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经济学读书 >> 正文

关锐捷:《新疆与国家棉花产业安全》作者感言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关锐捷 参加讨论

    笔者大概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资深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学者了。然而,直至三年前,对于棉花经济的研究如同对于边陲新疆的了解,似乎仍旧相对比较遥远而陌生。
    2005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农业部选派我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参加三年的援助建设工作,尽管我已经年过半百,尽管我父母体弱多病,尽管我妻子身心欠佳,面对诸多困难,我思虑再三,终于毅然决然、一无反顾,响应党的号召,考虑国家大局,服从组织安排,肩负着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托,于8月31日,同中央第五批援疆干部一道,远离北京和亲人奔赴新疆,开始新的征程。
    纵观新疆的社会和民族发展史,是多民族迁徙流动、融合发展的历史。在新疆各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令人魂牵梦绕和难以忘怀的英雄壮举。新疆各族人民世代相继,不仅开发、建设、保卫了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而且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并以此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
    我作为一个源于东北的锡伯族干部,引以为豪的是:18世纪中叶,为了领土完整、国家安全、边疆稳定,一只锡伯族劲旅奉旨“西迁”固边安民,万里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究未辱使命。240多年风风雨雨,240多年坎坎坷坷,他们与新疆各族人民相濡以沫、荣辱与共、同甘共苦,携手戍边、屯垦、开发、建设,不仅谱写了发人震撼的军旅长征史诗,而且唱响了豪情万丈的民族精神凯歌,凝结、铸就成“爱国奉献、坚忍不拔、合舟共济”的“西迁”精神。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锡伯族的西迁节,这一节日已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5月22日是244周年纪念日。锡伯族史诗般的西迁壮举,创造了锡伯族空前绝后的历史。它既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也是一次文化大迁徙、大交流。西迁,使部分世代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远离故乡万里迁徙,远居西部,历史性地保存了民族的个性和特质,并神奇般地保留了东北锡伯族原有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和风俗等),西迁途中和定居新疆戍边屯垦中又产生了新的文化。而“西迁”精神丰富的实践内涵,是随着历史厚重的脚步逐步形成和创新发展的。
    爱国奉献:1764年,上千名锡伯族官兵连同眷属四千多人,以国家利益为重,举家携族艰难远徒,奉旨从东北重镇沈阳西迁到西北边陲伊犁驻防,为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到达伊犁后的240多年历史进程中,他们进驻察布查尔,防守卡伦,戍守台站,承担起防守边疆的重任。骁勇善战的锡伯族官兵,在抗击侵略者、活捉叛乱分子张格尔、反抗“苏旦汗国”的分裂阴谋和沙俄的入侵等战斗中屡立战功。辛亥革命成功后,锡伯官兵参加了伊犁军民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在伊犁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锡伯青年纷纷参加三区革命民族军,钳制了国民党军队,为全新疆和全中国的解放做出重要贡献。忠于祖国的锡伯族一代又一代人,始终忠实地捍卫着祖国西部疆土。为祖国领土完整,为西部边疆繁荣,付出了牺牲,做出了贡献。这种爱国奉献精神,在今天依然激励、鼓舞着后辈前赴后继、义无反顾。
    坚忍不拔:西迁征途,道路险阻,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漠北草原,气候多变。但锡伯族军民扶老携幼,冒酷暑,顶严寒,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不畏艰难险阻,在粮尽弹绝之际,以吃草根、树皮度日顽强坚持,忍受着长途跋涉的艰辛,最终到达目的地——新疆伊犁。当年的目的地一片蛮荒,地理、气候环境恶劣,锡伯族军民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饥饿、干旱、疾病等无法想象的困难,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著名的“察布查尔”(锡伯语粮仓之意)大渠,灌溉了干旱少雨的土地,使万古荒原变成富庶粮仓,出现了村落相望、阡陌相连的景象,锡伯人的耕地由1万多亩扩大到8万多亩。“西迁”锡伯民族发展史上的种种壮举,无一不体现了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
    合舟共济:西迁的锡伯族在与兄弟民族的交往、交流中,融合进西北边陲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他们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祖国这片神奇、富饶的沃土之中,同各民族群众肝胆相照、和睦相处、忧乐与共,不少锡伯人会讲汉、维、哈、锡等多种语言;他们同各民族一道,精诚团结、奋不顾身,抗击外来入侵者,反对分裂、义不容辞,保卫祖国的疆土,维护祖国的统一;他们勇于开拓,屯垦创业,引水种田,不仅为民族发展解决了生计,同时奇迹般地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不少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感叹:新疆伊犁的锡伯民族人,是惟一能讲满语懂满文的民族,对满族乃至东北的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同心同德、风雨同舟,已逐渐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继承优良传统、注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西迁”精神,既是锡伯人民保国卫疆、开发实边、团结奋斗、拓展实践的生动反映,也是新疆各族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携手奋进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西迁”精神所体现的为国家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新疆各族人民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深入贯彻中央“稳疆兴疆,固边富民”方针的具体象征。
