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政部12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财政收入增幅延续了9月份以来的回落态势,比上月增幅降低6.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已经连续三个月增幅回落。
面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专家们认为这既是经济趋稳的表现,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同时也需稳定增长,避免经济疲软。
经济转型需稳中保质
财政部将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归结为“主要是受经济增速趋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汽车和房地产交易量下降相关税收减少以及出口退税增长较多等因素影响”。
面对部分产业的不景气和外贸形势的不明朗,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付志宇表露了某种担心:“目前地方的收入也在放缓,房市股市下来后我们能否有新的增长点?”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目前的情况比较稳定,尚不存在疲软的状况。增速放缓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国家宏观调控在控制以往那种粗放式的保量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
从11月财政收支总体趋于合理的情况看,付志宇也认为这初步体现了政府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
“以往那种追求GDP的增长模式必须要调整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了,速度降一点没关系。”刘尚希说。他认为,目前的增长率跟自己纵向比低了一点,但是横向与外围比较,这个速度并不低。
防疲软需未雨绸缪
尽管承认财政收支结构的优化,但是在一、二产业创造收入放缓的情况下,付志宇还是主张对经济进行未雨绸缪的规划,防止经济疲软隐患的出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叶青说,在减税的情况下有这样的财政收入增长说明了经济的稳健,但也必须认识到高增长带来的隐忧。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他支持下一阶段采取较为成熟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以新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增长点来突破,他感觉难以短期见效。
刘尚希认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应主要依靠结构调整和发展质量的提升。
叶青则对未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倾向提出建议,首先,通过减税促进企业发展。主要是抓大放小,对小微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大型垄断企业另作处理;其次,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等;再次,投入民生,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在政府层面,他主张节制“三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