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打击严重,全国经济持续停摆会造成国民经济的系统性难题,其后果可会比瘟疫的危害更大。各级政府频频出台企业纾困政策,但实际效果未如理想。作者提出各地应降低防疫级别、免缴近期社保费、鼓励劳资合作以及政府为企业提供复工所必须的口罩等四点建议,促进企业尽快复工,经济活跃起来。
从春节前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对我国经济的打击十分严重。疫情对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交通、住宿、娱乐、餐饮业的打击深重。我国旅游业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11%左右,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超过1个亿。春节黄金周的旅游消费预计应占行业全年的10%,但很多企业今年的业务几乎归零。制造企业难以开工,国民经济几乎陷于停顿。在一份关于疫情期间企业开工的调查报告中显示,67.7%的企业难以承受超过两周的开工延期。全国经济持续停摆会造成国民经济的系统性难题,其后果不堪设想。用黄奇帆的话说,那样会比瘟疫的危害更大。因此,当前最重要的目标是企业复工,经济开转。
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应急政策,缓报税、缓缴社保、贷款绿色通道、降低贷款利息、减房租、降税负等大小政策数十项。政府的应急政策有助于提振企业的信心,但实际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通过罗列数十项政策,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多数的政策效应是滞后的。比如财政部规定,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这对有盈利能力、竞争力强的企业是个利好,但实际效果将在未来8年里逐步显现。再比如,最多的纾困政策是减税降费,但很多企业在这一、两个月里没有收入或收入甚微,本来税负就不多,减税的作用不大。
受政府行政规范的约束,几乎所有的优惠政策都要事后申请,不会有“先斩后奏”的事情发生。因此,这些效果滞后的政策不能直接激励企业复工。
二、针对性不强。金融政策主要针对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和大中型企业,而多数中小微企业本来就得不到贷款,贴息、降息、续贷、展期等等优惠都与它们无关。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债、股权质押风险,容易出手帮助,但帮助千百万家中小微企业的难度就大了很多。
三、政策有模糊空间,影响实际执行。比如北京对返还社保政策就有“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中小微企业、职工平均人数等限定条件。可想而知,到具体落实的时候其审核工作量之大。
上海关于小微企业免税的规定则直接明了——疫情防控期间,按照定期定额纳税的个体工商户依法免于缴纳定额税款。而另一个直辖市是这样规定的:对受疫情影响的“定期定额”户,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定额,或简化停业手续。这样的规定落实起来会非常困难。
四、措施不细致,导致落实错位。多数地方都制定了延期缴纳社保的规定,但本周一政府部门上班后就启动了社保自动扣款,企业还没上班,但已经收到社保自动扣款的银行通知。经咨询,社保局的答复是,只要账上还有钱就会自动扣款,如果没钱,可以接受缓缴申请。缓缴社保政策还没开始就打了个大大的折扣。
综上,那么多企业纾困政策,真正能落实的不多,落实的难度也很大,而直接惠及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极少,对鼓励中小微企业复工开工的作用甚微。
复工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复工还存在巨大的困难,根本原因是抗疫和生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停工隔离则经济损失,开工生产就会有疫情扩散的危险。具体来说有三点值得重视:第一,各地的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级别不太一样,采取的措施也有差异。有的地方严厉到小区隔离、村村隔离,有的地方则相对宽松。有的地方员工回城后需要强制隔离一周,有的地方只需要自己掌握。因此很多员工想回回不来,回来了也上不了岗。第二,虽然政府号召开工,经济急需启动,但企业复工需要政府许可,获得许可的条件还相当高。企业需要配备足够的口罩、消毒液、酒精、体温计,需要有隔离场所和设施等才能获得开工许可,这对于普通公司很难做到。第三,如果不是全国复工,很多企业依靠的产业链仍然处于断裂状态,物流不通畅,一市一省的复工于大局无补。
国际形势也不乐观,截至2月5日,已有99个国家对中国采取了入境管制措施。包括停飞、缩减中国航班,禁止中国公民入境,对入境人员进行隔离观察等。身处全球产业链中的中国经济进一步受到打击。
自2月10日各地有限度开工以来,全国的总体表现极为平淡。2月10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257.7万人次,比去年春运同日下降84.8%。根据百度迁徙规模指数显示,11日迁徙规模指数只是底部小幅回升,仍然没有大规模返工的迹象出现。广东省是迁入人数最多的省份,占全国总迁入数的24.38%,超过排名后四位省份的总和。说明只有广东占到了开工的先机。
对企业尽快开工的四点建议 要排除现有困难尽快实现企业复工,早日全面复工,国民经济活跃起来,国家、社会减少损失,也是战胜瘟疫的重要基础。建议企业、员工、政府共同努力,采取更直接、精准的政策措施,切实帮助企业克服困难,顺利开工,稳定就业。
(一)建议降低防疫级别,让人员自由流动
为保障劳动力的流动,保障人员到岗,建议湖北省以外地区立即取消封闭小区、大楼,隔离外地人等强制性措施。在复工过程中,企业基本上都遵守政府规定,要求员工保持不少于七天的自我隔离,个人、企业和主管部门共同努力,疫情扩散的风险应该是可以控制的。
(二)免缴疫情期间的社会保险费
本周一政府开工,多数企业还处于停工状态,但社保费被自动扣缴,企业还没来得及申报缓缴,账上资金就被划走。社保缓缴和减免政策是被认为对企业最实惠的政策之一,未开始就破产。本人建议简化政策,对所有企业直接减免一、二月份的社会保险费,已扣社保费原数退回。
(三)鼓励企业内部协商,促复工、保就业
疫情期间,经营困难,企业背负沉重负担。员工应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尽快复工、稳定就业。大部分的小微企业都不存在劳资对立问题,老板往往是最辛苦的员工,员工也往往与企业共同成长。2月7日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等五家单位共同对企业复工复产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建议灵活处理疫情防控期间的劳动用工问题,鼓励协商解决复工前的用工问题。人社部门要指导企业参照国家关于停工、停产期间工资支付相关规定与职工协商,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按照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按有关规定发放生活费。《意见》还支持困难企业协商工资待遇,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延期支付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帮助企业减轻资金周转压力。希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在非常时期起到作用,让企业和员工一起度过时艰。
(四)政府应为企业提供口罩
口罩、消毒液、体温计等防疫物资是否齐备,防疫培训和准备是否充分,是企业获得开工许可的必要条件。目前,一般的中小微企业不仅难于买到口罩,即使买到也数量有限、格奇高。配备必要的口罩成为企业的一大负担,也是一笔特殊的成本。政府为企业提供口罩,要比减税的效果更直接更有效。
传言某一线城市还发生了政府强制征用了企业口罩的事件,导致企业无法开工,希望这只是谣传。口罩的供应不足,是公共卫生管理的失责,这一责任理应由政府承担。加之疫情当前,经济亟待恢复,政府更有责任帮助企业开工开业,政府提供足够的口罩应是责无旁贷的。
中小微企业生于卑微,长于风浪,本来就不是依靠什么政策来发展的。遇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危难之际,中小微企业自有强大的生命力,去适应环境、走出困境。
但如果,实在买不到口罩,还得请政府帮忙代购......谨此建议。
2020年2月12日 星期三
(作者:唐大杰,赛意企业研究所研究部主任,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附:各地企业纾困政策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