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1日下午北京出台楼市调控新政到10月5日南京和厦门两地再次升级楼市调控政策,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已有14个城市出台了楼市调控政策。而且,有些政策还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如深圳、南京的本市户籍成年单身人士(含离异),限购1套住房。
那么,如此密集地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要知道,一项政策的出台,总是需要达到某些方面目的的。不然,出台政策干嘛。而从目前各地出台楼市调控政策的实际情况来看,地方政府似乎并没有对出台政策抱有明确目的。更多情况下,是为了应付上面可能出现的问责、约谈等。
事实上,楼市调控从一开始就已经偏离了方向,就一直被房价牵着鼻子走。也就是说,房价大动一下,政府就用政策应付一下。房价稍稍平稳一些,政策就立马退出。结果,所谓调控,也就成了推动房价上涨的推手,而不是平稳房价的手段。不然,为什么会出现房价只朝着“涨”一个方向变化,而从不出现“降”的现象呢?要么是政府不想让房价降,要么就是调控政策完全偏离了方向、没有目标。
殊不知,房价涨到目前这样的水平,已经与“居住”二字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就算房价出现小幅下降,对绝大多数居民来说,也是消受不起。纵然咬着牙购买,也会让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大打折扣,甚至严重影响其他方面的消费,包括子女入学、看病等,都会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住房就成了影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只是,这样的严重后果,并没有为地方政府所认知。多数地方仍在把房价当作楼市调控唯一参照物,从而一直被房价牵着鼻子走。
我们说,房价二字,房才是内容,价只是形式。对广大居民来说,他们首先必须关心价,才能考虑房。只有价格能够承受得了,购买房才有可能和希望。否则,就只能永远盯着价。对政府而言,则应该与居民的看法完全相反,应当更多的关心房,然后再看价。也就是说,首先要考虑居民能不能住上房,住怎样的房,从而通过一定的手段,把价格控制在多数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那么,政府的工作也就做好了。如果只看价,不看房,就会被价格牵着鼻子走,房子也就会离居民越来越远。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政府在制定楼市调控政策时,就不能把眼睛死死盯住房价不放,而应当转换思路,把如何解决广大居民的住房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可以不出台楼市调控政策,也可以让房价一直涨下去,但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一定要解决好,中产阶层能够通过努力买得起房。至于有钱人,让他们去买高档住房,让他们去炒房。退回来讲,加快保障房建设,就是从“价”转向“房”最重要的方面。
很显然,对多数地方来说,加大保障房力度的内在动力是不强的,是不愿意多建设一点保障房的。他们需要的,仍然是“土地财政”,仍然是政绩工程,仍然是政府利益,根本不去考虑居民利益,不考虑商品房的“居住”属性。自然,也就不可能采取更具针对性的调控措施,而是通过限购限贷什么的应付上级检查。
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国庆长假期间就有14个城市出台楼市调控政策,但是,并没有值得高兴和赞赏的地方,也不管政策有多严,都不可能对房价产生任何影响。相反,调控政策出台后,会更加加重市场的恐慌情绪,让房价上涨的内在动力更强。就算暂时出现房价停涨的现象,也是开发商为了积聚上涨动力学而采取的一种变通手段。一旦政策强度减弱,新一轮房价上涨就会开始。
楼房调控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唯一的出路,就是让市场去说话,政府则把重点转向保障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