    ——弘扬“西迁”精神,坚持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操。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忠诚。“奉献”精神就是识大体、顾大局,为祖国、为人民扎根边疆,吃苦耐劳、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鉴于新疆的特殊区位、历史和多民族聚居的现实状况,倡导“忠于祖国,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合作、和睦相处,有着共同的对外抗击侵略、对内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光荣传统。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到隋唐在西域设立郡、州、府,我们看到的是新疆自古与祖国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史实;从各族人民支持、配合中央政府平息大小和卓的叛乱到左宗棠抵御外敌,收复新疆,以及策勒人民的抗俄斗争;从锡伯族西行万里戍守伊犁,到吐尔扈特部落长途跋涉回归祖国,我们看到的是各族人民反抗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英雄史诗;从中共创始人之一陈潭秋血洒边陲,到无数共产党员为解放、建设新疆奉献青春、生命,直至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骨灰洒向天山,我们看到的是各族干部群众爱国报国的肝胆情怀。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优良传统,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祖国统一,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以实际行动坚决维护祖国统一,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主义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在新疆是历史的沉淀并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又一批干部、大学生、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复转军人等支边人员乃至新时期的援疆干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怀着一心一意改变边疆贫穷落后面貌、为各族人民办好事的信念,离开家乡的热土和父老乡亲,离开比较优越的环境条件,西出玉门关,从祖国各地奔赴边疆。他们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与各族干部群众一道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为开发建设新疆奉献了青春乃至生命。“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子孙”是许多支边人员的生动写照。
    ——弘扬“西迁”精神,永葆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坚忍不拔精神就是克服艰难困苦、勇于拼搏、自力更生、开拓自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新疆地处边陲,大部分地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经济基础差,条件比较艰苦。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怀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业。当年,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人民解放军和军垦战士,风餐露宿,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进军塔里木,开发准噶尔,战天斗地,改造大自然.他们开荒造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平地建城;他们历尽艰辛,节衣缩食,积累资金,兴办事业。“戈壁惊开新世界”,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原,建起了一个个现代化农场、工厂和城镇,在新疆一穷二白的窘境下,为新疆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曾记否,有多少兵团人、石油人、地质人、铁路人、交通人、水利人、建筑工程人以及文化人、商贸人……在沙漠戈壁,在高山盆地,抗严寒,斗酷暑,顶风沙,冒风雪,找矿、打井、架线、修渠、开山、筑路、经商,他们吃苞谷面,啃干烤馕,住地窝子,靠人拉肩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恶劣条件和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开创并繁荣了新疆各项蒸蒸日上的事业。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创下了不少“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的纪录。在“一张自纸”上画下了最新最美的图画;克拉玛依、石河子、奎屯、五家渠等座座新城市,片片新绿洲,星罗棋布的大中型企业,兰新铁路、独库公路等条条交通线……象一座座丰碑,展示着新疆各族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令世人瞩目。各族人民的艰苦创业,改变了新疆贫穷落后的状况,使新疆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勤劳智慧的新疆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开拓拼搏精神,励精图治,努力工作,使新疆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让世人刮目相看。
