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工资“拉力”与城市劳动力流入峰值(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财经科学》2012年第10期 徐清 参加讨论

摘要:本文采用2004-2009年全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依据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对我国劳动力要素流动问题进行了整体样本与分样本的实证研究。从实证的结果来看,我国城市工资水平对劳动力要素流入的拉力在整体上呈现递减状态,也即工资水平的提高不能带来劳动力供给的无限增加,劳动力数量同工资水平之间的倒U关系使得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数量在理论上有个峰值。同时城市分样本估计告诉我们,低收入城市与高收入城市的工资水平对劳动力要素的拉力是不同的,高收入城市已经进入了工资拉力递减的倒U状态,而低收入城市则处于工资边际效用递增阶段,因此对高收入与低收入城市的城市化政策应该是有差异的。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引发了我们对城市的生产力峰值与劳动力要素流入峰值的协调性思考。
    关键词:工资,推拉理论,要素流动,农民工,民工潮,民工荒

一、引言: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民工进城形成规模化的时期,这种由大量农民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称为“民工潮”。与民工潮相反的是从2003年起出现的民工短缺现象——“民工荒”,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之后迅速的在全国范围蔓延。而实际上,“民工潮”与“民工荒”都是中国为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实现要素自由流动的伴随现象。“民工潮”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两方面:其一,城乡收入差距。城市相对农村的高工资水平是吸引农民工进城的主要拉力。林毅夫、余淼杰的实证分析显示,在我国政府的目标函数中,农民的权重小于工人,农民福利的权重也小于资本积累的权重。[1]中国城市制造业发展对劳动力形成的巨大需求。农村劳动力有迁出的意愿的并不是劳动力转移的充分条件,这还取决于城市部门是否能够吸纳如此多的劳动力。环球通视主管世界工业服务的马克·基利昂指出:“美国的生产率优势十分巨大,2010年其制造业产出仅略低于中国,但其制造业的工人为1150万,而中国相同的部门雇用了1亿人。”(新华网2011年3月15日)。从劳动力市场均衡角度看,“民工潮”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劳动力供给约束被打破的过程,但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并不是无限的,“民工荒”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EG.Ravenstein的“推拉”理论将劳动力转移归因于歧视、压迫、天气、贫困等不利的生活条件。D.J.Bagne系统化了“推拉”理论,他指出人口的流动是以改善生活条件为目的的,生活条件相对不利的地区是推力,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是拉力,劳动力主要是从生活条件不利的地区流入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地区。[3]E.S.Lee对推拉理论作了修正,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并补充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移民本人对于以上这些因素的价值判断。[5]Au与Henderson认为户籍制度是阻止中国要素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地区与地区、农村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并不自由。[5]安虎森,颜银根,朴银哲指出当城乡市场开放度高于“临界值”时,城市高房价与户籍制度具有“门槛效应”。[6]
    二、理论与计量模型设定
    (一)劳动力行为
    

    对劳动力的转移模型的选择,传统的选择是利用迁移者的预期收益和成本来做出迁移决策的,而根据微观经济理论,劳动力的选择所依据的是个人的效用水平,因此本文选择效用函数来研究劳动力的转移。[7]
    表示某地区农村部门劳动力选择流向城市部门的预期效用;表示劳动力选择留在农村部门的效用。取决于城市部门的工资预期E、城市部门的生活环境、城市部门生活成本、城市部门的就业几率预期Ep,由于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的信息并非完全对称,劳动力个体所做的工资与就业预期与真实情况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也必然同个体劳动力的风险偏好r相关。假设劳动力在农村就业几率是百分之百,则只取决于农村部门的工资预期E以及农村部门的生活环境。
    最终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概率取决于两部门的效用差距,表示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概率,它对的导数m'()>0。同时我们假设城市生活成本大小由城市产品价格Put、农村产品价格prt、房租构成rentt,那么该地区农村部门可以向城市部门提供的劳动力为:
    (二)企业行为
    
