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专家观点 >> 正文

余淼杰教授新书《“贸”似如此》

http://www.newdu.com 2016/6/23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北京大学… 参加讨论

书
作者:余淼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前言

不知不觉间,博士毕业已有十年。仍清楚记得2005年的五月,父母来加州戴维斯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暑期在UC-Davis教了门短课后,就直接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报到上班了。呆了一年之后,下定决心要来北大经济中心工作。

这样屈指数来,来CCER已近十年。在CCER工作,因为是全部照搬美国体制,我们科研发表压力相当大。在评为正教授之前,合同都是三年一签,考核自然主要是看英文学术期刊发表,既看量更看质,所以,年轻同事们自是人去人留。平均每年都有一位老师离开。这其中自然也有功成名就,另攀高枝的。

和其他大部分刚毕业的海归博士一样,我也不知道我自己能否发上乘的英文论文,没有人保证我能够在CCER呆下去,没有人知道我的明天会怎样。所以,我在北大的这十年,基本上每天都看成是自己在燕园工作的最后一天。置顶的人生信条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就是拼发表拼终身教职(tenure)。

如同鲁迅先生说的,一个人再愚钝,只要认真静下心做学问三十年,总会有些收获的。我想,先生说的大概就是我的情况了。八年抗战,黑头发变成白头发,每年像驴一样的写论文发论文,终于也走出一条路。承蒙各位师长同仁的厚爱,在2014年被北大提前破格评为正教授,今年也有幸被教育部评为首届青年长江学者。磕磕碰碰之后,终于拿到了北大终身教授职位,实现了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身心自由。

不过,等拿到之后,发现十年已经不见了,记得当年初到港大工作时,同事Steven Chiu教授问及年龄,答曰29。他不经意地回:多好的年龄!其时心里很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好的?弹指间,十年过去了,我终于深刻地理解了同事的话,带着几些惶恐:我的青春都去哪了?

好在还有让我很庆幸的东西。在CCER,我有幸地和一批中国顶尖的经济学家们一起工作。我想CCER之所以特别,不像任何其他一个普通的美国经济学系,就是有一批大视野、高格局的经济学家。他们有做纯学术,但更多关注的是中国现实经济问题。从现实问题出发,研究中国经济,提出政策建议,可能的同时,再升华为学术研究。

这其中第一位要感谢的自然是林毅夫教授。在学术上,自创立CCER之后,林老师二十年如一日,强调发展中国经济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走自己的路,寻找本国的比较优势。 做研究,更要知行合一。立足中国国情,学会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国际主流观点如何如何,就亦步亦趋。在生活上,林老师的执着、坚毅、热情一直是也将会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CCER之所以特别,我想另外一个原因主要是这里集聚了一批真心想为国家做事的学者们,尽管他们有时观点迥异,但君子和而不同。清楚记得当初收到时任CCER副主任的李玲教授的信:欢迎你回来,大家一起为了人类来工作。信是英文写的,李老师用的是“mankind”,多年过后,还是为之动容!这种格局这种胸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

也正因为此,到了CCER工作之后,我就不再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美国经济,而开始全面转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我不知道是否能“先得月”,但“近水楼台”地了解中国经济确是个不争之实。研究之余,也开始敲敲打打,写点经济时评之类的,把一些对时下经济的想法写下来,如鲁迅先生所言的,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依稀记得写的第一篇时评就是那篇《克鲁格曼的神话》。那是2008年10月份克鲁格曼得了诺贝尔奖,下午突然接到《南方周末》的余力编辑打来的电话,因为我搞国际贸易,问我是否能第二天一早给她一篇介绍克鲁格曼其人其事的文章。或许是因为我本来就是克翁的粉丝,所以写起来很顺手。文章发了之后,凤凰出版社的北大校友看到后很是喜欢,问我能否把克鲁格曼的主要学术思想用通俗的文字写成一本书。踌躇很久之后,终于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本经济学随笔《重拯自由贸易》。

