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 >> 正文

陈敏昭:政府与市场的异构及其改造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陈敏昭 参加讨论

    耶和华说:“背道的儿女啊,回来吧!”——题记一
    “生命之主啊,再使潮汐涨落一次,再使生命的种子发芽吧!”——题记二,作家张承志
    “乾坤以有亲可久,君子以厚德载物。”——《文选·卷十》
    [要点]1、集权制政府结构;2、市场的作用与特点;3、价格机制;4、集权制的政府与市场的异构;5、寻找政府与市场的结合点。
    一、集权制政府结构
    高度集中政治体制最主要的特征是国家实行一党制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其弊端重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机构臃肿,会议成灾,官僚主义严重,个人崇拜盛行,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忽视法制和法治,以党代法、以政代法、司法缺乏独立,公共事务隐蔽操作,政府财政不能彻底公开等。集权社会承认和接受权力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分配,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中概括了集权社会的基本特征:(1)等级顺序严格;(2)少数人是独立的,多数人是处于依赖地位的;(3)下级认为上级是不同的,而且是不可接近的;(4)处在权力地位的人尽可能地表现出有权力的特征,并且尽情地把权力的作用发挥到极致;(5)集权社会中处在权力地位的人多数不负责任,真正负责的是那些失败者;(6)改变社会制度只有唯一方法,那就是暴力革命,暴力推翻掌权者;(7)不能信任他人,因为他人是对个人权力的一种威胁;(8)非权力的合作、不依靠权力的合作难于形成。
    集权制政府是上下结构:从上到下是指挥关系,上级具有绝对权威;从下到上是服从关系,下级只有相对的协商权利。集权制是上级决策而不负责任、下级不能做决策却要对上级负责(不是这样吗?现实中的事例不胜枚举)。或许个别官员在人格面前还有平等的信念,但是在组织法人化的政府上下级之间根本就没有平等可言,有的只是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或许在个别领导人的心里还有公平的信念,但是在权威这个魔鬼的驱使下、在责任的重压下、在利益的蛊惑下、在软弱无力的监督机制的放纵下、在众星捧月般的吹捧下,公平的信念往往被抛到九霄云外,代之的是所谓的全局利益、计划、个人的好处、责任的推卸和为所欲为的权杖挥舞。从效率这个指标来考量,集权制的政府在某些方面确实是高效率的,哪些方面呢?上、下利益一致的时候和一致对外的时候。除此之外,集权制政府的效率令人不敢恭维:逐级请示,层层汇报,层层审批,道道关卡。即便是在某些方面暂时的高效率也往往被与事物的长期发展趋势相背离而失效。
    集权制下的利益分配是中央利益绝对高于地方利益,地方利益服从上级利益。在这种机制下,地方只能做出牺牲,地方利益常常受到损害。集权制是导致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利益差距巨大的首要原因。而作为保地安民、发展地方经济的地方官员,其提拔和升迁完全依赖于上级,为上级利益和中央利益做贡献往往就成了地方官员升迁的政绩,因此,在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地方保护主义往往轻易地被上级和中央所委派的官员所瓦解。这种状况也反映在今天一些地方官员的升迁是由于向上级和中央贡献了较多的税收。这种体制不仅使地方政府的愿望和能动性受到严重的压抑,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将中国人的个人权利要求淹没在集权专制的压制之下。集权专制还导致国家缺少个性和丰富多彩的多样性,这是因为在封建专制下,权力的意志往往代替了公民的意志。
    集权制的效率往往需要依靠连续不断的高压的精神(或政治)支撑,才能产生雷厉风行、立杆见影的效果,否则就不会产生任何效率。这就是为什么集权国家都要经常搞各种各样、无休无止的运动(政治运动、经济运动、文化运动等),无论是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还是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纳粹),还是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总是开展无休无止的运动、“革命”、甚至恐怖的缘由。
    二、市场的作用与特点
    1、市场经济特征
    没有千篇一律的市场,市场机制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演进的过程,而且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也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其实质就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 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其根本基础首先在于分工的深化和普遍化。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市场经济。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才能造就社会普遍分工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市场和市场经济,存在着分歧,美国经济学家杜和克洛认为是“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由利润动机引导生产经营的私人积极性,以及家庭关于支出决策和储蓄决策的选择自由。”经济家汤普逊则认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个人选择自由,竞争,利润动机,以及市场需求和供给条件所决定的价格。”
    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做一些简单总结:(1)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市场主体不管是人还是法人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产权,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2)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交换只能在等价的基础上进行。(3)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都力图使单位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必然存在竞争。(4)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5)市场经济是服务经济。商品只有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为他人和社会更好地服务才能获得更大的盈利。(6)市场经济是网络经济。为使生产要素有来路,产品有销路,必须发展横向联系;为求得自上而下的指导、协调、规划和监督,必须发展纵向经济。(7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市场经济是没有边界的,它反对任何形式的边界封锁、部门分割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市场要对国内开放,也对国外开放。 (8)市场经济是动态经济。竞争机制支配企业行为使市场处于非平衡状态,生产要素在竞争中流动又可产生平衡的倾向。
    美国经济学家博恩斯坦在他主编的《比较经济制度》书中把市场经济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1)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和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企业;(2)经济利润作为生产决策的指导力量而居于支配地位;(3)依靠市场和价格配置资源和分配产品。
