢复至6%的增长幅度。同时,要警惕制造业资本回报率的下降态势。据测算,我国制造业资本回报率由2012年的20%下降到2017年的约15%。因此,未来的改革方向应指向为实体经济松绑、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在过去10年中,实体经济的“萎靡不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产能过剩、僵尸企业、货币超发造成的土地价格和租金上涨等多方面因素,给一些有活力的实体企业发展形成制约和困难。
2018年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当前国企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不少央企和地方国企纷纷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服务新平台等一系列新举措。在未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严格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切断僵尸企业供血渠道,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和土地及租金成本,切实提升实体部门的资本回报率。
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 建设生态文明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以1978年为基期对我国实际GDP进行测算显示,过去30年(1986—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能源消耗。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依赖度有所下降,节能减排的绿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能源效率依旧较低,仅为美国的4/5(2014年)、日本的1/2(2014年),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节能减排空间依然较大。
可喜的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入“快车道”,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密集出台,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在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这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让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京津冀及周边一带的空气质量和环境取得了明显的改善。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还需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强化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于我国来说,生产率快速增长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受各方面因素制约,我国经济增长还没有真正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的轨道上来。为切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进行全面创新、全面改革,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释放科技创新的潜能,提升科技创新对GTFP的促进作用。
首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破除影响创新要素配置和应用的制度障碍,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释放创新创业的活力,为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注入新动能。其次,加快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改善产业发展基础,推动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再次,加快利用国际创新要素和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有效、便捷地流动,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增长潜力。最后,对生产率提升进行综合评价,评估生产率提升对提高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产生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统计方法和手段,完善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