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把它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反对任何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早在1843年,当马克思还处在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由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转变的时期就明确宣布:“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所以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7](P416)恩格斯也反复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1](P689、742—743、688)列宁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领导俄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更是反复强调这一思想。他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想我们应当首先和特别注意这一点。”“我以前说过,现在还要再三地说,这个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8](P219)毛泽东把脱离中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教条对待的错误态度称作“本本主义”,他坚决反对这种“本本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9](P51)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那种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寻找对现实问题直接答案的做法,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0](P291)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制定出适合本国情况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它们加以适当的调整。正如列宁所说:“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11](P26—27)
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12](P418)
七、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学说,还是把它当成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的理论,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的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取其积极合理的内容。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判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采取新的形态,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自此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研究理论以及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刚刚公开问世,就接受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洗礼,到1871年又接受了巴黎工人起义和巴黎公社实践的检验。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和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纠正了他们把资本主义寿命估计过短的历史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功能,对工人阶级斗争形式和斗争策略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和刚刚问世时,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学批判的任务尚未完成,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尚未成熟,此后又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马克思写成了《资本论》这部鸿篇巨制,于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组织出版该书第2、3卷,并且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的手稿,考茨基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4卷,即《剩余价值理论》。19世纪70—80年代,恩格斯系统地研究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写成《自然辩证法》手稿,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领域。恩格斯在1876—1878年写作的《反杜林论》和1886年初写作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及其草稿,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和《〈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等论著中,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马克思晚年写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以及恩格斯根据这些笔记写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的原始史,论述了前资本主义的各个社会形态,全面地阐述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恩格斯在19世纪80—90年代的一系列书信中,对唯物史观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挥,并且回应了一些学者对唯物史观的许多片面理解,这是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在《第二国际的破产》、《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在十月革命前夕和革命胜利以后,多次谈到落后的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这些思想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一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又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在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的知识,同时它又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广阔道路。这就使它与历史上无数显赫一时的其他理论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历史上有许多理论和学说往往随着其创始人的去世而逐渐走向没落,马克思主义却不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由于自觉植根于时代和实践的沃土之中,并不断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推进理论创新,成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所以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活力。
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能够准确地提出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准确地提出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马克思指出,一切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正如一道代数方程式只要题目出得非常精确周密就能解出来一样,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因此,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这些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出了不少回答这些课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当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我们简要地列举以下几点。
第一,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中国等国仍然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举起改革、开放、革新的旗帜,反思现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继续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中国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另一种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而且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也被一些人认为似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种情况面前,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如何说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如何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作出新的说明。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它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而且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出现了知识化、社会化、分层化、垄断化和全球化等特点。所谓知识化,即知识资本等“非物质资本”占资本的比重日益增加,深刻改变了资本所有权结构。所谓社会化,指法人资本与合作资本成为投资主体,大量出现“混合所有制”。所谓分层化,是指在股份制条件下,所有权与占有权、使用权、经营管理权相分离。所谓垄断化,即股份制更加强化了资本垄断经济的能力,从私人垄断上升为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所谓全球化,即各种资本要素的跨国流动形成全球资本主义,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联合形成国际垄断。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方面,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采取了种种调整劳资关系的政策,如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工人的劳动报酬和生活水平、吸收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在收入分配方面,普遍建立和实行由政府统一管理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费用增长很快,较多的社会福利用于失业救济、养老金、遗属生活补助、残疾和医疗补助、低收入家庭补助等。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能否从这些新变化中得出资本主义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能够通过自身调节最终得到解决、人类到资本主义社会就已经“终结”的结论?
第三,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很多研究课题,其中不少是有关全人类的问题,即关系到全人类的利益、需要经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粮食匮乏、物种减少、耕地缩减、艾滋病蔓延、核战争威胁、恐怖主义猖獗、金融危机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民族国家的利益与全人类利益之间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如何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协调组织好各种力量,调动利用好各种资源,需要马克思主义者经过认真的研究,提出系统的理论,拟定可行的计划,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四,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本质上是知识智力革命。自20世纪中期新技术革命兴起以来,知识智力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也初露端倪。当代世界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力量和科技人才的竞争。世界新技术革命,不仅引起和即将引起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家庭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而且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课题。诸如知识、智力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否仍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关于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划分的理论,是否推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学说?新技术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起的阶级结构的变化,是否推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能否取代社会革命,如何正确认识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必然性以及革命的形式和道路问题?在新技术革命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生产是否仍然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正确评价技术的社会作用,新技术革命能否解决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影响,我国对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决策?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马克思主义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第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实践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在理论上还面临许多深层问题,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认真探讨。这些深层的理论问题主要有:关于我国目前的社会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关于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相容的问题,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关于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别的问题,关于如何有效地反腐倡廉的问题,关于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关于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问题,关于医疗体制改革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问题,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等等。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逐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平稳地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今后它还将在实践中继续获得发展。邓小平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0](P291—29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这就需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恩格斯在晚年的书信中,针对当时一些年轻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歪曲,多次讲到要根据他和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原著,来研究他们创立的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材料来研究。现在在有些人看来,认真、系统、全面地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就是保守,就是思想僵化,就是教条主义,就是不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观点十分片面、有害。事实上,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一致而不是水火不容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试问,如果我们根本没有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讲过些什么、讲到什么程度都若明若暗,甚至一无所知,还谈得上什么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所谓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会或者失去根本、流于空谈,或者把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曲解马克思主义也称作“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肯花力气,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这个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也是完全适用的。作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3](P39)我们知道,马克思用十五年的时间为《资本论》的写作准备材料,用六年时间写作《资本论》的三个手稿,用四年的时间写出《资本论》第1卷。对此,恩格斯在1883年9月18日致考茨基的信中指出:“一般说来,在所有这些范围如此之广和材料如此之多的科学研究中,要取得某些真正的成就,只有经过多年的工作才是可能的。在一些个别问题上探索到新的正确的观点比较容易,这一点您有时在您的文章里做到了;但是,要把全部材料一下子掌握住,并用新的方法加以系统化,这只有在充分加工之后才是可能的,否则像《资本论》这样的著作就会是很多很多的了”。[13](P6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4](P9)对这句话要有正确理解。这句话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既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又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体现了“老祖宗不能丢”,又体现了“要讲新话”。绝对不能把这句话理解为可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代整个马克思主义,不能认为只要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等于学习了整个马克思主义,从而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只是中国化了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部分,并没有把整个马克思主义全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系统地阅读和深入地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经典著作,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这个理论基础,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解它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产物,只有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学以致用,才能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解决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克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我们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组织最强的力量,重新修订和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上百名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编译出版了十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五卷本《列宁专题文集》。2009年12月25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召开了这两部文集的出版座谈会,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出版座谈会上从五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第一,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第二,要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把握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第三,要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第四,要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第五,要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李长春同志的讲话,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九、结论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本文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们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本文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永远没有完结,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问题意识,准确地抓住时代和实践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第二,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而不要离开这个基础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第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要有严肃、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进行艰苦的、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不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第四,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M].3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列宁全集[M].中文2版.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毛泽东著作选读[M].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列宁选集[M].3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7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