    他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1)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2)经济利润作为生产决策的指导力量而居于支配地位;(3)依靠市场和价格配置资源和分配产品。
    2、产权,动力与决策
    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从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独立的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自主决策;三是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明确和独立的产权不仅是市场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投资和贸易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形成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前提。如果产权不明确或得不到有效保护,独立的企业制度不可能真正确立。同样,企业拥有自主权和对其决策的后果负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企业的决策常常受到外来干预,它就不可能也不应当对其决策的后果负责;反过来,如果企业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真正负责,拥有决策自主权就是十分危险的。现代经济研究的成果充分说明,市场机制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更是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决策者对其决策后果负责,对决策者既是约束,也是激励。
    3、竞争产生效率
    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证。从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有效的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竞争必须公平;二是竞争必须相对充分;三是竞争必须有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要求法律、法规和政府有关政策平等对待不同的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生产要素获取、享受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等方面,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在人员流动、就业选择、职业培训、劳保福利等方面,为劳动者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保障竞争有效性的另一个条件是消除阻碍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各种行政性和经济性障碍,保证竞争的相对充分。行政性障碍来自于行政权力造成的市场垄断,比如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而经济性障碍则主要是由于某个或某些企业规模过大、市场集中度过高造成的市场垄断。两种垄断虽然性质不同,但都会损害竞争的有效性,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另外,对于有效竞争而言,企业的自由退出与自由进入同样重要。如果竞争的失败者由于各种行政的或经济的障碍不能自由退出,也会严重损害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最后,有效竞争必须是有序竞争。有序竞争首先要求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活动规则”,这种规则既包括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包括非正式的行业规范、国际惯例等。同时,市场主体必须严格遵守这样的规则,为此,必须严格制止欺诈、造假、低价倾销和价格卡特尔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4、政府职能受到严格规范
    第一,政府的职能通过法律得到明确和恰当的界定。凡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必插手;而通过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则必须负起责任。在需要由政府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样会损害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根据这样的原则,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并执行规则,包括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监督合同的执行以及公正执法等;二是进行宏观经济的总量调控,进行收入再分配,防止收入差距过大,维持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三是提供市场主体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如道路、义务教育、社会治安等。第二,民主和透明的政府决策程序。考察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决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大决策不仅要经过专业人士的充分论证,而且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被规制对象的意见。第三,政府权力要受到法律的有效约束。法律法规必须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内容、方式、权限等作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尽可能详尽的规定。如果法律规定了过多的政府不应有的干预经济的权力,或者法律留下的空白太多,或法律条文过粗留下的弹性过大,赋予政府过多的自由裁量权,都会导致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和随意的干预。第四,有效制止政府官员腐败。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严重的腐败是导致低增长、低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不规范、无效的市场经济的最主要因素。
    5、信用的价值
    诚实守信在任何时期对于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体制都具有普遍的价值,但对于现代市场经济而言诚实守信尤其重要。这是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易方式主要是信用交易。而信用交易的基础是交易双方的诚实守信,否则不仅交易的成本会大大上升,而且交易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低成本的电子商务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做基础,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各国的发展经验还表明,与市场主体的诚实守信相比,政府的诚信更为重要。政策的透明和可预见,政府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不仅直接影响社会信用的状况,而且能够增强其他市场主体的信心,为良好社会信用的形成起到示范作用。
