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徐州与周边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8 《商业时代》2012年第36期 孙勤 董金… 参加讨论

    摘 要:随着沿海发展战略的不断推 进、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高铁时代的到来,江苏徐州面临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文在江苏徐州与周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静态和动态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徐州城市竞争力,带动苏北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比较,相对优势对策建议
    研究路径与指标体系 
    本文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建立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截取江苏徐州与河南郑州、山东济南三个城市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静态比较;三是利用三个城市“十一五”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动态比较;四是找出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从中探寻未来提高徐州城市竞争力的途径。
    结合徐州、郑州、济南的实际情况,选取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涉外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国民素质竞争力、生活质量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等8大要素44个指标构建成一套评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静态比较 
    本文用因子分析法对三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的是济南,其次是郑州,徐州位居第三。就影响因子来看,以F1表示经济社会发展因子,以F2表示第三产业发展因子。利用回归法得到F1、F2的得分,然后将旋转后的2个因子得分以其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因子得分,从而得到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
    从经济综合实力来看,徐州除GDP增长率高于济南、郑州外,在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人均贷款等指标上都落后于济南、郑州。其中人均银行贷款余额为11826元,远低于济南的94542元和郑州的65446元,说明徐州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与济南、郑州差距较大;从产业竞争力来看,徐州的第二产业增加值高于济南,略低于郑州,但服务业增加值与两市差距很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是徐州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涉外竞争力来看,徐州的旅游外汇收入为1.3亿美元,高于济南的0.93亿美元和郑州的1.23亿美元,但在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额以及国际旅客人数等方面与济南、郑州均有较大差距;从基础设施竞争力来看,徐州、济南、郑州总体水平相当,互有高低。徐州市明显高于济南、郑州的是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货运总量,在人均铺装道路面积、百户拥有电话量上低于济南,高于郑州,明显低于两市的是每百户互联网用户数,说明徐州市在使用互联网方面与济南、郑州有一定差距;从生态环境竞争力来看,徐州、济南、郑州总体水平相当,徐州的财政支出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7.5亿元,低于郑州的9.6亿元,但高于济南的7.3亿元。而在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上三个城市水平相当,差距不大;从国民素质竞争力来看,在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均财政教育支出、千人医生数等指标上,徐州都明显低于济南、郑州,处于较低水平;从生活质量竞争力来看,徐州总体水平略低于济南、郑州,徐州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9%,高于济南的32.8%与郑州的34.8%,水平有待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住房面积均低于济南、郑州;从科技竞争力来看,三个城市水平互有高低,徐州市研发经费支出31.78亿元,低于济南、郑州,专利申请数6898件,低于济南,高于郑州,拥有科技人员数24100人,低于济南、郑州。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动态比较 
    (一)综合经济实力动态比较
    1.GDP总量和增长速度。2006年济南、郑州、徐州三市的GDP分别为2161.5亿元、2001.5亿元、1428.9亿元,2010年济南、郑州、徐州的GDP分别为3910.8亿元、4040.9亿元、2866.9亿元,徐州的GDP总量相比郑州和济南有较大差距。“十一五”期间徐州的GDP增速要分别高于济南和郑州并且有加速上升趋势,说明徐州的经济增长后劲较足,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见图1)。
    2.人均GDP。2006年徐州、郑州、济南三市人均GDP分别为16258元、27965元、36002元,2010年三市人均GDP分别为30241.2元、46656.2元、64738元,徐州的人均GDP落后于济南和郑州,但从发展趋势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徐州与济南和郑州的差距在逐年缩小,这说明徐州的人力资源效率在不断提高(见图2)。
    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该指标2006年徐州、济南、郑州分别是753亿元、1016.8亿元、1031.9亿元,到2010年分别增长到2049亿元、1987亿元、2757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徐州近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加快,投资规模2010年超过济南,但与郑州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产业竞争力动态比较

    1.产业专业化系数。该系数反映地区产业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专业化程度,该系数大于1表明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否则表明该产业的区域专业化不强,竞争力较弱。通过测算可以发现徐州的第二产业专业化程度从2005年的1.06上升到2010年的1.12,一直高于济南,与郑州基本持平。2010年徐州、济南、郑州的第三产业专业化系数分别为0.89、1.22、0.93,徐州的第三产业专业化程度一直低于济南和郑州,比济南低了30多个百分点,其专业化程度尚未超过全国水平,产业竞争力较弱(见图3)。
    2.产业高度化程度。产业高度化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它标志着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徐州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35.2%上升为2010年的38.3%,呈逐年上升趋势,济南是46.8%和52.6%,郑州是43.1%和40.1%。徐州与郑州相比,2005年相差7.9个百分点,2010年相差1.8个百分点,差距逐渐缩小,但徐州与济南相比,差距较大。
    3.产业外向化程度。产业外向度是衡量产业对外开放程度和外部市场扩张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产业竞争力越强。根据测算2010年徐州、济南、郑州的第二产业外向化系数分别为0.10、-0.12、0.17,徐州、济南、郑州的第三产业外向化系数分别为-0.12、0.18、-0.08,这表明徐州的第二产业外向化程度强于济南、落后于郑州,徐州和郑州近两年差距在逐渐缩小,济南水平较低;徐州的第三产业外向化程度较低,与济南存在较大差距,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弱。
    (三)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动态比较

    

    

    

