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 正文

干中学、过度投资和R&D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侵蚀效应”(下)

http://www.newdu.com 2018/3/8 《经济研究》(京)2011年6期第57~67页 李尚骜 陈… 参加讨论

(二)Pareto最优配置
    为了比较分散均衡配置和Pareto最优配置,我们假定存在一个社会计划者,他不会对中间产品收取垄断加价,因而中间品价格为P(i,t)=1,由此可得到Pareto最优总产量:
    
    命题4在R&D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侵蚀效应”模型中,分散经济中的均衡物质资本投资量和Pareto最优配置下的最优物质资本投资量分别为:
    
    由命题3和4可知,分散经济扭曲会影响分散经济的均衡物质资本投资和R&D部门的人力资本投资,而不会影响Pareto最优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因而经济扭曲会通过资本投资的渠道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因而在由干中学驱动技术进步且对人力资本积累具有“侵蚀效应”的情况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会发生双重过度投资,阻碍经济增长,其中的经济机制将在下一节加以说明。
    四、数值模拟
    本节我们校准模型并分析“侵蚀效应”的决定和作用过程。参数取值如下表所示(13):
    
    (一)分散经济中的经济扭曲对分散经济均衡增长率的影响
    图1表明了“侵蚀效应”对分散经济均衡增长率具有负向影响。“侵蚀效应”表明了一种经济资源的无效率配置状态,在分散经济中,由于存在对干中学型的R&D的市场刺激而导致过多的资源投入R&D过程,而教育是一种公共品,因而私人投资不足,这造成了R&D发展过快,技术进步速度快而人力资本积累速度慢,这时人力资本不足以充分理解并灵活运用新的技术,即产生了“侵蚀效应”,而“侵蚀效应”又进一步降低人力资本积累的效率,加剧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差距,使得社会资源配置进一步恶化,分散经济均衡增长率进一步降低。
    图2表明垄断加价对分散经济均衡增长率具有负向影响,这与经典模型的结果是一致的。
    (二)经济扭曲之间的交叉负向外部性
    图3表明垄断加价越高,“侵蚀效应”就越高,两种经济扭曲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激发、相互叠加、循环推动的正向促进关系。这是由于垄断加价越高,投资R&D所获得的价值就越大,进行干中学开发新技术就越有利可图。而进行干中学积累新技术受到的经济激励越大,理性经济个体由于逐利性而不断加大干中学的力度,导致资源配置不断向R&D倾斜,同时人力资本积累的非盈利性就相对更明显,吸引资源投入的效应就越弱,这会造成新技术的过度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的相对不足,现有的人力资本质量不能完全充分地理解和掌控新技术,经济个体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资本用以与新技术相互磨合,这就形成了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侵蚀效应”,并逐步弱化了人力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驱动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将两种经济扭曲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总结为一种交叉负向外部性:由于分散经济中的垄断加价效应引发了投资R&D的逐利行为,资源配置偏向于干中学而偏离了人力资本积累,由此导致了干中学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侵蚀效应”。两种经济扭曲之间形成相互刺激的联动效应,其对经济增长的负外部性相互交叉纠结、相互叠加循环,逐步降低了分散经济均衡增长率。
    (三)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过度投资
    图4表明了垄断加价效应对投入R&D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正向影响。这是由于经济个体对经济激励作出反应,增加干中学并在专利市场上将其转化为新的技术专利方案以增加其自身的收益,由干中学所引致的技术创新已经逐渐超过其最优值,现有的人力资本理解和消化新技术并进行技术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同时由于“侵蚀效应”导致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变慢,新增的人力资本跟不上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不足以在干中学过程中充分地与包含新技术的资本设备相互磨合以积累并创造新技术。这时候,经济个体对研发激励的最优反应就是增加干中学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投入的相对量,通过将人力资本从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领域转移到从事干中学的R&D领域,以弥补人力资本积累的不足。这造成了人力资本这一重要社会资源的无效率配置,引起了投入R&D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相对量的增加。
    图5表明了垄断加价对物质资本积累具有正向影响。垄断加价越高,进行机器设备中间品生产就越有利可图,中间品厂商在逐利性的驱使下就会不断增加物质资本投资,因而在垄断加价这一经济扭曲的作用下,物质资本积累会越来越偏离Pareto最优值,造成物质资本深化程度过大,导致了物质资本这一重要社会资源的无效率配置。注意到垄断加价与干中学的负外部性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技术进步水平越高,机器设备的复杂程度就越高,相应地物质资本深化程度就越大。由于技术进步是通过干中学来实现的,物质资本投资水平越高,物质资本之中所体现的技术水平也相应更高,这就增加了经济个体进行干中学的难度,经济个体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资本进行摸索、试验、积累和创新,因而也会引起投入R&D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数量的增加。可见,垄断加价会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配置造成扭曲,降低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图4垄断加价对R&D中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图5垄断加价对物质资本积累的影响
    由此可见,分散经济扭曲会带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过度投资,由物质资本过度深化导致干中学难度加大,引起了人力资本在R&D部门的过度投资,而由R&D中的人力资本的过度投资又会引起技术进步程度过度加深,从而增加R&D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侵蚀效应”的作用程度,进一步阻碍人力资本深化的进程。
    (四)“侵蚀效应”对人力资本深化的阻碍效应
    