所以,严格说来,这本小书不是我的第一本经济学随笔,但它却是我的第一本时评。之所以这些年还能时断时续地写下去,应该感谢我们国发院周其仁教授的言传身教。周老师一直强调要研究“真实的世界”。2008年林老师去了世界银行,周老师接任院长后,更是鼓励年轻人多关注现实经济,多调查研究。受了鼓舞,不知不觉也就写多了。后来得益于卢锋教授的引荐,跟其他几位国发院教授在FT中文网上联合开设“朗润经济评论”,大约每月一篇时评,这样又坚持了一年。之后,学术研究任务实在繁重,FT的写作终于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们学院院长姚洋教授。摆在目前的这本小册子,如果没有他的一直以来的鼓励和帮助,是不可能问世的。对我们年轻老师来讲,姚老师既是领导,更像兄长。记得他跟我讲过,现在学术界竞争很激烈,我们得学会两条路走路,一条是跟外国人拼发表,让世界能听到中国经济学者的声音,让世界知道有一批中国经济学者不求名不求利,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想得深。而另外一条腿则要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争取就一些自己所熟悉的领域、热点问题留下自己的想法。姚老师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学术研究、政策研讨都是硕果累累。

所以,目前也就答应了几个地方开始写专栏:腾讯大家、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加坡联合早报。当然,因目前又在帮学院里做点事,主管科研,每天光是回邮件、开会、听讲座和上课,时间就已经所剩不多,还有一堆没完成的、刚开始的严肃学术论文要做,估计到时每个专栏又都是虎头蛇尾。但如不给自己点压力,可能工作的第二个十年又会溜得更无声无息。所以,想在这些专栏正式启动前,给自己一个交代,把以前的豆腐小文放在一起,也就有了这本小册子。

当然,也如我们学院的资深教授、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黄益平老师所强调的,学者不要做万金油,什么都敢讲,但好像又都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所以,这本小册子讲的基本上都是这些年中国的外贸。但如同我们学院的金光讲席教授张维迎老师所说的,不理解国际贸易理论,就不可能理解中国经济。仍然记得18年前在北大读硕士时,去旁听张老师的博弈论。讲得不仅精彩,更是深刻。张老师讲到自己为什么要走学术道路,说是因为可以帮助自己实现身心自由:有许多工作有心的自由,但没有身的自由。也有不少工作有身的自由,但没有心的自由。但做学术可以帮你同时实现这两种自由。我对此是感同身受,深以为然!

一直在想为这本小书起个名字,个人非常喜欢周其仁老师的书的名字,比如《挑灯看剑》。但苦于才思殚绝,想东施效颦也难。好在门下有十二才子才女。有才者如博士生袁东建议来了双关语--“贸”似如此。深以为然,是为书名。

 

余淼杰

2016年1月13日于美联航客机尾舱

《“贸”似如此》推荐语

这本书收集了青年经济学家余淼杰教授近年写的40篇短评,对当前社会关心的一些问题发表了他的分析、评论和建议。余教授理论功底扎实,对各种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鞭辟入里,文字隽永,很值得一读。

国务院参事、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荣誉院长 林毅夫

当代全球化,贸易理论关心者重。不过该理论200多年来只一块基石,那就是比较成本优势。天下大势变化,让”成本“一项横看成岭侧成峰。哪个懂得换角度看,哪个就是英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讲座教授 周其仁

 

无论是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还是近几年的增长速度下滑,对外贸易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理解国际贸易理论,就不可能理解中国经济。余淼杰教授是一位杰出的国际贸易学者,在国际核心期刊上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但他同样关注现实经济话题,擅长为普通读者撰写经济时评。本书收录的40篇短文,从贸易角度讨论中国现实经济问题,深入浅出,观点鲜明,文字简洁,值得一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讲座教授 张维迎

 

余淼杰教授是我国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青年学术翘楚。在科研之余,他也致力于为多家有影响的报纸、杂志写杂文,普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知识,为普通读者解读中国经济现状。淼杰的文笔生动,构思精巧,几乎每篇文章读来都有惊喜。读者不仅会从本书获得知识,而且也会享受阅读的乐趣。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姚洋

 

 

Tags:余淼杰教授新书《“贸”似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