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 >> 正文

黄漓江: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战略转型研究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8/4/3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佚名 参加讨论

    如果将中国贸易发展路径比作一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旅行,“在哪里、去哪里、怎么去”就是完成旅行的三个核心问题。
    首先,“在哪里”问题的回答——贸易大国的共识和确立。2004年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1545.5亿美元,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三。2009年出口占世界比重9.6%,进口占世界比重7.9%,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对于我国是贸易大国的讨论主要是从贸易总量和规模的角度来研究,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基本形成了我国是贸易大国的观点。在贸易大国确立的基础上,我们开启了旅行的起点。
    其次,“去哪里”问题的回答——贸易强国的特征和目标。贸易强国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和衡量标准(陈飞翔等,2006;张亚斌等,2007),对贸易强国的特征和内涵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贸易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和归纳,主要特征为贸易总量规模大、世界影响力大、国际分工地位高、贸易商品结构合理、国际竞争力和品牌优势强等方面。以这些主要指标来观察,我国的贸易经济距离贸易强国的差距显著,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贸易强国成为我们旅行期待的目的地。
    最后,“怎么去”问题的回答——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型和实现。既然贸易强国是旅行的方向和目标,贸易大国是旅行的起点,那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找寻一条优化、适宜、便捷的稳健路径完成旅行。在宏观战略层面,赵仁康(2005)在总结局部与整体两方面的战略缺失后,认为既要强化原有对外经贸发展战略的整合,也要在新的形势下调整和深化有关战略构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李安方(2007)进一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新开放观”战略的目标、内涵和主题,张幼文(2005,2007)对新开放观的效益评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五个方面的战略主张。结合中国实际,杨圣明(2011)发展并补充了马克思国际价值中国化的理论探索,提出互利共赢、“五外”和谐、“科技兴贸”和“两洋”战略等四大开放战略。在政策建议方面,对外贸易作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外部需求因素,还需进一步扩大规模才能提升贸易质量(裴长洪,2010)。比较与发达贸易经济体的差距,大多数研究主要围绕“如何加快我国商品贸易转型”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具体对策措施包括:促进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提高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实施科技兴贸,打造自主品牌,培育多元化市场和跨国公司等(魏浩等,2003;曲如晓,2005;杨波等,2006;张鸿,2008;杨宏华等,2012)。在重视出口需求的拉动作用时,进口贸易在稳定供给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也是贸易强国的着力点(冯雷等,2008)。由于我国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通过加强和改善服务贸易可以缓解货物贸易顺差的局面(陈中豪,2008)。在政府层面,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和加强贸易促进服务等来促进出口产品提升档次(沈丹阳,2004)。对外开放是制度变迁的过程,所以制度创新和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也是贸易强国的重要措施(陈华,2005;张宗斌,2006;王子先,2011)。我国外贸经济的迅速增长,也引发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冲突和矛盾,集中表现为近几年来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发生的贸易摩擦事件骤然增多。经济与政治总是密切相关、互为交融、相互影响。Henry Gao(2011)回顾分析了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FTAs)谈判战略,从自由贸易协定模式的选择、贸易伙伴选择的标准及谈判对象三个方面分别深入剖析。作者的结论认为,经济是中国考虑加入自由贸易区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政治考虑似乎是主要动机。政治环境的塑造理应成为我国应对贸易摩擦事件的重要战略。
    可以看出,对贸易转型战略层面的研究较少,但是战略定位却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框架,这直接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的未来方向和目标。战略研究的支撑点是坚实可靠的理论,这必须建立在长期的积累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对与贸易强国的差距和不足,大部分的研究集中讨论了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转型的途径选择,为实现贸易强国乃至经济强国提出基于多个维度和角度思考的政策建议。贸易转型一方面是自身内在的提升和创新。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有待时间的考验,加之原有增长方式的惯性,所以自身内在的提升需要从上述所建议的各个方面加以持续改进。结合政府对经济相应的政策措施,间接激励和引导外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另一方面是国际环境的变化跟进和协调配合。当内外条件将我国经济推进新的增长模式时,贸易强国的地位自然得以确立,贸易转型的历史过程就会成为迈向更高经济阶段的经验和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飞翔,吴琅,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换路径与对策,世界经济研究, 2006,11,4-9。
    [2]张亚斌,李峰,曾铮,贸易强国的评判体系构建及其指标化,世界经济研究,2007,10,3-8。
    [3]张幼文,对外开放效益评估的主题与思路,世界经济研究,2005。
    [4]张幼文,开放战略调整的核心问题,世界经济研究,2007,3,7-12。
    [5]曲如晓,中国成为贸易强国的战略路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9,21-25。
    [6]赵仁康,论中国对外经贸发展战略的整合,财贸经济,2005,12,82-85。
    [7]李安方,探索对外开放的战略创新,世界经济研究,2007,3,13-18。
    [8]杨圣明,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新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4,46-58。
    [9]裴长洪,做贸易强国第一条是还要扩大规模,时代经贸,2010,156。
    [10]魏浩,毛日昇,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挑战思路,中国软科学,2003,9,32-37。
    [11]杨波,刘海云,关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的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71,60-64。
    [12]张鸿,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竞争优势的变动趋势与战略选择,国际商务研究,2008,3,1-6。
    [13]杨宏华,胡瑞平,优化中国出口贸易结构走向贸易强国之路,经济研究参考,2012,45,64-68。
    [14]冯雷,李玉举,走向贸易强国的进口波动问题,财贸经济,2008,6,42-47。
    [15]陈中豪,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转变之服务贸易相关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5,23-25。
    [16]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中华工商时报,2004。
    [17]陈华,求解贸易大国变为贸易强之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7,48-51。
    [18]张宗斌,中国作为贸易强国的现实差距及路径选择,社会科学辑刊,2006,4,82-86。
    [19]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是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金融时报,2011。
    [20]Henry Gao,China’s Strategy for Free Trade Agreements:Political Battle in the Name of Trade,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Law,Trade and Finance,2011,pp.104-200。
    

Tags:黄漓江,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战略转型研究综述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