    6、健全的法治基础
    从各国经济体制演变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能否真正实现从传统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治基础。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竞争离不开规则,离不开法治。因此,从根本上讲,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基础的法治主要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法的内容符合基本的或公认的正义,特别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法治环境的健全并不意味着法律越多越好,更为重要的是法律是好法而不是恶法。如果法律不是对产权和公平竞争进行有效保护,而是过多地限制经济主体的自由,那么这样的法律就是恶法、坏法,这样的法律越多对市场经济的危害越大;二是法是至高无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治”国家中,所有的公民个人、公民团体和政府机构,都必须遵守法律,任何人或团体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三是法律得到公正执行。这不仅需要有独立健全的司法体系,而且需要全社会良好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
    三、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又称市场机制,是指价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与规律,是价格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包括价格调节的条件,价格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价格调节经济的方式。
    1、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
    
    价格机制要能起到调节经济作用是以市场的存在为基本前提的。它应具备的条件是: 第一,各经济单位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单位是居民户和厂商,居民户又称消费者,指能作出独立消费决策的经济单位。厂商又称生产者,指能做出独立生产决策的经济单位。他们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有权拥有自己的资源(或收入),并根据最大化的原则做出自己的消费或生产决策,即消费者以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最大化决定自己的消费,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决定自己的生产。 第二,存在市场。市场是各经济单位发生关系进行交易的场所和领域(它可以有具体的场所,也可以没有)。各经济单位即买者和卖者只有在市场上才能发生联系,并通过市场交易形成调节经济的价格。 第三,市场竞争的完全性与公平性。市场上的竞争是公平的,不受任何限制和干扰的,任何经济单位不存在任何经济特权,即没有垄断和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调节经济的价格只由市场上的供求双方决定。如果存在垄断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就会受到限制。
    2、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价格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市场的供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这种难以直观察觉到的变化都可以在价格的变化上反映出来,人们可以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及时、准确地了解供求的变化。某商品价格上升,表示此商品供不应求;反之价格下降,表示供过于求。价格作为供求状况指示器的作用是任何东西不能代替的。第二,价格变动可以调节需求。消费者依市场价格的变动决定自己的购买与消费,以实现效用或满足程度的最大化。由于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享有完全的消费自由,他们消费决策只受价格的影响:当商品价格下降时,他们会增加购买;而价格上升时,则减少购买。价格对需求的调节作用也是其他任何东西不能代替的。第三,价格变动可以调节供给。厂商同样也要按市场价格的变动来进行生产、销售的决策,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也是享有完全的生产自由,他们生产、销售行为只受价格影响。当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他们会增加产量供给;而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他们则会减少产量。价格对供给的调节作用也是其他任何东西不能代替的。第四,价格的调节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通过价格对需求和供给的调节,最终使需求等于供给。此时,消费者的欲望得到满足,生产者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价格分配于各种用途上,这种分配使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得以实现,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状态。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把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归纳为:“第一,传递情报;第二,提供一种刺激,促使人们采用最节省成本的生产方法,把可得到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第三,决定谁可以得到多少产品——即收入的分配。这三种作用是密切关联的。”( 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个人声明》,商务印书馆1982版)
    3、价格调节经济的方式
    价格在经济运行中可以自发地调节需求和供给,最终使供求相等,资源实现最优配置。那价格是如何调节经济的运行?当市场上供过于求时,商品价格会下降。这样,一方面刺激消费,使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抑制生产,使供给减少。最终使供求相等,资源达合理配置。同理,当供不应求时,则可以通过价格的上升使供求相等。在市场上时刻都在进行着这种价格的调整过程。是价格把各个独立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活动联系再一起,并协调他们的活动,从而使整个经济和谐、正常地运行。
    应该指出,价格机制是自发地调节经济的。自发性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特点,没有自发性就没有价格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任何外力的干预,价格也可以调节经济。如果要消除这种自发性,人为地利用价格机制,那么,价格就无法发挥作用了。但是,自发性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在价格机制自发调节经济的过程中,社会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也得到了许多的教训。这足以证明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需要适当的经济政策加以调控。