本文主要考虑城市部门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当然由于农村部门生产的产品也为劳动力在城市消费的产品之一,本文还是将农村部门也假设进来,假设该地区城市部门代表性企业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并生产产品Xu,城市部门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价格都为劳动力市场均衡价格wut、资本市场均衡价格rut以及产品市场均衡价格put。农村部门则生产产品xr,其产品市场均衡价格为prt,这里prt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映劳动力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水平。城市部门代表性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为:
    其中put为城市产品xu的名义价格,为城市企业的资本投入量,为劳动投入量,rut为资本价格,wut为城市的工资水平。根据C-D生产函数的基本假设:
    得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要素投入条件为:
    根据(6)式,企业利润最大化对要素投入的要求是要素数量比等于要素价格比,因此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首先取决于企业的技术类型(用t表示)。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对劳动力(尤其非熟练劳动力)需求较大,而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同时对劳动者的素质也有更高的要求。其次,企业的需求还同企业的技术水平Aut相关,技术水平提高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产出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但同时随着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再次,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当然还取决于企业的预算约束,或者说企业的规模,规模大的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也大。当然企业需求的加总最后还是要归结为城市整体的劳动力需求,我们只需考虑不同城市的规模差异即可。最后,由于我国物价水平的不断变动,本文还要考虑到人们的货币幻觉因素与工资粘性。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要等于实际工资=,当名义价格put上升时,如果wut不变,那么要维持等式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需要降低,由于<0,所以劳动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因此要使下降就要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这时工资水平实际是降低的,但由于人们的货币幻觉以及工资的合同粘性,工资不会同价格等比例上升,因此企业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该地区城市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由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加总形成: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
    

    我们假设人们的预期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同,按个体无差异、企业无差异性将劳动力的供给需求进行整理:
    由于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本地农村部门劳动力会被其他地区的城市部门所吸引,从而造成本地区农村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流失,同时本地区城市部门也会吸引其他地区农村部门甚至城市部门的劳动力,从而造成本地城市部门劳动力需求的降低,当然本地区对其他地区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我们用△表示本地区的净劳动力供给增加,△L表示本地区的净需求增加,同时还要扣除制度因素syst的影响,如户籍制度、新劳动法的颁布等等,因此只有当+△-syst=+△时,该地区劳动力的迁移才能达到均衡。但是现实中的均衡总是非常态,因为工资水平、物价水平等等变量的变化总会不断地改变均衡的位置,在非均衡状态时城市的劳动力数量为:
    最终我们设定本文的计量模型为: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本文采用2004-2009年全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ηn为城市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影响(如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城市平均工资、城市总人口、市辖区总人口、市辖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数、普通高等学校数、城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城市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失业人数等数据来源于2005-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省份的各种价格指数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1)城市劳动力规模(iupt)。本文用市辖区人口总数扣掉自然增长的市辖区人口数来表示各个城市的劳动力规模。
    (2)城市平均工资(auw)。本文用城市平均工资来体现工资对各地劳动力的拉力。同时根据微观个体的劳动供给原理,人们对劳动与娱乐之间的选择是一种替代关系,工资水平对微观个体的供给曲线往往体现为向后弯曲的效果,本文用城市平均工资的平方au来检验工资高低对劳动力的转移是否有类似的倒U效果。
    (3)城市的制度因素(syst)。户籍制度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制度因素之一,但鉴于本文所选取的年份并没有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因此本文放弃引入户籍制度作为虚拟变量,而是将2008年实施的新“劳动法”作为虚拟变量引入,新“劳动法”对劳动合同制度做了进一步完善,被誉为劳动者的“保护伞”,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法律保障,同时也加大了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引力。
    (4)城市的教育水平(edut),我们将城市的人均高校数与城市的人均教师数进行加权平均的到各个城市教育水平(权数各为0.5)。教育水平不仅能反映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是城市吸引外来劳动力的重要环境条件。
    (5)城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akt)。反应企业的技术类型。
    (6)城市的产业结构(istt)。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应企业的技术类型,第三产业比重大的城市技术类型往往较高,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较高。以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将其以三个产业的权重按第一产业25分、第二产业35分、第三产业45分转化为百分制,北京为100分,其他城市以各个产业同北京市的差值为权重,换算成百分制表示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水平。
    (7)城市的生活成本。根据人们消费的主要三个方面衣、食、住,本文选择各个城市的衣着价格指数ccpit、食品价格指数fcpit、房租价格指数rentt作为衡量指标,①同时本文也用衣着代表城市企业生产的产品,而食品则代表农村企业生产的产品。
    (8)城市人均面积(acst)。城市的人口密度不仅代表居民生活环境,同时也代表城市规模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本文用城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除以市辖区人口总数得到市区人均面积。
    (9)城市能否就业的预期(Eemt)。本文用城市的失业人口除以市辖区总人口得到失业率,并用失业率来作为城市就业预期的代理变量。

Tags:工资“拉力”与城市劳动力流入峰值(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