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正文

消费新时代:技术进步与服务业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8/3/8 上海证券报 匡贤明 田… 参加讨论

    编者: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内外部环境已非昔日可比。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增长转型将朝哪个方向走?尤其是投资、消费、出口的关系如何处理?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领衔的中改院课题组,就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问题做了系统研究。认为,中国已进入消费新时代,只有把握消费需求升级的大趋势,才能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赢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主动权。这组成果共8篇,本版陆续发表,以供参考。
    进入消费新时代,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与结构变化,重要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服务需求明显扩大。从发展的阶段看,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成员消费需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服务品质追求的元素增多。就是说,消费升级主要表现为服务升级。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技术进步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着明确的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世界科技史表明,几次工业革命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有效的技术创新路径是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新只有植根于有需求的市场,才能够得到市场回报。
    消费需求是衡量新兴产业的重要标准之一。市场需求是衡量新兴产业的重要标准。发展新兴产业,不仅要看技术的先进性,也要把握社会需求变化的基本趋势和突出优势。技术的超前性,主要体现在预测未来需求并着眼于满足未来需求。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消费享受与服务升级互动
    1.消费带来的服务享受是发展的基本目的
    消费的实质在于满足人的需求,不管是消费物质产品还是消费服务产品,购买的都是一种专业化、便捷化、特色化甚至体验化的各种服务。在消费新时代,消费作为享受服务的本质特征尤为突出。消费者购买粮食,并不是为了购买粮食本身,而为了购买食物带来的享受;消费者购买电器,并不是为了购买电器的零配件,而是为了购买电器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捷服务;消费者购买服务类产品,更是为了享受到相应的服务。
    消费不仅仅是物质和产品消耗,它是个体享受服务的过程。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消费者得到了两方面的益处:一是通过服务享受补偿了劳动力损耗;二是通过服务使社会成员的分工进一步专业化,从而提高效率。从国际经验看,一个经济体服务业越发达,其分工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就越强。
    2.消费升级与服务升级的直接融合
    (1)消费升级首先带来的是服务升级。从发展的阶段看,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消费需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服务品质追求的元素增多。就是说,消费升级主要表现为服务升级。
    (2)在生存型阶段城乡居民以吃饱为主要目标。由于供给短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还存在凭票供应的现象,食物消费最大的享受就是吃饱。
    随着吃饱问题的解决,居民食品消费开始向着“吃好”提升,开始对食品的营价值提出新的要求。越有营养的食品,越能够适销对路。
    更多地注重食品的特色。随着全民营养水平的普遍提高,甚至在某些人群已经出现营养过剩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环境,希望尝试不同特色的饮食。
    享受特色食品的优质服务。在尝试了不同特色的环境后,人们对餐饮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够更好满足服务消费者的餐饮服务受到市场欢迎。
    更加注意绿色食品消费。随着食品安全的日益突出,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来购买绿色食品。类似“社区农场”之类的集果蔬种植、农场体验、绿色食品供给为一体的新型企业,迎来了发展的巨大空间。
    3.技术升级与服务需求的直接融合
    (1)技术进步以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为主要动力。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技术进步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着明确的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世界科技史表明,几次工业革命,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有效的技术创新路径是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新只有植根于有需求的市场,才能够得到市场回报。
    以软件开发为例,当前软件开发已经过了单纯为硬件配套的时代。尽管一些新的硬件生产,对软件开发仍有比较大的需求,但软件开发最大的需求是适应消费者最直接的服务需求。例如,苹果手机的核心就是采取新的软件开发模式,把服务变成软件,创新消费者服务模式,使消费者更便捷、更舒适地使用功能更强大的手机,从而造就了一个巨型企业。
    (2)大数据服务于新的消费需求。当前大数据成为一个基本趋势。大数据的目的并不单纯是超量数据处理能力,而是利用大数据来服务于新的消费需求,包括直接为社会成员提供健康保健服务。目前,一些国家与地区已经采取远程医疗服务技术,在远程实现诊疗和健康咨询服务。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快推进,利用云数据等手段开发新型软件,应用于老龄产业的市场空间巨大。
    (3)以需求为导向的制造业升级。在制造业中,技术升级与消费者服务需求也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望形成重大技术突破的3D打印技术,就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这种快速成型技术的产生,重要的特征是把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无缝连接在一起。
    技术升级的过程与服务升级的过程是高度融合的。服务升级为技术升级提供导向,技术升级为服务升级提供支撑。无论是在服务业还是在制造业,技术升级与服务需求都呈现出融合的趋势。
    4.企业竞争力与服务质量的直接融合
    在商品供不应求时代,企业的商品一经生产出来就能够销售出去,企业并不关注消费者服务与体验;而随着商品供给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对商品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企业的竞争力就不仅仅取决于商品质量的好坏,而是越来越取决于服务质量的好坏。
    有调查表明,一个企业的消费者从这家企业转向另一家企业,10人中有7人是因为服务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企业均成立了顾客服务部门的重要原因。因此,一个企业,不管它是零售业、制造业还是咨询企业,能否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在买方市场,离开这个基本点,在市场竞争中就有可能陷入被动的状态。
    
