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数据网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数据网 >> 报告、规划 >> 正文

《经济蓝皮书: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http://www.newdu.com 2018/3/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平/主编 参加讨论

    金融发展要市场导向,第二个要点是完善金融系统中的利率、汇率和收益率曲线。回顾十九大报告,唯一的关于金融改革的三段表述中,第一个表述关乎资本市场,第二个表述就关乎几个“率”了。报告指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李扬强调,千万不要轻视利率、汇率等金融的基本要素,须知,要想将利率、汇率说清楚,几乎需要把整个金融从头至尾说一遍,因为,利率、汇率等金融的基本要素,几乎渗透在金融的所有环节之中,因此,对于它们的改革,需要金融业的所有环节予以配合。现在,党的十九大再次把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任务提到了我们面前,我们应当有所作为。说到“率”,还有一个收益率曲线问题,这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是与利率、汇率并列提出的。金融的几乎所有问题就是定价问题,而只有在有效的收益率曲线的基础上,有效的定价方才可能,一旦我们能够有效对金融产品定价,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就有了前提条件。
    其四,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又是一个新的表述。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当局和国际组织创造了难以胜数的新理念、新工具和新框架,然而,唯一获得全世界共识的,只有宏观审慎政策。关于宏观审慎,自危机开始便在全世界热烈探讨,然而,相当长时期内,业界始终不得要领。主要因为宏观审慎政策作为一项新的治理机制,其自身并没有区别于其他政策体系的政策工具,而且,其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经常混淆。经济政策学告诉我们,没有独立的工具,缺乏自己的独立目标,一项政策体系就很难成立。回顾危机以来各国货币当局的行为,大约可以说,唯独英格兰银行认真做出了探索,其他国家则停留在概念和口头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货币当局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努力,并取得了有益的进展。当然,这种进展与中国的国情密切有关。如今,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已大致上有了与货币政策相区别的理念和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也已展开了有意义的配合实践。
    在中国,说到政策配合,就少不了另外一个更高层面的配合,那就是货币政策必须与国家发展规划相配合,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等密切配合。这是一个更大的政策体系。这就提出了一个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内的政策协调配合问题。毋庸讳言,目前,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协调。每一项政策若单独看,都有合理性,问题恰恰在于,在宏观经济体系内,所有单个的调控政策要想取得预期效果,非同其他相关政策协调配合不可。
    其五,有效监管。自从全国金融工作会以来,加强监管,并借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已经成为金融界的共识。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有效监管绝不意味着强监管,更不意味着无所不至的强管制。为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有效监管,应当是“好的监管”,应当是不妨碍市场运行的监管,不越俎代庖的监管,它的主旨在于确定一个合理的运行框架,使得所有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活动有章可循。这样一种监管,应能让实体经济、让金融业、让市场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应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利益,它绝不应当妨碍市场主体的自由经营。就此而论,在与金融业发展有关的各方面之间建立一个内洽的不矛盾的监管架构,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其六,积极开展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经过几十年持续发展,如今的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在新的情势下,我们迫切需要同国际社会密切配合,彼此协调,为世界人民争取最大的福祉。首先,我们需要将自己建设为一个开放型经济体,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确定的目标。在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同国际社会磋商、协调,争取合作共赢。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各国政党会议上,习主席代表中国阐述了我们的严正立场,这就是,我们不接受国际社会强加给我们的规则,同时,我们也不输出自己的规则。那么,国际协调该如何运行呢?就是对接。就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承认各国利益的基础上,承认世界多元化的前提下,寻求最大公约数,兼顾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争取合作共赢。其中,经常开展货币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是题中应有之义。唯有如此,才能使得我们这个世界,使得我们这个地球村能够平稳发展,造福全人类。
    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6.8%左右,实现年初预期增长目标
    2017年,全球经济整体稳步复苏,尤其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好于预期,外部需求明显改善;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新动力不断积聚,财政收入好于预期,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库存水平提高,工业企业主动回补库存的需求发挥作用,棚户区货币化安置和返乡置业需求促进了三、四线城市的商品房销售好转,进而带动消费需求。在上述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高于社会预期。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6.8%左右,增速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实现年初预期6.5%~7.0%的经济增长目标,继续保持在中高速适当的经济增长区间。我国经济形势在2017年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贡献突出。2017年,第三产业增速继续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预计三次产业增加值将分别增长3.4%、6.2%和7.8%,其中第一和第二产业增速均比上年回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与上年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7%,比上年大幅提高3.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3个、2.5个和4.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37.4%和58.3%,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贡献率分别比上年增加0.5个和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略微小幅回落,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投资结构分化。2017年,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状况的改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使短板领域投资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提升,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水利投资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基建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2017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1.5%和22.3%,分别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2.9个和13.7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制造业确实在不断升级转型,为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17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升,略好于上年,但依然处于历史低位。预计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65.1万亿元,名义增长7.0%,实际增长2.6%,虽然增速分别比上年小幅回落1.1个和6.2个百分点,但总体仍然保持了适中较快的增长态势。从结构上看,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5%,2017年基础设施投资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多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然而,从2016年1月开始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显著低于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增速,而且这两个缺口呈现出进一步扩大之势,虽然2017年民间投资增速将达到5.5%,高于上年3.2%的增速,但依然处于近十年的较低水平,这说明2017年国家出台的相关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虽然有效遏制住民间投资萎靡不振的发展态势,但效果并不理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经济蓝皮书: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数据列表
没有相关数据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数据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数据
经济数据网栏目导航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