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人淮:美日印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举措及借鉴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长期以来,我国 “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不对称性,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引进和利用外资。相比较而言,国外一些国家能够针对本国的具体特点,采取有效举措大力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并以此进一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本文以美国、日本、印度三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例证,探讨他们在这方面的一些典型做法,以期对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科学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一、美国:强调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推进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成功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国垄断资本的形成,美国开始不断扩大对外资本输出,并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对外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利用世界各国恢复本国经济的契机,进一步强化对外资本输出,并在奠定其美元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时,夺取了世界最大资本输出国的交椅。为了巩固作为世界第一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地位,美国十分强调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推进。
1.建立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为推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美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支持体系。主要做法是:制定并不断完善保障私人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通过税收减免、延付、退税等保护政策为投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和鼓励;通过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和政府的外交支持与保护,形成对外投资保证制度;通过美国进出口银行和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资金援助;通过国家情报机构、经济与商业情报中心等五个部门形成的信息网络,为企业提供从项目考察、设计、论证到组织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咨询服务。
2.积极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制定全球发展战略。长期以来,美国大公司一直扮演着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角。为寻求海外有利的投资区域,选择有利的投资产业,确保公司对外投资的长远健康发展,美国大公司高度重视制定全球发展战略。美国大公司总部虽设在美国本土,但总部均设有全球战略研究机构,主要负责调查公司经营业务的国际市场发展情况,研究和提出公司在全球经营中的战略定位、总体战略和具体执行计划,并对公司全球发展战略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适时调整和提出新的全球市场开拓战略构想。美国大公司的全球运作一般都会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全球发展战略,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通常按照公司事先制定好的全球市场开拓与经营计划来进行,其他国家招商引资工作很难有效影响美国大公司的投资意向与决策。
3.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美国不仅重视大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而且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美国国内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通常受到国内大公司和外国同类产品公司的双重夹击。大多数中小企业既不具国内大公司在技术、人员、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也不具备国外廉价进口商品的成本优势,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因而投资失败和破产中小企业较多。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区域,同行业中小企业相对集中,如加州硅谷的IT行业,明州的医疗器械行业,虽然技术水平先进,但其产品相当部分仍然受到来自亚洲、南美低廉进口商品的挤压,日子很不好过。为了生存和发展,这些中小企业大多有转移海外和投资国外的需求。为此,美国政府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如建立小企业发展中心;对高科技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实行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等。
4. 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和遵守投资地法律规范。巩固美国企业的外海竞争力。美国大公司的竞争力,很重要的是体现在他们拥有的技术秘密、知识产权和专利上。因而,美国大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中,技术专利许可和转让占有很大的比重。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美国对外投资企业会要求受让方或合作方必须严格履行合同,保护他们的专利,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因此,美国公司在选择投资区域时,通常把有无较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国家和地区作为首选条件。美国大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通常比较注重维护企业良好信誉和形象。它们认为信誉就是企业利润,信誉就是企业生命。为此,美国公司都有十分严格的公司规范,要求企业员工必须严格遵守美国法律和投资所在国法律制度。同样,他们也要求投资所在国家或地区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做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日本:注重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日本是一个国内市场相对比较狭小,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日本经济的发展不仅高度依赖国外市场,而且对国内产业结构具有特殊的要求。因而,日本高度重视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并以此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过程看,日本通常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特点采取不同的产业选择策略。
1.对外直接投资初级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二战后,由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国内持续增长的投资需求造成资本供应不足,再加上日本政府控制资本外流,限制企业对外投资,因此这一阶段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较少。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日本年均对外投资额不足1.4亿美元。这一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以资源开发型为主,投资行业主要集中于能源开发部门,投资区域主要也主要在亚洲和中东地区。但自1963年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国内工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战后初期因廉价劳动力而发展起来的食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逐渐丧失优势。于是,日本就把这类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
2.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以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为主。战后初期日本轻化工业的发展不仅为重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本基础,而且20世纪60年代轻化工业的对外转移还为日本国内重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投资场所,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日本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到1968年,日本重化工业的发展达到了顶点。然而,由于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加上重化工业具有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特点,因而日本要维持作为世界重化工业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面临的困难重重。尤其是在遭受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的巨大冲击之后,日本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瓶颈问题。据此,日本不得不大幅度调整本国产业结构,将国内发展受限的重化工业转移到海外,并转而在国内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日本重化工业对外直接投资得到长足发展时期。
3.对外直接投资扩张阶段——以技术密集型和第三产业为主。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微电子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并被迅速应用于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照相机、汽车、钟表和机床等产品的生产,并使这些产品实现了全自动化、小型化、轻型化和多样化。随着日本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家电、汽车和机电等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并对欧美同类产品的竞争力迅速提高,从而带动了这些产品的对外出口,特别是对美出口急剧上升。这一时期,由于日本对美国贸易盈余持续攀升,美对日出现严重的贸易逆差,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日本企业便把家电、汽车和机电等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海外转移,这样一方面可避免贸易争端,缓和贸易摩擦,另一方面还可利用日本企业的比较优势拓展国际市场。