        新消费时代服务业主导地位确立
    1.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
    (1)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1994-201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1.6万亿增长到23.2万亿,年均增长达到10.4%。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1-2008年这几年徘徊在40%左右,从2012年服务业比重开始明显提高,当年比重提高超过1.3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比达到46.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2.2个百分点,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从2014年第一季度增长情况看,一季度GDP达到12821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2850亿元,占比达到49%。尽管一季度有其特殊性,但仍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占比继续增长的趋势。在服务业贡献率上,在本世纪初前10年平均徘徊在30%-40%的水平,但2012年开始明显提升,并且稳定在40%-45%的水平。
    (2)服务业结构呈现改善趋势。在服务业总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我国服务业的结构也在加快改善。1994-2012年,传统住宿和餐饮业占比从6.23%下降到4.51%;金融业增加值同期从0.2万亿扩大到2.87万亿,比重略有下降;值得关注的是,列入“其他行业”的服务业,很大一部分是新型服务业,其消费的规模和比重都呈现快速增长势头。1994-2012年,其他服务业规模从0.4万亿增长到8.9万亿,占比从27.60%提高到38.52%。
    (3)服务业供给尚不适应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从总量上看,尽管我国服务业占比已经达到46.1%,但这一比例不仅滞后于高收入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而且滞后于中等偏下国家。
    服务业发展滞后还使得服务业就业比重偏低。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6.1%,低于服务业增加值占比10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不仅低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而且明显低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2.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基本要求
    (1)稳步提升服务业比重。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主导产业是一个客观趋势。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服务业占比要提高4个百分点。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建议适度提高服务业发展目标:第一,到2015年服务业占GDP的比例达到50%左右,超过“十二五”原订47.2%的目标;第二,到202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例接近60%。
    (2)推进服务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总的估计:到2020年,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影响下,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将持续上升,科技、法律的专业和商务服务业、房屋和设备租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私人教育、医疗保健服务业、文化娱乐等私人服务业将会进入快速发展期,并衍生一系列的新兴服务业领域。为此,适应新型服务消费需求的释放,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需要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金融等新型服务业发展。
    3.把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
    (1)消费需求是衡量新兴产业的重要标准之一。市场需求是衡量新兴产业的重要标准。发展新兴产业,不仅要看技术的先进性,也要把握社会需求变化的基本趋势和突出优势。技术的超前性,主要体现在预测未来需求并着眼于满足未来需求。违背了这一条,就有可能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严峻挑战。
    以光伏产业为例,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能利用率低于60%,光伏电池的产能过剩达到95%,其根源就在于光伏产业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在外部市场出现萎缩后,全行业出现产能过剩。
    (2)大力发展服务性新兴产业。例如,信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2011年我国的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占亚洲网民总数的55.4%,预计到“十二五”末期,我国网民总数可能增至6亿-7亿人左右。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已经超过1.7万亿元,同比增长29%,占当年GDP比重达到3.3%,拉动GDP增长0.64个百分点,拉动其他行业新增产出9300亿元。其中,新型信息消费规模为1.03万亿元,同比增长61%。
    相关测算表明,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GDP增长338亿元。根据电信研究院测算,2012年我国信息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3%,拉动GDP增长0.63个百分点,带动相关产业新增产出9200亿元;预计到2015年,信息消费占GDP的比重将会超过4.5%,拉动GDP增长0.55个百分点,带动相关产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从这个角度看,信息产业就是一个巨大的服务性新兴产业。
    (3)提升现有服务业。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把握旅游、健康服务、互联网购物等消费热点,大力发展商贸服务、文化产业、旅游、健康服务、法律服务、家庭服务、体育产业、养老服务、房地产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效率提高的基本源泉。在工业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已经高达5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我国虽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但生产型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15%。
    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金融、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设计咨询、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电子商务、工程咨询、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创新能力,打造“世界工厂”升级版。
    
