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网) “中国输出的不是资本而是是储蓄、资金。那恰恰说明了,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改革,提升效率,把储蓄变成有效的资本,跟不可贸易的要素结合,推动中国的持续增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卢锋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做出上述表述的。
卢锋说,从战后发展经济理论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看,要把储蓄变成资本,制度是重要的。选择什么制度呢?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告诉我们,要选择一个市场化的制度。
卢锋表示,中国的工业资本回报率相对比较高,权益资本回报率17.5%,资产回报率是7.4%,尤其民营企业的资本回报率远远高于国有企业,这显示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鼓励竞争以及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提升资本的回报率,仍然有巨大潜力和空间。
同时,中国工业资本回报率跟美国、日本比较,超日赶美。中国工业部门的就业在过去十多年中,增加了一亿多,而美国就业总体持续减少,美国不断通过外包,把回报率低的部门甩到国外去,维持了一个比较高的资本回报率,中国在快速的就业扩大的过程中,保持了一个很高的资本回报率,包括上市公司和银行资本回报率都很高。
卢锋表示,在市场化制度选择方面,无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还是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九大阶段性特征,部署了五大任务,最后强调改革开放,要加快推进改革和开放,分段论述改革和开放。
卢锋认为,至少要加快三方面改革。第一、加快金融体系改革;第二、充分重视和发挥企业、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激活他的创新能力。第三、需要认真的应对环保的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了一句重话,我们现在资源承载的压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包括收入分配不平等,差距过大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要认真应对,从而提供可持续的,有效投资的保障。”卢锋说。
金融改革方面,他认为需要从三方面入手,要素价格改革;准入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怎么利用资本市场短期繁荣推动市场化改革,避免最好的企业家创造的最好的企业,需要到美国上市,而美国买这些企业的钱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借给他的钱,需要改变这种状态,推进中国储蓄变投资的变化。
“在激活企业家的能力方面,其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卢锋表示,首先是依法治国,提供一视同仁的产权保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九方面的趋势性的阶段性的变化,有两方面特别强调,要保护产权,鼓励竞争。“这是抓住了中国经济深化改革的关键,我觉得宏观调控的政策,市场化、科学化,避免过渡的产业化,利用宏观调控政策打压民营企业,这是下一步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解决环境保护压力和收入分配方面,其中收入分配问题,卢峰建议,要采取社会政策托底的政策应对,不能过渡的扩大福利标准,陷入福利陷阱。但要做一个托底社会福利的建设。环境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严控排放、转移产能、调节需求等多方面措施来应对。
卢锋总结说,中国新世纪十年的高速增长,追赶的速度有了一个历史性的提升。由于中国是超大型的巨型的经济体,所以中国经济追赶速度的提升,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的格局,中国仍然有很高的储蓄率,仍然有很高的资本回报率,如果中国能够深化改革,保护产权,鼓励竞争,激活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活力,我相信中国完全有能力,通过把海量储蓄变成高效的资本,来推进中国结构的提升,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提升,继续演绎中国经济追赶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