    四、集权制政府与市场的异构
    似乎把不相干的政治体制和市场机制扯到一起不符合逻辑,其实,人类社会所有的事务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常识告诉我们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长期看是这样,而短期看却是强权决定经济(经济的增长方式,增长速度,利益的分配等)。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集权制政府的结构与市场的结构明显是不同的。首先,集权制政府的权力来源要么是武力获得,要么是神授,要么是上级授权,或者是强奸民意的硬性“代表”,它不是与市场协同的那种政治体制;其次,集权制政府的权力结构是上下结构,下级只对上级负责,地方只对中央负责;其三,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是不负责任的权力,强权政治必然侵占和损害市场的功能;其四,集权政治不仅集中地方的权力,也集中地方的资源,没有任何人、任何组织对地方利益负责任。而在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的国家,是市场主体选择服务者(或者说是公民将部分权力授予代理人),权力拥有者必须对选民负责,否则,公民将通过选举选择能够对其负责的代理人,其权力结构与市场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市场依据价格自主配置资源,地方资源不是服从于中央利益,而是按照价格机制自由使用。
    五、寻找政府和市场的结合点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政府和市场在我们人类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并且要“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那么,切实的措施从什么地方着手?有三个基本选择:一是改造市场,二是改造政府,三是既改造市场又政府。
    1、改造市场或回归市场
    市场本来是一个由人的天性(自私,利己,分工,效率,个人负责等)自然形成的事物,自从人类有了分工、有了剩余之后,就开始了互通有无,相互交换。那时侯,人们按质论价,等价交换,童叟无欺,这就是自然市场。但是没有多久,强权出现了,有人凭借手中的权力或武力强买强卖:压低价格买进别人的产品或劳务,高价售出自己的产品或劳务。这还是好的,有的甚至掠夺:强行占有别人的产品和劳务。有人说这也是最早对市场的改造,似乎有理,其实这是对市场的扭曲,是对市场的强奸。从此之后,市场就开始了它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扭曲——回归,再扭曲——再回归,每次都加进一点人的新鲜认识,似乎是对自然市场的新贡献,但是一次次被后来人所否定、所修正。
    15世纪下半叶,重商主义者开始大规模强奸市场,他们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财富的真正来源是对外贸易的顺差。因此,他们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干预市场,把政府一切经济活动统统归结为攫取金银。这种理论和政策在英、法等国统治了200年左右,直到17世纪下半叶。
    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古典经济学崛起,在英国有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在法国有布阿吉尔贝尔、魁奈、西斯蒙第等一批经济学贤哲,他们论证了社会财富增长的因素、条件和途径,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规律,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强调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他们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增长,主张市场的自由放任。有人称之为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古典革命”。让我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让市场的理性回归。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不仅为以后西方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概念,而且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1830年后的西尼耳、巴师夏、凯里等人,继承了亚当·斯密的传统,对既定制度下财富增长和收入分配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既研究经济又研究哲学、集经济学家与实证主义哲学家于一身的约翰·穆勒,他把经济学划分为具有自然真理性质的生产和受制度影响的分配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尽管他本人在这两个方面还没得到严密的系统分析,但他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学研究中这两个部分的分解过程。直到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的兴起,才全面完成这一过程的转变。边际革命以后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就专门注重对既定制度下资源市场配置过程进行微观和宏观分析。
    “边际革命”是经济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是对市场、社会、经济过程更加深入的认识。19世纪70年代初,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尔拉,差不多同时各自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这一原理经过维塞尔、庞巴维克、帕累托、马歇尔和克拉克等边际主义者的阐发,形成了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他们所提出的“边际”概念,几乎可以运用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考察的所有经济变量,因而成为经济分析中的一个极为有用的基本概念。在边际革命以前,尽管有各种关于价值决定和价值源泉的看法,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把价值决定看作是一个社会过程,价值源泉存在于生产耗费中,边际革命一反传统思路,从消费者行为出发来研究价值问题,价值决定被看作个人的心理过程。这一转变,逐渐使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的决定机制的学问。边际主义者用数理方法建立了关于消费者谋取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的刺激下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国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的理论,他们坚信自由市场竞争力量是调节经济活动、从而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建立均衡的力量。
