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焦点热评 >> 正文

周其仁:城市的能耐——城乡中国系列评论之二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周其仁 参加讨论

    城乡中国以“城”字打头,那就先打量一番城市吧。让我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谈起。这场吸引了7308万人入园参观的世纪嘉年华,全部300多个参展主题展示,包括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馆、18个企业馆、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馆以及香港馆、澳门馆、台湾馆,还有近80个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馆,演绎的中心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自己没有看成世博,除了开馆前,应王石之邀参加过万科馆的开建仪式。很想去的,只是那超级排队的纪录让我到最后还是裹足不前。有同学看了回来兴冲冲地讲见闻,我问那主题演绎得如何?回答是,主题的中英文表达有异,似乎看不出演绎的究竟是哪一个。
    看来是很容易就挑到的毛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斩钉截铁的因果关系。“Better City,Better Life”呢?条件的含义很明显——(如果有)更好的城市,(当有)更好的生活。
    难怪引出了一场热闹的插曲。那是在世博开幕前,主办方举行世博论坛阐释本届主题。应邀请前往讲演的各界知名人士中,有一位韩寒。谁也没有料到,这位小老弟上台开口第一句话,就刮起一股寒风。他说,“我讲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糟糕。”看了网上的纪录,他无非是把大都会城市生活糟糕的那一面,数落了一通。看来看去,顶多算与世博主题的中文翻译唱了个反调。要是冲着英文去的,韩寒再寒,怕也只能说,“糟糕的城市,定有糟糕的生活”。
    中国人百年办一场世博,怎么主题的中译会出破绽?心有不甘,反正又不去现场了,就找背景资料来读。原来从1999年决定申办世博会起,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就开始研究主题。“课题组总结了主题选择的9条原则,从32个提名主题中初选了3个,其中两个与城市有关。同年11月,时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的菲利普森在访问上海时,提出了10条主题表述,每一条都包含城市与生活。在整个主题研究的过程中,有关专家举行了无数次研讨,最后确定了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主持其事的有位幕后人物,叫季路德。履历说,他曾是北大荒下乡知青,后来回到复旦任教,自上海申办世博第一天起就参与工作,从申博到办博,前后历时11年。季先生主管的就是世博的主题演绎,所以当记者问及主题的中英文“两者内涵似乎有差异”时,由他出面阐释:“中英文在深层次是一致的,中文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英文则是并列的关系。当然,现在有人说城市根本不美好,你为什么要说它美好?但是我们也要问,我们的道路、方向应该是怎样?不能说生活的城市不美好了,就质疑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个结论,是一个方向。”
    麻烦还是挥之不去。如果强调方向与目标,直译“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不就结了?独独一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怎么还是让人觉得好像漏掉了前提——让城市更美好。不讲条件,定断“城市一定让生活更美好”,岂不是把天下对城市生活有抱怨、有批评、有指责的人们,统统推到“城市让生活更糟糕”的大旗之下?
    看来,这不是容易弄懂的学问。可是再读下去,我却从季路德代表上海世博向国际展览局作出的说明中,得到一个新的启发。原来,国际上投票通过2010年世博的主办方之后,上海世博会还要向国际展览局提交《注册报告》,明确定位,才能向参展各国发出邀请。报道说,国展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先生对中方最初文本不满意,提出180多个问题要求修改。季路德带领团队用两周时间昼夜苦战,最后终于在国展局执委会会议上让中方《注册报告》顺利过关。个中细节,报道语焉不详,但其中提点到的一句话,却让我眼睛一亮,“季路德有意识地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世博会主题联系起来”——只此一招,执委会的专家们就觉得上海世博的主题说得通了。
    当然说得通。不管言语、议论、牢骚、抨击还是认真系统的批评,选一个角度问,从实际行为看,人们究竟是不是认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答案非常明确,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事实上选择在城市生活,尽管城市生活不尽人意、甚至在很多方面还很糟糕。世博官网上列出的数据可以为凭:在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50年,这个数字迅速攀升到了29%,而到了2000年,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迁入了城市。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5%。中国在这方面落后了一点,但也正在急起直追——2012年1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宣布,13.5亿中国人的51.27%常住城镇。
    拿韩寒来说,他当然拿得出支持“城市让生活更糟糕”的依据。不过若问他自己在哪里生活?怕还是城市。乡下倒有赛马赛牛的,可要玩F1方程式,非国际大都会不敢问津。文化上的“韩寒现象”呢?以我的外行之见,也以为那纯属城市现象,离开了巨大的人气积聚,才情就是比天高,也做不到发一句话让天下人即刻便知。或有人说,互联网让城乡之别再不重要。错了——那玩意是城市的产物,也只有城里人才鼓捣得出那玩意儿。它当然可以向乡村扩散,却注定要把乡村改变为城市!
    这就是城市的能耐。城市不但容得下认为“城市更美好”的人,也容得下批判城市、咒骂城市、把城市生活恨得牙根都痛的人们。后者一般不会同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他们自己生活于城市、离不开城市的行为,却表明他们在事实上也同意上海世博主题的中译表达。认为乡下不美好——或美好我也不常呆——的人可以选择进城,可是进了城又不满意的,除非迫不得已,一般很少回乡。他们多半边批评城市、边改善城市,或移居到BetterCity,去过更好的生活。
    城市的能耐是在比较中确定的。五六年前,有则报道教我记住了这一点。当时刚上任的世界银行行长沃尔威福茨先生访华,在甘肃省永登县秦川镇东川村与村民马社巴有一段对话。沃行长问:“你想让你的孩子将来做什么?”马大爷答:“我希望他们能上大学。”沃又问:“然后做什么工作呢?”答:“在城里、公司里挺好的。”沃行长再问:“让他们做农活不好吗?”马大爷想了一想说:“(做农活)好是好,但不如在城里工作好。”
    我当时就为文对此评说。现在看,甘肃农民马大爷讲的就是城市的能耐。这也是全世界城市化趋势不可抗拒的关键。本系列由此展开:为什么城市有如此特别的能耐?来源: 经济观察报

Tags:周其仁,城市的能耐——城乡中国系列评论之二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