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森:不宜过高估计奥运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基本面的影响
中国于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举世瞩目,这自然也引得许多人对举办奥运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思考与关注。可是,窃以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并不十分明显,故不宜给予过高估计。
首先,中国政府申请在北京举办奥运,原初就不是以盈利和进一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为主要考量,而是以张扬中国的民族精神为鹄的。自晚清民国以来,中国人因为积贫积弱而有“东亚病夫”之称,因而,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更大程度上是向全世界展现当代中国的新风貌,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扬眉吐气的一次机会和象征。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政府筹办奥运时,基本上是不计成本和收益的。换句话说,从原初动机上来看,举办奥运与中国经济增长就没有特殊的关联。
虽然说申办和举办奥运问题政府决策者在主观上并没有多少盈利和拉动经济增长的考量,但奥运会在中国举办这样一个举国和举世瞩目的大事件,在客观上或多或少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动态和中国社会有着多方面的联系。这也就构成了许多人对中国举办奥运的一个误识,即认为奥运在中国举办将成为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拐点。在我看来,奥运对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举办奥运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这主要体现在,要举办奥运会这样一个大型的世界性体育活动,要在申办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需要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因而,奥运2008年在北京举办,肯定在过去数年中对北京市的经济增长是有直接影响的。但是,对像中国这样一个约25万亿元GDP规模的超大经济体而言,举办奥运会,在几年准备期间,有个总量几千亿的投资,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能是非常有限的。此外,筹办奥运期间,又正逢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在各地和各经济部门(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均内秉着极为旺盛的投资需求。从这个视角来看,在北京举办奥运,建设了一大批大的体育比赛场馆,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直接和间接的投资,这不过是替代本来在某些方面就要进行的其他投资。换句话说,即使是没有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没有奥运场馆的建设及其有关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北京,在中国,这种旺盛的投资需求依然存在,不投在这方面,就会投在另外方面。从这个角度说,奥运会的举办对过去几年里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应该说不是太大。另外,中国社会各界目前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奥运过后中国经济是否出现萧条。对此,有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是否出现奥运后萧条与主办城市的经济规模有很大关系。奥运会主办城市规模相对一国经济整体越大,奥运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强,奥运后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越大。从此视角来看,2007年北京的GDP规模为9,000亿元人民币,只占中国近25万亿元的3.6%。由此来看,2008年奥运对北京近些年的促动从而后奥运后经济减速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均应不是太大。况且,奥运后北京经济增长本身也不一定会减速。因此,即使在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这与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应该没多大关系。
第二,举办奥运对中国经济的间接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奥运场馆及其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为奥运会的举办而设的一些临时服务机构,会提供一大批就业岗位,并对北京旅游业服务业可能有些拉动。但是,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而言,奥运对北京旅游服务业的影响,相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其影响也可谓微乎其微,并且持续时间甚短。另外,在奥运会举办之后,在奥运场馆的建设方面的巨大投入,则变成了一种“沉淀成本”。奥运会后,即使仍在这些场馆举办一些体育比赛和其他活动,之后也只是计算维持场馆所需的成本。从国外的情况看,有些举办过奥运的城市,为举办奥运而特别建设的一些大型场馆,不但在许多时间中都闲置在那里,还要支付很大的维护和保养成本。对这些城市而言,与其说奥运场馆建设推动了其城市发展,而毋宁说为这些城市的长期发展增加了一些额外负担。北京的情况可能比一些其他国家要好一些,但维护后奥运时期奥运场馆的运作和使用,显然仍需一大笔费用和开支。即使从这个角度说,奥运会的举办对中国经济长期间接影响,也许并不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显著。
第三,举办奥运对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长期发展的一些衍生作用。近些年来,我一直坚持认为,任何一国经济的起飞,并不完全是一个经济上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往往与某一时期的某一民族精神的振兴密不可分。民族精神的振兴,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虽然不是显性的,但常常是巨大的。通观世界近现代历史,我们会发现,荷兰、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正是这些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张扬时期。前些年,在一篇《文化精神、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文章中,我曾以中国和印度为例试图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制度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譬如,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与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相比,虽然印度的政治、法律尤其是确保市场经济运行的产权保护制度比较完善,但其经济绩效与中国相比,却慢和差了一些。为什么会如此?我觉得这可能与中国改革开放后所逐渐普遍形成的一种中国人——尤其是一大批中国新一代的企业家——的经商和企业家精神密不可分,而印度在这方面可能就比较缺乏。为什么华人、日本人、韩国人、以色列人会做生意?为什么与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省份相比较而言浙江人、广东人、江苏人更精于商道?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这种文化精神,或者更加准确的说叫做经商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当一个民族和社会中人们的这种商业精神或企业家精神强烈形成后,再给定较合宜的制度环境,那么,该国或该社会的经济发展会事半功倍。从这个角度说,由于奥运会在2008年在北京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这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上会改变企业家对未来投资收益的预期,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增强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家的经商和企业家精神。一旦一个国家的经商和企业家精神形成后,对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就会产生久远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奥运会的举办也许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某些长期的正面衍生影响。
当然,仅拥有经商和企业家精神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们国家更重要和最需要的,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合宜的制度环境。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说,可能有人会觉得,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会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以及中国与一些国际惯例的接轨的进程,从而或隐或显地推动了中国的制度化建设。对此,我的看法是,对于处在21世纪迅速全球化过程中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加入WTO比举办奥运会对中国的制度建设的促动更大。这主要是因为,WTO的一些制度规则,直接或间接地与当代社会中一国经济内部运行的基本规则密不可分。相比较而言,奥运的规则更多的是体育比赛规则,且其举办和操作,又多是一种政府主导行为。奥运会是否会强化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从而对决定和影响未来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的制度建设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一问题也值得深思。最近,一些国际组织中的经济学家们的经验研究发现,具有“小政府,低税收”特征的国家在长期经济发展中一般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因而主张应该努力增强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从这个角度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未来中国市场制度规则以及对中国社会长期发展的综合影响,还需要进行多维度、大视角和长时段的评估。
从上面三个方面分析,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虽然存在,但其直接影响很难说十分显著,而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对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长期影响,目前更是难以精确地加以评估和预测。
(这是一个访谈稿,笔者感谢复旦大学经济系的方翔同学的访谈并费心整理出这个文字稿,2008-8-25韦森改定于复旦)
本文曾发表于《投资者报》2008年9月1日A13版
Tags:韦森,不宜过高估计奥运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基本面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