    图6R&D中的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积累率
    
    图7物质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积累率
    
    图8“侵蚀效应”与人力资本积累率
    图6、图7和图8集中反映了资源无效率配置及其所引致的“侵蚀效应”对人力资本深化的阻碍效应。图6表明了R&D过程中投入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人力资本积累具有负向影响,干中学过程中投入的人力资本越多,技术进步越快,R&D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侵蚀效应”越高。图7表明了物质资本投资越高,经济个体就会在种类更丰富的机器设备中进行摸索,有利于通过干中学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这也会增加干中学的难度,因而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本投入干中学过程,这会加速技术进步并阻碍人力资本积累。图8表明了技术进步水平越高,R&D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侵蚀效应”就越大,对人力资本深化的阻碍效应也越大。
    由此可见,两种经济扭曲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资源的无效率配置相互结合,并通过“侵蚀效应”统一作用于人力资本深化过程,形成了“侵蚀效应”发挥作用的完整经济机制:垄断加价带来了物质资本的过度深化,并引发了进行干中学开发新技术的逐利行为,物质资本深化为干中学提供了更多种类的机器设备以供经济个体摸索实验,同时引致了更高比例的人力资本投入干中学过程,推动了技术进步,技术深化程度加深引起人力资本过度投资于R&D,人力资本在R&D中的过度投资再次加速了技术进步,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逐渐增加着“侵蚀效应”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阻碍作用,并降低分散经济均衡增长率。
    五、总结
    本文构建了一个由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同时驱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其中技术变迁具有干中学模式的创新可能性前沿,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由R&D对人力资本积累所形成的“侵蚀效应”的作用机制。分散经济中存在两种经济扭曲,即垄断加价和R&D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侵蚀效应”,由垄断加价形成了分散经济中的资源无效率配置,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过度投资,由两种经济扭曲和两种资源的无效率配置相互交叉、相互刺激,加剧了“侵蚀效应”对人力资本深化的阻碍作用。
    “侵蚀效应”及其经济扭曲会引发社会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状态,严重阻碍经济增长,降低经济增长率。但如果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这一问题,则会引发更加深刻的思考。“侵蚀效应”造成一国人力资本深化程度的不足,因而政府会制定吸引国外人才的政策,这会引起全球范围内人力资本的跨国流动,并且各国人力资本最终会流入到技术水平高、技术进步快的国家。人力资本在R&D过程中的过度投资意味着人力资本在生产部门的投资不足,这会造成一国的物质生产部门向资本密集型转化,并且逐步摒弃劳动耗费较多的生产部门,将其转移到国外,由此带动一国的产业升级和全球性的产业转移。可见,“侵蚀效应”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政府应该调节社会资源的无效率配置状态,干预过度投资行为,但不应该因为“侵蚀效应”的存在而阻碍技术进步的进程,而是要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抵消“侵蚀效应”对人力资本积累的负向影响,使得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正向驱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实现宏观经济的长远增长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Acemoglu, Daron, 1996, "A Microfoundation for Social Increasing Returns in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1, 779—804.
    [2]Acemoglu, Daron, 1997, "Training and Innovation in an Imperfect Labour Marke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4, 445—464.
    [3]Aghion, Philippe, and Peter Howitt, 1992,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Econometrica, 60, 323—352.
    [4]Arnold, Lutz G., 1998, "Growth, Welfare and Trade in an Integrated Model of Human-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 81—105.
    [5]Arnold, Lutz G., 2000, "Endogenous Growth with Physic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Product Variety: A Com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4, 1599—1605.
    [6]Azariadis, Costas, and Allan Drazen, 1990, "Threshold Externaliti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5, 501—526.
    [7]Boonprakaikawen, Juntip, and Frédéric Tournemaine, 2006,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Education in a R&D-Based Growth Model",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3, 565—585.
    [8]Funke, Michael, and Holger Strulik, 2000, "On Endogenous Growth with Physic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Product Variety",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4, 491—515.
    [9]Galor, Oded, 2005, "From Stagnation to Growth: Unified Growth Theory", in P. Aghion and S. Durlauf(eds.),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North-Holland, Amsterdam, 171—293.
    [10]Galor, Oded, and Omer Moav, 2002, "Natural Selection and the Origin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7, 1133—1191.
    [11]Gancia, Gino, and Fabrizio Zilibotti, 2005, "Horizontal Innovation in the Theory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edited by Philippe Aghion and Steven Durlauf, North-Holland, Amsterdam.
    [12]Grossman, Gene M., and Elhanan Helpman, 1991,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3]Kumar, Krishna B., 2003,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Theory and Evidence", Macroeconomic Dynamics, 7, 586—617.
    [14]Reis, Ana B., and Tiago N. Sequeira, 2007, "Human Capital and Overinvestment in R&D",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09, 573—591.
    [15]Romer, Paul M., 1987, "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7, 56—62.
    [16]Tamura, Robert, 2006,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79, 26—72.
    [17]Uzawa, Hirofumi, 1965, "Optimum Technical Change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6, 18—31.^
    

Tags:干中学、过度投资和RD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侵蚀效应”(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