        加快服务市场开放进程
    1.服务供给不适应服务需求的根源在于行政垄断与管制
    (1)服务业市场开放严重滞后。我国工业部门80%以上是制造业,属于高度市场化部门,而服务业50%以上仍被行政力量垄断,属于垄断竞争部门。由于教育、医疗、通讯、金融、运输等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
    (2)服务业行政垄断与管制导致服务业要素价格的扭曲。例如,政府在管住基本教育相关费用标准的同时,也管住社会资本提供高标准、优质教育的价格。再例如,医疗卫生领域的劳动力要素价格受到行政管制。医疗价格与医生人力资本回报偏低,不仅引发了医疗市场的扭曲,形成了药品回扣、医疗红包等现象,而且形成了服务需求的外流,影响国内医疗市场发展。
    2. 加快服务市场对内开放进程
    (1)全面放开对国内社会资本的准入限制。在银行、证券、保险、电信、邮政快递等行业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取消经营范围限制;打破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对社会资本的限制;加快公共资源领域对社会资本放开。2014年年内,抓紧出台加快服务业向社会资本开放的实施细则,鼓励民间资在文化娱乐、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中加大投资,释放民间投资需求。
    (2)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尽快在石油、电力、铁路、电信、金融等垄断行业推出一批向民营经济开放的重大项目。对于互联网等新型金融业态,应当在规范监管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其发展,形成金融业多元竞争格局。
    (3)把中小企业作为服务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一般来说,新兴产业大都是从中小企业开始的。这就需要更加注重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活力,加大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使之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主体。
    3. 加快服务市场对外开放进程
    (1)放宽投资准入,改革外资管理体制。积极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逐步把服务业外商投资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除国家规定的重大和限制类项目外,对外资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逐步实施备案制度。
    政府重点把好环境安全评估、事后监管两道关;加快下放投资审批权。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中央审批的政府性投资项目由各省(直辖市)直接报省主管部门办理;中央主管部门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下放给各省(直辖市)办理;企业投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备案手续,由地方政府办理;鼓励、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审批权限下放地方政府,报省主管部门备案。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省级不得委托或下放的权限外,将证照和资质管理权限下放地方政府。
    (2)把教育、医疗健康、金融和文化娱乐作为加快服务业开放的重点。
    加快金融市场的有序开放。把构建国际板金融要素市场作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的重要目标。国内各主要证券、期货、黄金等交易所都在自贸区设立国际板交易平台,让境内外投资者自由开展投资交易。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后逐步推广。
    扩大教育服务市场开放。允许和支持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知名大学、职业教育机构以控股、独资等方式在我国境内设立分校,并将相关的审批权下放给地方;支持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明确对中外资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在管理、税收、财补、土地、招生、人员福利等方面与公办教育机构享受同等优惠政策。
    扩大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开放。允许并支持外商独资办医疗机构,并将审批权下放给地方;将地方引进的先进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纳入国家颁布的《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享受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扩大医疗保险市场开放,试点与主要客源国家医疗保险支付系统的对接。
    推进文化体育娱乐服务市场开放。进一步放宽对国际影视盛典、国外奢侈品展览、国际游艇展览等大型国际性文化会展和娱乐节庆活动的限制;在CEPA框架下,允许港澳文化体育娱乐服务产业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内地文化体育娱乐服务市场。
    推进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改革
    1.深化价格改革,理顺服务价格
    前不久,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建议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在承担基本公共服务最终责任的同时(保基本),对非基本的服务需求,可以放开市场,由企业主体提供。缩小政府直接定价范围。政府定价的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设施、公益性服务和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与此同时,加大服务品价格和服务质量的政府监管力度。
    2. 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体制改革与财税政策调整
    (1)调整财税政策。逐步取消出口退税,加大消费者补贴。与补贴生产者相比,补贴消费者更有利于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激励企业的公平竞争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有利于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逐步取消对重化工业的投资税收优惠,加大对服务业的补贴;建立鼓励绿色消费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
    将消耗能源资源、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环保的产品;按照对环境污染程度对产品实行差别税率,鼓励消费者选择更加环保的产品;对绿色产品消费实行减免税政策。
    (2)推进税制改革。尽快完成营转增改革,并且逐步调整增值税。营业税转增值税是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举措。从现实情况看,在基本完成营转增后,建议对增值税税率进行调整:对非基本生活用品,特别是高端消费品的税率不做调整,对于其他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货物劳务,适当降低税率。
    改革消费税。尽快修订《消费税暂行条例》,启动消费税立法程度。在改革方向上,由向企业征收改为向居民征收,由“价内征收”转向“价外征收”。区分某些特定商品为征税对象的选择性消费税和以大部分消费品为征税对象的一般性消费税,按照结构性减税的要求调整税率。降低一般消费税的税率,包括以前是奢侈品但已演变成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产品;提高选择性消费税税率,包括把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产品(双高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
    3.推进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政策调整
    (1)加快小微金融发展。小微金融发展有利于为中小服务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而且,小微金融也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减少对民营信贷机构设立和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限制,简化进入程序,降低成立门槛,降低准入标准,从而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机构,促进民间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有效缓解民企融资难。
    (2)建立“绿色信贷体系”。尽快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环境风险评估标准和“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并建立长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例如:成立专门的环保基金。可以通过设立环境税或财政收入划拨或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的方式,成立国家级的“环保专项基金”,专门用于环境保护事业以及对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的受害人进行赔偿。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类似的绿色专项基金;发行“绿色证券”。鼓励企业发行“绿色企业债券”或“绿色金融债券”,对于节能减排企业、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在发行债券方面提供“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
    (执笔:匡贤明 田光明)

Tags:消费新时代:技术进步与服务业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