    l929-1933年,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宣告了自李嘉图至马歇尔等人所信奉的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的破产,于是发生了第三次重大变革,这就是“凯恩斯革命”。凯恩斯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决定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以及货币数量。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主要就是由于这些心理规律的作用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危机的爆发则主要是由于对未来收益缺乏信心而引起的“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在此理论基础上,他所提出的对策,就是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采取财政金融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息率,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充分就业均衡。这是凯恩斯先生从广义的市场(消费市场、投资市场、就业市场、货币市场等)角度对经济理论的贡献。虽然我十分推崇和敬仰凯恩斯先生和其理论,但是,我仍然要说凯恩斯理论和政策还是对自然市场的扭曲。
    20世纪50年代后,经济学流派林立、群雄纷争。以“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著称的、以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的货币学派迅速发展,以及从货币学派中分离出来的以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拉弗、费尔德斯坦和万尼斯基等人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以哈耶克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学派,以布坎南和塔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以加尔布雷思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学派,以熊彼特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学派,林林总总,不外乎告诉我们:市场调节作用是不可轻视的,贷币政策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国家在某些方面进行调节也是必要的。
    理论上的认识一 次次得到更新,但是强权对市场的扭曲与干预在某些国家尤其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更加变本加厉,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强行取消市场,勒令市场退出。结果,市场非但没有彻底取消,反而将自己的国家带入泥沼,市场萧条,民不聊生,经济衰退,政治专制。可见,取消市场、改造市场似乎是行不通的。在这里,我要问的是,假如我们让市场按其自然的规律发展进化,还原市场的本来面目那将会怎样呢?
    2、改造政府
    改造政府,我更愿意称为“改造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凝聚和体现公共意志的力量,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需要而形成的。公共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既可能造福人类,也可能危害公共利益和公民自由。权力本身具有极强的扩张性和自我授权性,掌权者使用权力一直到边界才会束手,
    因此对权力的限制与制约成为现代宪政的最基本要求。
    权力最容易成为脱缰野马。掌握权力的人总是借助权力的力量而把自我凌驾于权力的作用范围之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表现为凌驾于社会之上。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社会分裂为两大对抗阶级,公共意志被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侵蚀、所取代,从而使权力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工具,成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但是,为了谋求阶级统治的合法性,为了保证阶级统治能够为全社会所接受,统治阶级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公共利益,在一些特定条件下让代表着阶级意志的权力服从公共意志。不过,这种应然与实然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权力问题上的体现,因而是阶级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在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阶段,我们都可以看到统治者在维护权力方面所施用的方略:在实践上适当照顾到公共利益,以求公众对统治者的接受和拥护;在理论上则极力淡化和抹杀权力的公共性,虚构出权力神授的种种神话,从而增强了权力作为一种神秘力量的神圣性以及权力凌驾于公众之上、压迫和支配社会公众的合理性。
    在我国,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与权力的公共性相一致的观念并未建立起来,人们仍然习惯于用传统集权社会中的思维方式来认识权力,习惯于按照传统社会中权力运行的方式来运用权力,习惯于用权力所代表的公共力量来增强或炫耀掌握权力的行政人员的力量,文化、教育、科技、企业等等都套用行政级别就是最好的明证。在阶级社会,统治者把权力变成阶级统治的工具或组织压迫的力量的做法本身已经是对权力公共性质的背叛,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自然会逻辑地导向统治阶级中“掌握权力的个体”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结果。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理论上的规定和制度上的设计,都应该告别权力私有的逻辑导向,但却无法根除以权谋私的行为发生。因此,为了确保公共权力的公共性,还需要有一场观念革命,需要建立起与公共权力的科学依据、制度保障相统一的权力公共性观念,以及贯穿着这种观念的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规范体系,让权力在运行中接受公共行政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规范约束。
    3、既改造市场也改造政府
    在西方,同时改造市场和政府的论点就是“混合经济”:以市场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同时,政府必须根据市场情况,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以熨平经济波动,保证宏观经济的均衡增长。
