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焦点热评 >> 正文

徐高:刚性兑付:走不出的困局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徐高 参加讨论

    2014年1月31日,是中诚信托旗下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以下简称“金开1号”)到期的日子,也是中国金融市场面临的又一道坎。即时能平稳迈过,这起已经引发国内外关注的信托濒临违约事件,也凸显了2014年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所在——决策者的误操作。
    金开1号为期三年,于2011年2月1日由中诚信托发起,共募集资金30.3亿元。在它即将到期时,融资方振富集团的资产盈利性和流动性却十分堪忧。目前,与这一信托计划相关的账户仅剩500多万元,到期偿付能力明显不足。而作为信托计划的参与方,中诚信托和中国工商银行正在撇清责任。根据媒体报道,此次项目和资金都来自工行,中诚信托在其中只起到“通道”作用,就是将工行的钱迂回投入到其选定的项目中,以帮助其规避信贷管控。因此,仅收取了不多通道费用的中诚信托认为自己不应承担清偿责任。而工行也已于近日明确表示不承担主要责任。双方行为加深了市场焦虑。
    金开1号并非首个面临兑付危机的信托计划,但以往类似信托计划均实现了兑付。例如,中融信托—青岛凯悦中心集合资金信托项目就在2012年因融资方房屋销售不畅而无法到期偿付。最后,中融信托将青岛凯悦告上法庭,并通过司法拍卖获得了补偿,保证了信托计划的偿付。又如,中信信托曾于2011年发行三峡全通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当该计划出现还款问题时,中信信托曾明确表态不会垫付资金,让市场一度认为中国信托业“刚性兑付”这一不成文规矩将被终结。但最后时刻一家民营企业出手接盘,使信托违约终未发生。可以看到,过去几宗面临兑付危机的信托产品,均完成了兑付,没有发生过实质性违约,至多只是采用时间换空间的策略罢了。
    至于金开1号,笔者仍然相信,出现信托违约是小概率事件,“刚性兑付”也不会就此终结,因为无论是从金融系统的稳定,还是从相关双方的声誉来考虑,都不能允许违约情况的发生。
    信托违约不会仅仅带来局部风险,而是关乎金融稳定大局。按照中国法规,信托产品并不需要刚性兑付,信托计划说明书中也未明确承诺兑付。不过,从过往经验看,信托计划都按照承诺的收益率进行了兑付,这事实上让投资者对“刚性兑付”形成了强烈预期。也正是这种预期的存在,让信托计划对投资者形成了较强吸引力,令其规模迅速扩大——从2010年年末的3万亿元飙升至2013年末的超过10万亿元。换句话说,中国信托资产存量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尽管具体比例无法精确估算)是建立在“刚性兑付”这一信念之上的。
    金开1号如不能按约定偿付,绝不会被投资者视为个案。一旦投资者对“刚性兑付”的信念被摧毁,信托这种资产类别可能会被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抛弃,甚至引发与银行挤兑类似的信托资产挤兑,进而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开1号很可能成为一个巨型炸弹的导火索。可以相信,面对这种严重后果,中国监管层不会容忍金开1号出现问题。事件发展到最后,应该会像过去一样,“谁家的孩子谁抱走”——让相关方“妥善处理”这一事件,保证事实上的刚性兑付。
    现阶段的紧张局面,是相关方博弈的必然格局。站在中诚信托和工行的立场来看,让金开1号违约也是不可接受的。暂且不说双方中的任意一方都有单独兜底的财务能力,就从违约对双方声誉可能造成的打击看,后果也是不可估量的——二者谁都不会希望因此载入中国金融发展史的史册。
    在这场博弈中,双方都在权衡的,是各自出多少钱。在这里,双方就像在一条窄路上对向行驶的两辆车,处在经济学所谓的“斗鸡博弈”之中,谁先退让,谁的损失就更大。因此,在“撞车”之前,双方都需要表现出自己胆子更大,从而吓阻对方。这样的格局我们在美国国会中也时常会见到。去年在美国落下“财政悬崖”之前,共和与民主两党就是如此行事。因此,虽然目前事态在短期明显激化,我们仍然相信实现兑付将是最终结果。
    目前业内已经有人将金开1号比作今年金融违约的“第一枪”。确实,过去几年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在“刚性兑付”、“政府隐性担保”这些信念上,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金融产品体系——银行理财、信托、城投债均是这一体系中的一员。换言之,规模超过10万亿元的金融资产的稳定性,并不是建立在坚实的微观项目回报率基础之上(大多数项目的回报率都很低,覆盖不了上层资产所承诺的收益率),而是维系于前述的信念之上。一旦这一信念被摧毁,整个产品体系就会像流沙上的城堡整体崩塌,其冲击力绝不亚于次贷危机。
    事已至此,中国监管者在处理过程中就需格外谨慎,控制风险应该通过“稳存量、控增量”的方式循序渐进。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有些决策者却认为应该主动引发信用事件,从而重塑市场纪律。这一说法看似有理,其实却是危险的、甚至是灾难性的。比如金开1号,谁能有把握能将其与其他信托计划清楚分割,让市场相信就算它违约了,也只是个案,而不影响其他信托计划的兑付?如果决策者放任信用事件发生——比如放任金开1号违约——那就是对撑起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信念的系统性摧毁,必然导致金融风险的集中爆发,引发中国版的次贷危机。
    所以说,决策者的误操作是目前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风险。
    (作者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现就职于光大证券,任首席宏观分析师。曾任瑞银证券高级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兼职经济学家及研究助理等职)

Tags:徐高,刚性兑付,走不出的困局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