4. 对外直接投资调整阶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二战后,虽然日本通过将本国“边际产业”对外依次转移,使国内的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转型,但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产业结构仍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高。1995年日本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40%,而同期美、英、法、德分别为25%、32%、28%、39%;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24.5%,同期上述四国分别为17.4%、19.9%、20.2%、27.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到调整阶段。这一时期,日本信息通讯、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部门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明显优势。为此,日本不仅加大了国内传统制造业向国外转移的力度,以降低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而且充分发挥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新兴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直接投资格局,以此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印度:打造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高地
印度对外直接投资虽有较长的历史,但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只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后。长期以来,印度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不仅产品出口缺乏比较优势,而且对外直接投资也缺乏比较优势,致使长期以来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比较缓慢。近年来,随着印度教育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软件、制药等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印度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格外引人瞩目。打造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高地,高起点地推动对外直接投资,是印度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1.着力引导高端产业对外投资。面对国内工业基础较弱这一背景,为了高起点地推动国内经济发展,印度政府采取了跳跃式发展高端制造和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从全球范围看,印度信息软件以及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高速发展令全世界瞩目,这些高端产业不仅发展成了印度国内的优势产业,而且在海外市场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由于该产业领域的国内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落后,加上资金匮乏、国内市场狭小,印度选择将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海外转移。信息软件产业以及制药等行业,现已成为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产业领域。联合国投资署的卡尔·P.桑万特主任评价指出:“促使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驱动力在于印度企业不断增长的竞争力和全球扩张的兴趣,尤其是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印度积极推动信息软件产业以及制药等行业向海外扩张,目的就是要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国内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扩大市场和更好的为海外客户提供服务。
2.积极依托迅速崛起的大公司。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印度一些大公司得到迅速的崛起。这些大公司目前已成为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对推动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印度迄今已经形成的跨国公司有20多家。其中比较著名的跨国公司包括有印度软件巨头之称的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Infosys)、全球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钢铁公司米塔尔钢铁公司、印度最大的外包公司达卡西服务公司(Dakshe Service),以及塔塔集团、安巴尼财团、韦普罗公司(Wipro)、布拉软件公司(Birlasoft)、HCL科技公司、萨帝计算机服务公司(Satyam)、蒙索斯(Msource)公司、数据技术公司(Datamatics)等。其中在软件和服务出口方面排名前15位的印度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的海外投资是在发达国家,有助于进一步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担当海外投资主力军的大公司对印度经济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比如,2002—2003年度,塔塔集团、安巴尼财团这两家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就占印度国内总产值的近5%。
3.营造自由和宽松的制度环境。实行自由化的政府政策和制度的宽松,为促进印度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在制度平台。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印度政府限制以现金对外投资,只有大财团才能以成套设备在外国设厂或与当地资本合营。1991年拉奥政府经济改革后,印度经济逐步走向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现代化。1992—1993年度取消了企业以现金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规定无需批准的对外投资现金额为200万美元,人民党政府进一步放宽到400万美元,但仍难以满足企业全球化的需要。后来,印度政府颁布实施的《2002年外汇管理法》,将印度公司对外股份投资和设立独资分公司的投资上限提高到1亿美元,并允许公司在海外进行跨行业投资,由此有力地促进了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2002—2003年度经批准的境外投资项目为1029个,协议投资额为14.703亿美元,实际投资为8.4718亿美元。
四、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进程中,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历史较短。由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无论企业规模实力、资金运转,
还是管理经验等方面都无法同世界发达国家企业相提并论,甚至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和发展情况相近的印度相比,我们在一些方面还有差距。因此,美、日、印等国家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举措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完善境外投资法规和规范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主要以国务院各部门颁布的规定为依据,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缺乏统一性、系统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国政府可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加快出台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管理中国的海外投资。另外,需进一步改革对外投资的审批体系。根据国外经验,只有减少审查、审批部门,统一标准,才能真正简化审批,减少行政审批对外直接投资的干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考虑把多部门审批改为单一部门审批,并简化审批内容和程序。同时,需改变有关非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歧视待遇,允许各种类型的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此外,还可通过建立适当的制约机制,把私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2.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体系建设。借鉴美、日、印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与管理经验,我国需设立相应的对外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同时应整合现有的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援外优惠贷款和援外合作项目基金,加强投资促进力度,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提供优惠贷款。同时,需建立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美、日、印等国家企业的海外经营一般都能得到本国海外投资的相关服务咨询机构强有力的信息支持。然而,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却常常面临着信息缺乏的困扰。因此,政府有必要组建相关的信息服务机构,为海外投资经营企业提供信息方面的专业服务。
3.调整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布局。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的科学发展,需从我国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布局。考虑到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仍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现实,我国可借鉴日本经验,利用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将我国一些发展成熟但国内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为缓解国内资源紧张的局面,还可考虑借鉴日本等国家经验,大力发展资源获取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境外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另外,我国还可借鉴印度经验,将对外投资重点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4.把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境外投资导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因而国外许多国家无不把提升本国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导向。比如,二战后日本为了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制定了“跟随、创新型”的科技战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大量吸收欧美的先进科技成果,并根据国情和市场需求情况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国内外生产出大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从而迅速成长为贸易和投资大国。我国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和资本实力,但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及市场竞争能力与跨国公司相比还相距甚远。我国企业大都缺乏核心技术,甚至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产业,其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也基本上都依赖进口,因而缺乏国际竞争力。对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等国家的做法,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导向,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注重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此推进对外直接投资的科学发展。
Tags:杜人淮,美日印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举措及借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