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 >> 正文

中国物价形势分析与宏观财政政策(一)

http://www.newdu.com 2018/3/8 《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19期 财政部财… 参加讨论

    摘要:物价稳定是国内外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在我国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国家采取有力的政策、改革、管理措施,初步实现了物价趋稳的可喜局面。但是未来物价走势仍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总结和把握当前物价走势及其影响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于保持未来物价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中国物价走势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从国内外影响因素着手对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物价走势进行研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调控物价的宏观思路与财政政策建议:一是把握总量调节力度,将财政赤字和债务控制在适度范围;二是发挥财政的结构调整政策功能,缓解高投入增长方式的成本推动通胀压力;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和供应支持力度;四是完善与物价相关的补贴和保障制度;五是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关键词:中国物价,形势分析,调控,财政政策
    一、近年来中国物价运行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当前中国物价走势的主要特征。
    1.物价走势总体上呈下降态势。近几年,物价一直是中央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特别是2010年以来,一度成为调控的首要目标。如图1所示,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先陷入低谷后缓慢复苏以来,中国的物价(CPI)走势从2009年的负增长逐步上升到2010年10月份超过5%的水平,并在2011年7月达到6.3%的高点,近一年多来,物价逐步走低回稳,到2012年7月跌破2%,之后基本维持在2%上下的水平。同时,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从2009年的负增长复苏并基本与CPI同时在2011年的7-8月份达到高点后,急剧回落,并在2012年年初转为负增长。近年来,无论是消费者物价指数,还是工业生产者物价指数看,中国的物价走势呈现明显下降态势。
    2.物价走势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虽然近两年物价总体表现出增速下降态势,但有的商品价格高些,有的下降更多些。从数据看,自2010年1月物价恢复上涨以来,在CPI的上涨因素中,第一位的是食品,在2011年的7月增长达到15%,同期CPI整体为6.5%;在2011年10月到2012年1月CPI下降到4%上下的水平时,食品价格上涨仍高达10%的水平;即使到2012年2月以后CPI下降到2%-3%上下的水平时,食品价格在2012年5月份以前上涨仍高于6%的水平,5月份以后也高于CPI的整体水平。可见,食品远高于CPI构成中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成为物价上涨的最主要推动因素。其次是居住类价格,从2010年5月到2011年9月,大多数月份都在5%以上的上涨,直到2011年10月份以后涨幅才降到2%的水平,一度成为CPI上涨的重要因素。
    
     图1  2008-2012年中国CPI和PPI走势情况
    在食品及居住价格显著领涨CPI上涨的同时,居民消费价格中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等非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最高的也在4%以下,幅度不大,与同期CPI整体涨幅相比,相对较低。同时,个别种类价格在某些月份还呈现负增长的情况,如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2012年5月至10月间,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一直呈现负增长。
    所以,从CPI指数的分类别构成看,此轮物价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而且,到2012年
    12月份,这种结构性上涨又呈现强化趋势。实际上,时间跨度放长一点,从2003年至今,我国物价(CPI指数)经历过三次较大幅度的快速增长,①从上涨表现看,食品价格始终是领涨因素,非食品价格甚至不升反降,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物价曾一度呈现全面上涨的苗头,但最终得以有效控制。如图2所示,在中国物价于2011年7月达到高点整体呈现回落之际,在食品价格涨幅从高达15%、居住类商品价格涨幅从高达6%的水平快速下降的同时,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分别从2010年10月份的1.5%、-1.3%、0.5%和-0.5%快速上涨到2011年10月的3.7%、3.7%、3.1%和0.8%,并且烟酒及用品、衣着涨幅在3%-4%的水平一直保持到2012年10月份,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涨幅也多保持在2%以上的水平,一度呈现物价全面上涨的苗头,但是在中央的有力调控措施作用下,到2012年12月份,除食品和居住类价格到达4.2%和3.0%的涨幅外,其余6类涨幅都在2%以下,物价全面上涨的苗头得到了有效控制。
    3.城市物价涨幅从低于农村变为高于农村。近几年中国物价走势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城乡之间的变化。在2012年2月之前,农村地区的涨幅要高于城市0.3-0.5个百分点,最高的时候农村高出城市0.7个百分点。农村高于城市,主要是食品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但自2012年5月以后,又出现城市价格略高于农村的情况,高出幅度不大,都在0.2个百分点的差距之内。当前城市物价高于农村,可能主要是食品价格和居住类价格变化所致。
    
    图2  2010年以来中国CPI构成部分的走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3  2010年以来城市和乡村CPI变动趋势
    (二)近年来中国物价走势回稳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中国物价走势趋稳,有经济走势下滑的因素,也是中央需求、供给管理的宏观政策管理的结果,还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没有大幅上涨等外部环境尚好的影响。
    
