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什么职业”“什么时候要孩子”“购房是用贷款还是全款”……正值春招,很多求职者表示在面试时常被问及个人隐私,虽不想回答,但为了找工作又不得不说。《工人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求职者表示,找工作时完全没有个人隐私可言,很多企业没有“边界意识”“问得没边儿”。对此,有人力资源管理者表示,这是为了预估企业的用工成本,以确保招进来的人高效工作。
面试时被“扒”隐私,甚至被“扒个底儿朝天”,的确是不少求职者的尴尬遭遇。关于父母的职业、年龄、健康等信息,关于孩子的生育、抚育、上学等情况,关于婚恋状况、配偶职业和收入,乃至于“住房有多大”及“购房是用贷款还是全款”,有的企业还询问求职者的社会关系,这些恐怕是求职者司空见惯的问题。更有甚者,有的企业竟询问求职者“怎么看待未婚同居”“是否赞成婚外性行为”“怎么应对老板或客户的性要求、性骚扰”……荒诞不经的面试题,经常会把求职者问得不知如何作答。
企业面试何以喜欢“扒”隐私?一方面,确实是为预估企业的用工成本,以确保招进来的人高效工作。求职者的婚恋、生育、经济、住房及其贷款等情况,甚至于父母及配偶的职业和收入等信息,有助于企业判断求职者是否有较大家庭羁绊,比如是否频繁请婚假、产假,影响企业正常用人秩序;是否具有过大经济负担、养老负担,对企业抱有过高期望,当期望达不到就可能跳槽,影响对企业的忠诚度。
另一方面,企业面试询问性等敏感问题,有的据说是为考察求职者的应对能力,问隐私不是让人家答隐私;有的据说是为了解求职者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比如一家企业表示,他们招聘负责公关推广的员工,就要看其是否作风泼辣、大胆果敢,是否善于与客户的性要求、性骚扰等行为周旋,这并非是过多打探私人生活。
然而不管是哪种情况,“扒”隐私式的面试都是要不得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等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但是,用人单位的知情权仅限于“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劳动者的健康状况、知识技能、学历、职业资格、工作经历等;而劳动者是否已婚已育、是否有老人需要赡养、购房是用贷款还是全款等个人隐私,不属于用人单位知情权的范围,更不要说劳动者的性取向、性主张了。
而且,“扒”隐私式的面试对求职者不公平,因为容易加重招聘过程中的主观判断成分,有可能演变成就业歧视。一些求职者不愿回答与工作无关的问题而拒绝作答,或者遇到荒诞的问题愤然离去,自然就没有被录用的机会;而另一些求职者为了不被筛掉,只得屈服于面试者的“隐私大拷问”。这种畸形的面试怪象,对求职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今年2月人社部等印发文件,要求禁止招聘环节中的就业性别歧视,不得询问妇女婚育状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从不问婚育仍在盘问很多其他隐私来看,企业招聘行为还需进一步规范,使它们树立“边界意识”,从工作能力上考量求职者,无权也不必向求职者提出与工作无关的问题。如果关注点偏离,不仅不能降本增效,反可能引发争执,造成不良影响。求职者也要清楚,与工作无关的问题,用人单位无权过问,劳动者不回答,也不构成不如实说明或不诚信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