    城市竞争软实力是指历史、文化、道德、教育和体制机制等因素所构成的竞争实力。本文选取居民可支配收入、专利申请数量、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对比分析其竞争软实力。
    1.居民可支配收入。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徐州、济南、郑州分别为12837元、13910元、11822元,2010年徐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762元、济南为25321元、郑州为18897元,徐州和郑州水平不相上下,而与济南差距则呈扩大趋势。从农民纯收入来看,徐州略低于两市但差距不大。这说明徐州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水平,还要继续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也要保证农民纯收入的稳步增长,为徐州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基础(见图4)。
    2.专利申请数量。专利申请数量是用以衡量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10年徐州、济南、郑州的专利申请数量分别为9927件、4487件、2401件,徐州的专利申请数量一直高于济南和郑州,这说明徐州比其他两市具有更好的自主创新能力,而这正是在创新型经济背景下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见图5)。
    3.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005年徐州、济南、郑州的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7031元、17147元、20195元,2010年徐州、济南、郑州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11902元、31686元、33577元。“十一五”期间,徐州的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较明显的增加。近三年,徐州与济南和郑州之间的差距还呈扩大趋势,这说明徐州的金融服务竞争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金融服务业是制约徐州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总体上看,徐州与济南、郑州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服务业上,由此带来徐州GDP总量、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落后于济南、郑州。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提升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有重要意义。
    从徐州、济南、郑州的静态和动态相关数据对比分析来看,徐州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济南和郑州,发展后劲较大。
    徐州发展的相对优势是:地处经济较发达的江苏省,长三角经济区与环渤海湾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是江苏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有独特区位优势;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后劲较足,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潜力;专利申请数量高于济南和郑州,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而这正是在创新型经济背景下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徐州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低,服务业发展规模较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处于较低水平,金融服务竞争力也处于较低的水平;GDP总量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成比例,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特征明显。
    (二)提升徐州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紧紧围绕“一个目标、两大中心、三大基地、四大产业”的发展目标,大力提高城市经济规模。徐州市政府制定了“一个目标、两大中心、三大基地、四大产业”和争做江北“两个率先”领头羊的城市发展目标,对于徐州而言,“发展是硬道理”,增大经济总量,提高城市经济规模,仍然是当务之急。要以“三重一大”为中心,实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重大民生工程,大力提高城市经济规模,增大经济总量,实现苏北“两个率先”领头羊的城市发展目标。特别要大力实施服务业赶超战略,采取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推动徐州加快向区域性商贸都会和服务业强市迈进。
    2.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改变徐州市城乡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现状,解决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速城乡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优化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突破第三产业,推进产业联动,形成第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要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平衡发展。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高度化水平。一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通过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贸易手段,建设在区域内具有带动示范作用和商品集散功能的区域共同市场和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万商云集、物流贯通的局面,将徐州建设成为商品流通的集散中心、商品信息服务中心和区域经济交往中心;二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徐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开发特色旅游品种,加快开发郊县人文历史景点,推出具有特色的旅游新产品,加大徐州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加强旅游与铁路、航空等部门的合作,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配套服务;三要大力发展会展业,会展业是一种新型第三产业业态,会展业的发达与否标志一个城市或区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要加快对会展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会展业的组织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会展业的市场化进程;四要大力发展金融业,金融实力是资产竞争力的核心,劳动、资本和技术的运用都越来越依赖于金融,引进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要全力扩大金融市场规模,丰富金融产品,吸引境外金融机构来徐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实现金融保险业的国际化、商业化,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风险预警和市场退出机制,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要求,统筹城市发展中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设覆盖城乡的“路网”、“水网”、“气网”、“电网”、“信息网”、“生态环保网”,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特别注意完善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企业投资为支撑、社会融资为补充的网络建设投资体系。加快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适应专业需要的应用网络,加快徐州市信息网络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互联。扩大徐州市信息企业市场占有率,增强与国外信息企业的竞争力。
    5.大力引进和培养人力资本。应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丰富、科教人才充足的优势,建立完善人才引进的“输血”机制,着眼于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围绕“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制定吸引人才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建立完善城市人才交流的成长机制,形成“人才到基层去、干部从基层来”的人才培养成长机制,搭建城市人才交流通道;建立完善关爱基层人才的激励机制,坚持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基层干部,大力开展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评比选拔活动,在全市上下形成“尊重基层人才、关心基层人才、优待基层人才”的浓厚氛围;要依托和发挥徐州较强的科技教育实力,建立集基础教育、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于一体的科技产业化体系和科技服务社会化体系,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科技开发实体,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力,促进产、学、研的直接结合。

    6.发挥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各自作用。政府虽然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提供者,但它是战略引导者、投资环境创造者、规则的制定监管者和某些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因此它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决定一个城市竞争力各要素作用的发挥最终只能通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得以体现出来。城市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明确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使城市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如此形成的综合竞争力才会持久。
    7.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引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找准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开发特色资源,进一步做大优势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凝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县域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县域特色工业,立足城市工业优势,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把县域各类工业集中区培育为承载城市大工业转移的平台,实现城市工业集群向县乡辐射,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发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优势,增强城市对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为周边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服务。
    基金项目: 本文为徐州市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徐州‘两快两带三先的战略意义与对策研究’”(12XSC-6-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丽平,方玉金.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J].辽宁经济统计,2010(2)
    2.敖丽红,宋玉祥,满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东北四城市为例[J].商业研究,2009(3)
    3.吕姗,林爱文,田密.武汉城市圈城市竞争力测度与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1)
    4.朱俊成,杨益明,黄继发.中部地区省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3)

Tags:徐州与周边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