    图4  2008年1月以来的货币流通量的增长速度
    1.需求管理政策发挥了良好的效果。物价上涨受供求关系影响,在保障供给的情况下,还需要进行需求管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工具。
    近年来,财政政策在调控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总量控制。近几年财政赤字规模、比重逐年降低,2009-2012年,财政赤字(包括中央代地方发行债券)分别为9500亿元(含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10 000亿元(含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8500亿元(含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8000亿元(含地方发债2500亿元,为预算数),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39%、1.2%、0.82%、0.7%,财政部明确要求逐步减少赤字规模留有余地,也可以说,在总体稳定情况下实现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微调,有效地控制了总需求;二是发挥财政政策的结构调整作用。积极促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降低了对能源等基础产品的消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基础能源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货币政策方面:一是货币供应量趋稳,从2008年1月的41万亿元快速增长到2010年12月的73万亿元,3年增长了78%,而到了2011年以来,增速相对降低并趋于平稳,为物价稳定奠定了货币基础。二是2010年到2011年年底连续升息、提准,控制总需求。2010年以来,央行先后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和利率,从2010年1月18日之前的15.50%,提高到2011年6月20日之后的21.5%;利率从2010年10月20日前的2.25%,上调到2011年7月7日之后的3.50%,货币政策一般都有一定的滞后性,政策效果随后逐步显现,通过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总体上对总需求进行了有效控制,对于物价调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是央行适时采取的公开市场操作,及时收放流动性,对物价进行适时的调控。
    2.积极运用宏观政策促进农副产品增加供给。在中国的CPI指数构成的权数中,食品占比34%,对于物价上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中国近几年物价上涨也主要是结构性的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因此,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农副产品供给,对于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完善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对粮食、油料生产大县的转移支付,调动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及时安排拨付资金支持农业抗灾救灾,加大对蔬菜生产设施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支持粮食、蔬菜种子和优良生猪、奶牛品种研发。近几年,财政加大农副产品供给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着力增加粮食和食品供给,2012年实现粮食“九连增”,从源头上抑制食品价格上涨。特别要强调的是,落实国务院切实加强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大棚建设的要求,支持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大棚建设,保证蔬菜的供应,北京、广东等多省对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大棚新建、扩建给予补贴,如北京,一个新建大棚补助上万元。加强冬季粮油田间管理和蔬菜越冬生产,及时安排春耕生产。加大对北方温室大棚蔬菜支持力度,增加冬季蔬菜供应,同时保持对农产品价格、补贴、收储等支持政策,促使农民努力扩大农副产品种植面积和生产规模,从而有效保持了蔬菜产品的供给。
    二是完善粮食和农副产品储备机制,稳定农副产品供应。财政支持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和价格的稳定机制,一度重启价格调节基金,提高储备能力和供求调节水平。落实地方储备,督促各地升级农副产品储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确保供应。多省份对承担本省内蔬菜、猪肉、食用油等储备任务的大型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予以补贴。
    三是促进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财政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农副产品流通大市场建设,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这对于抑制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进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相关省份对农副产品平价直销点摊位(档口)租金补贴和价差补贴,财政运用贴息和补助等方式对集贸市场建设和运营予以适当支持,完善“农超对接”、订单生产等产销衔接机制,增加政府对农贸市场、社区菜店、冷链物流设施的投资支持力度,支持与生产基地“场地挂钩”的综合性农贸市场。
    总之,发挥政策调控功能,支持农产品生产、储备和流通,稳定农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是财政政策抑制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方式。
    3.有效防止农产品中投机因素,避免了价格过度上涨。在其他领域投机机会降低时,当农产品供给发生变化有利可图时,一些游资肯定会参与农产品的交易,从而放大了供求矛盾,推动了农产品的价格。大蒜、土豆、棉花等供求波动明显,产地集中,耐储存的少数农产品就会作为首选对象。使农副产品具有典型的资本品属性,不再与供求关系完全一致。近几年,政策调控不断加强和确保农产品供给保障,农副产品的投机性因素在物价上涨中的影响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没有对物价上涨形成直接压力。
    4.通胀预期减弱也使物价上涨的压力减弱。IMF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胀原因有60%可归因于公众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只要公众预期物价上涨,没有供求矛盾的商品也会涨价,存在一定供求矛盾的商品价格上涨更快。最近一段时间,由于经济走势存在较大压力以及物价持续走低,市场通胀预期减弱,人们对人民币贬值预期降低,货币持有愿望增加,不再急于转为其他商品,这对于减轻物价上涨压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图5  2006-2012年全国粮食产量情况
    二、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物价上涨的潜在因素正在形成和强化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物价形势的总体判断:尽管中国当前物价回落趋稳,但是由于国内外多种因素的作用,今后一个时期引发物价上涨的潜在因素正在形成和强化,长期通胀风险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国际影响因素。
    1.美国第三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将引发全球流动性充裕,物价上涨的基础性因素正在形成。继2008年10月、2010年11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两度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之后,2012年9月,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在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制定会议中以11∶1投票赞成通过实施第三轮定量宽松(a third round of quantitative easing,QE3)货币政策。会议决定,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美联储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不定政策期限、不定总规模,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并将所持机构债与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本金支付循环使用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为宽松政策提供资金保障。会议同时决定,继续此前6月份提出的货币政策操作,在2015年中之前将联邦基金利率控制在0-0.25%区间内;“扭曲操作”年底到期后每月继续购买450亿美元长期国债。美国QE3政策旨在为美国金融市场,特别是抵押贷款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为金融机构的资产置换与重组创造压力与空间。通过压低中长期利率,刺激企业长期投资与居民消费,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2012年12月美联储货币政策例行会议进一步肯定了这一政策操作的长期倾向。
    据此判断,仅在未来两年内,美联储将向市场注入超过2万亿美元的基础货币,如果进一步考虑到货币创造的乘数效应,美国货币与信贷扩张保守估计将超过10万亿美元。如此巨量资金在全球经济增长态势不明朗,美欧金融改革未取得实质进展,投资者投资意愿依然保守的形势下,短期内可能将沉淀在金融体系内部,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有限。但是,从中长期看,随着全球金融改革的深入与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新兴经济体和发展经济体新一轮改革与增长计划的推出,充裕的流动性必将在投资者信心恢复的驱使下涌入实体经济领域,通过国际资本流动与贸易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生产要素和基础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构筑了全球通胀的长期基础。

Tags:中国物价形势分析与宏观财政政策(一)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