    ——弘扬“西迁”精神,恪守合舟共济的和谐理念。合舟共济、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疆的主体民族维吾尔族的自称“维吾尔”,即意为“团结”或“联合”。团结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稳定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新疆是多民族地区,主要有13个民族。要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新疆稳定,就要增强各族人民大团结。团结才能和谐,团结就有力量。不团结,关系紧张,内耗不止,就会妨害事业,就容易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就会危及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历史一再证明,团结就兴盛,就繁荣;分裂就动乱,就衰败。这是新疆各民族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民族团结关系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只有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的和谐理念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加强。
    “西迁”精神,在历史上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举家携族艰难远徙,保家卫国、戍边屯垦,所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以及两个半世纪的延续和发展,通过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所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与现代的“割不断的国土情,攻不破的边防线,难不倒的兵团人,摧不垮的军垦魂”的兵团精神,铸成了相辅相成的精神体系。
    新疆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与时俱进的新世纪、新阶段、新征程,瞄准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让新疆发展成为祖国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多民族文化的绚丽亮点,并力争后来居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可谓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西迁”精神不仅是锡伯族的,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正是民族精神使之然,历史责任使之然,光荣使命使之然,一踏上新疆这片热土,我时刻把她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舍小家,顾大家,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振奋的时代精神,无怨无悔地积极投身于边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无私奉献,情洒边疆,珍惜援疆工作的好机会,虚心向各族干部、群众学习,注重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克服困难、战胜挑战中丰富阅历,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锻炼成长,在做好微观、近期工作的同时,增强自身工作的战略性、预见性,力求一步一个脚印地树立起中央援疆干部的良好形象,努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新疆各族人民、各级干部的信任和赞誉。
    棉花产业对国计民生举足轻重,棉花经济对稳疆兴疆举足轻重,棉花生产对农民收益举足轻重。面对棉花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和外棉进口势猛的现状,必须清醒地认识某些发达国家对华棉花产业冲击打压、逐步蚕食、垄断控制的战略意图,避免重蹈大豆生产贸易的覆辙,高度关注国家棉花产业安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促使中国棉花产业健康、稳步、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系统研究分析表明,中国棉花种植区域加速向西转移,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特色优势区域经济的必然结果。2007年,新疆自治区棉花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40%。今后的发展正处于重大抉择敏感期,市场的旺盛需求显而易见(中国年缺口350万吨左右),农民的增收欲望势不可挡(在2007年全疆新增的4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260多元来自棉花),国家的棉花安全日益凸现(国际依存度已达40%左右),资源的挖掘潜力蓄势待发(1000万亩以上;15亩=1公顷,下同),中央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棉花良种补贴、政策性棉花保险补贴、大面积推广棉田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等),都昭示着新疆乃至全国棉花产业不能再视若无睹、彷徨不决,而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采取更加积极、主动进取的姿态和扎实稳妥、步步为营的举措,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本书凝聚了作者和众多棉花经济工作者近三年的研究心血,向世人证实着已被实践印证并将继续印证的假设命题:中国棉花提高单产、扩大面积、增加效益的主要潜力在新疆,确保国家棉花产业安全的重要支撑在新疆,中国向西开放、开辟西部新型工业化之路的光明前景在新疆;新疆有望撑起中国棉花的半壁江山,新疆有望成为世界最具规模的优质棉优势产业带和最具潜质的棉产品加工经济区。因而,高度关注和重点扶持时不我待、势在必行、势在能行,行则必果!
    我热爱美丽富饶、发展潜力巨大的新疆,我钦佩朴实、热情、勤劳的新疆各族干部和群众,衷心感谢所有对我工作、学习、生活给与热心关怀和真诚帮助的朋友们!我将永远铭记着你们……

Tags:关锐捷,《新疆与国家棉花产业安全》作者感言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