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幸福的是你很穷,却看着别人很富有
著作简介:《经济人生》,樊纲著,东方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该书以最浅显的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对许多重要人生要素的解读,比如,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金钱与权力,怎样看待能力与性格。作者展示了如何用“需求与供给”的经济学理论分析竞争与创新,在诸事不可兼得的“边际条件”下,人们应该如何做出选择。
在一般人看来,经济学或许是一门严肃到略带枯燥的学科,然而在经济学家樊纲的眼里,经济学却实实在在地与人们的幸福相关。在樊纲著作《经济人生》里,他尝试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用浅显的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对重要人生要素的解读。樊纲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效用函数”,这种个体差异导致了每个人的幸福都无法由他人来评判。但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幸福是一件社会的事情。而贫富的差距直接影响了人的幸福感。
以下文字摘自樊纲的再版新作《经济人生》。
我们说起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增长,研究GDP,其实就是研究钱,研究各种价值、各种价格等等。它是跟很多变量或价格有关系,但是经济学深层次的变量,是在它研究背后的基本的东西——幸福和痛苦,这是人类的感受,绝不仅仅限于金钱。那么钱究竟是什么东西?一个票子本身,不是一张纸、也不是一个硬币,它是衡量其他产品价值的中介物,可以用它来换各种东西。不管你追求多大的幸福,起码的一点,你必须生存,你必须活着,你必须有饭吃,你必须有房子住,你必须有衣服穿,这就回到了人的基本需求。不要小看赚钱这件事情,我们的GDP从三十多年前的150美元,到现在的8000美元,这是一个历史过程,这就是我们大家努力赚钱的结果。没有这么多企业家,没有这么多农民工,没有我们每个人去斤斤计较、去利用每一个市场机会,我们不会走到今天。所以不要批判赚钱,不要把赚钱当作一个下九流的事情。
但是反过来讲,赚了钱不一定就很幸福。我就讲一个经济学比较矛盾的事情,人类的进步、幸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的劳动时间不断减少,闲暇不断增加。而之所以会这样,在于生产力提高以后,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赚那些基本的钱,就可以享受同样的幸福。闲暇是不包含在GDP里边的,是没法用钱来衡量的。你赚的钱是同样的,但是你花了更少的时间去赚的钱,一般情况下是比较幸福的。那么我们现在的努力奋斗,也是为了我们的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可以有更多的闲暇,我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享受我们自己,享受拿钱买不来的一些东西。
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幸福是一件社会的事情。基本的道理就是关于差距的问题、关于攀比的问题。世界上最不幸福的事情,还不在于你贫穷;最让人不幸福的,是你贫穷,而你看着别人很富有,这种差距使你更不幸福。这一点在经济学上有一个特殊的术语,或者叫一个特殊的分析方法,叫做别人的幸福和你的幸福负相关。这时候就是衡量差距,差距越大,幸福感越小。
贫富差距使得我们感到失落,这种失落使人们更不幸福。好多年前,一个出租车司机一边走一边看着边上那些小区、豪宅,就跟我发牢骚,他说我现在不幸福,我现在觉得不如以前好,以前我拉着人进了那个小区,大家都一样的,我也住那小区,他也住那小区,大家都一样的。现在就有人住豪宅,我那个小区还破破烂烂,他觉得很不幸福。现在很多人有这种感觉,很多人在怀念我们贫穷的过去,平等的贫穷,反倒没有那么多压力。现在大家都说压力这个词儿,其实压力不是来自你自己,也不见得来自你家人、同学或认识的其他人。人家更加富有了,差距拉大了,是这种不幸福。
我们现在讲中等收入,很大程度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贫富差距可能是最大的,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特殊的不幸福的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你所感到的不幸福,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比较”。那么在这个问题上,一个解决办法就是,你不要过多地攀比,大家也不要过多地拿别人的东西来当自己的目标,专注于怎么走自己的路,寻找给你更多幸福的这种方式,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从社会的角度看,这是躲不开的问题,怎么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回到平等的贫穷,来解决不幸福的问题?还是我们努力去提升相对贫穷的人,提升到富裕阶层?哪个方法更好,哪个方法更行得通?我说你先不要去评判哪个更好,哪个更行得通,你应该想一想,哪个最终能够解决问题,哪个最终解决不了问题。你说的那些道理我也知道,我也不去天天攀比,我努力使自己更加幸福,但是我怎么能够赚到钱,我怎么能够有一个好的人生规划。
怎么赚钱?怎么能够发展自己?那么这是我们经济学研究的真正的问题。经济学最终被理解为一种叫做选择的科学,摆在面前的很多选择,我们怎么去选择?这时候你就会考虑哪个更幸福?我最幸福的时候是恢复大学以后我上了大学,而且那时候我知道,这是唯一通向幸福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年轻人,也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你必须上好学,一条道走到黑,你也不要东张西望,你不要去这个比那个比,你就把这个学上好。真正的问题是上学完之后,当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面临的选择是你的爱好,还是你的能力的时候,经济学强调的是选你有能力的事情去做。很多人都说,我很幸福,我做的是我最喜欢的东西。是,如果是你最喜欢的东西,又是你最能干的东西,那当然最好。但是很多情况下,你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是你能干的。这时候你要考虑的是你能干什么,你能力在什么地方,而不在于你兴趣在什么地方。
上大学的时候让我填志愿,当时我在做县里面文化馆的文学创作,而且自己非常感兴趣,做文学青年,写小说。但是我仔细分析自己,大概做不了,我这方面能力比较差,因为我不会讲故事。刚才编导们给我递了好几次牌子,让我讲故事,我就是不会讲故事。一件事别人观察了,做文学创作的那些,观察回来之后,他把一件小事可以讲成一个大故事,我把一个大事,整理几个结论,完了。然后我自己对理论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一想起理论的那些,我很激动。到最后我想想,根据我的能力来讲,我大概逻辑思维比较好一点,理性思维比较差一点。今天就充分说明我不会讲故事。
从经济学的道理来讲,人人都想给市场提供东西,谁能提供最好的东西?在职业面前、在工作面前,你是供给者,你能为社会提供什么?这时候不要想你要什么,想你能给什么。你要有一种专业化的精神,经济学的基本逻辑也是专业化竞争。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里面深挖下去、千锤百炼,磨练出一些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出来。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错了,当然它要不断深化、不断发展,你能够一辈子做得很深,能够引领潮流,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最羡慕的就是年轻人,可以有一段时间,因为年轻还可以换、试错,但是要尽快地、尽早地能够开始专业化的发展,你才能比你同龄人走得更深、有更大的发展。
(节选自《樊纲:最不幸福的是你很穷,却看着别人很富有》,原文载于经济金融网,作者樊纲)
Tags:最不幸福的是你很穷,却看着别人很富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