    最早提出“混合经济”的论点是凯恩斯,他在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曾说过,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唯一切实办法”,就是扩大政府的机能,“让国家之权威与私人之策动力量互相合作”(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其后,汉森在他1941年发表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一书中,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混合经济”的含义。他指出,从19世纪末期以后,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同时存在着“社会化”的公共经济,因而成了“公私混合经济”,或称“双重经济”。汉森认为,必须从双重意义上来理解这种“混合经济”,即生产领域的“公私混合经济”(如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并存)和收入与消费方面的“公私混合经济”(如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福利开支与私人收入相消费的并存)。根据汉森的看法,无论是在美国或西欧,都存在着从个人主义的经济向以社会福利为重点的“公私混合经济”过渡的趋势。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也用专门的篇幅来阐述了“混合经济”,他认为,“混合经济”就是国家机构和私人机构共同对经济实施控制,也就是政府和私人企业并作,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萨缪尔森讲:“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事实是:现代混合经济国家的人民都要求他们的代议制政府采取各种经济政策,来维持高额的就业数量,旺盛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物价水平。”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由此可见,“混合经济”实质上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同时,政府必须根据市场情况,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以熨平经济波动,保证宏观经济的均衡增长。这是在欧美出现的同时改造市场和政府的情况。
    那么,在集权国家(比如前苏联、古巴、朝鲜等)又如何呢?集权国家大致上包括两类:封建专制国家和近现代集权国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封建专制国家为了增加其权威性,往往鼓吹权力神授,拥有或占有大部分经济资源。但是在市场面前还存在一丝敬畏,“皇权不下县”,对微观经济基本上采取不干预或少干预的政策。而近现代集权国家则不同,其统治者多数靠武力打的天下,“夺天下,坐天下”,“老子天下第一”,政府全能、万能,权力就是一切,权力自我授予、自我扩张。不要说对自己国家的公民没有什么心存顾忌,就是对人类文明的最主要的结晶、人类进步的源泉和动力——自然市场,也弃之若敝履,横加践踏,动辄取消市场,在市场这个“神灵”面前指手画脚,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因此,现代集权国家要想享用人类文明的成果、追赶先进国家,首先必须回归市场。
    回归市场,有人称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或许是心存忌讳罢!我更愿意称之为“回归市场”。事实上无论你如何作践市场,我们始终并没有远离市场,或者说离开了市场我们步履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多次修复与市场的关系:1978-1983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1987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1987-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1992年至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事实上,能够高效率配置资源的是市场机制。反过来看,不能保持比较快的速度和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无不是市场体制存在问题,没有真正的尊重市场规则和市场规律。在我国目前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滞后,二是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设施和支持系统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关于第一个问题,要素市场改革落后商品市场这是大家共认的,尚未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而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统一、协调、畅通,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各种要素必须作为交易对象进入市场,并由市场价格引导要素的自由流动。然而,我国的生产要素却是在行政权力和垄断力量的操控之下,由非市场力量主导、支配着资源配置的方向和过程,因而常常背离经济规律和社会目标,常常背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只为少数人和少数团体谋利益。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的这种机制上的断路、阻碍,形成了粗放型的、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了宏观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稳定。从社会生态方面看,行政权力和垄断力量对要素市场的操控,严重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并为权力寻租和经济腐败大开方便之门。
    关于第二个问题,市场的基础设施和支持系统建设,首先必须尽快建立产权与财权法规,明晰权利,这是市场发挥效率的基本要求;其次,细化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让所有的人,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各个市场主体都明白行为规则,对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行”,对政府工作人员则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行事,没有任何便宜行事的权力;其三,尽快完善各行各业的社会化、商业化的保障制度,让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没有必要强求一律,都建立类似公务员的社保体制;其四,保证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公开、透明、自由的竞争。
    迄今为止,市场是人类发现的成本不是最低但是最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不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公开、平等、自主的市场竞争,给社会进步和技术进步带来强烈的刺激因素,从而摆脱技术创新、技术变革的羁绊,促使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长足发展。我们不神话市场,但是我们必须尊重市场。市场机制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最大硕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敏昭.计划、市场和经济改革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02
    [2] 萨缪尔森.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 雷诺兹.宏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 曹沛霖. 政府与市场[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6]仲大军. 中国的集权政治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http://www.dajun.com.cn/jiquanzz.htm

Tags:陈敏昭,政府与市场的异构及其改造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