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田区是深圳市的中心城区,也是深圳的金融、政治、文化的中心,作为较为发达城市的中心城区,其工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产品从轻工业产品向重工业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发展轨迹由小规模起步到迅猛发展,再到趋势下降,最后由于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工业企业外迁加剧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多种因素,导致工业逐步萎缩,发展的整个过程从崛起到衰退历经20年。
关键词:中心城区,工业,特点
福田区是广东省深圳市的中心城区,也是深圳的金融、政治、文化的中心,作为较为发达城市的中心城区,其工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从1990年正式建区至今,福田区已发展了20多年,工业行业质量、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发展初期工业产值、增加值、产量的总量较低,以食品、纺织品等传统产品为主,轻工业占绝对比重;中期工业各项指标绝对总量较之前几十倍的增长,以高科技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品为主,由重工业占优势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逐步演进;后期,随着中心城区定位的转变,发展重心转移,政策导向发生变化,工业企业外迁趋势加剧,工业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工业对整个城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也从渐强向减弱转变。
一、福田区工业20年间发展的基本状况
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迅猛。1990年福田区工业发展刚刚起步,工业企业单位数量少,按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达规模者数家而已,大多数的工业企业属于街道办企业,企业建厂时间短,生产规模小,生产工艺较为落后,福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47亿元,绝对值较小。为了促进工业发展,每年市、区政府对于工业都会出台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策略,例如“以科技兴区”、扶持重点企业的“三个一批”、调整科技三项经费和“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暂行方法”等。基于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以及市场机遇的推动,福田区的工业开始高速发展,工业产值逐年增长,1993年突破百亿元,1995年突破200亿元,1997年达309.13亿元,1999年达409.35亿元,2001年达522.19亿元。这一过程中每两年增长100亿元,到2004年突破千亿大关,达到了1032亿元,是1990年产值的21.29倍,2006年达到峰值1322.12亿元,2007年开始下降,到2010年年工业产值回落到938.32亿元。
观察福田区工业发展20年的总产值增长速度曲线,可以把工业发展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1995年,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突破,工业生产沿着“高科技、高创汇、高效益”的方向发展。这一阶段工业产值增速较高,均高于36%,是20年中增速最高的阶段。第二阶段1996—2000年,这一阶段产值增长相对平稳,在1999年出现增速大幅下降的情况,这是由于1998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整个国际市场和东南亚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需求不足,工业企业订单锐减,1998年仍能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因为大部分工业企业的生产计划都是根据1997年底或1998年前期的订单制定,故金融危机的影响未能在当年充分体现,滞后到1999年开始全面爆发,增长速度跌入20年的谷底。第三阶段2001—2006年,2001年之后工业恢复发展,增速渐快。2003年出现“非典”事件,对工业和经济产生短期影响,之后迅速发展。2006年至今是第四阶段,这一阶段随着中心城区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工业企业外迁加剧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多种因素,工业产值开始回落,部分年份出现负增长。深圳市福田区工业20年的发展历程处于阶段性的起落之中,但整体发展趋势较好,工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
2.工业增加值稳步增加,增长速度有所回落。1990—2006年,工业增加值逐年递增,从14.54亿元增长到峰值295.04亿元,增长了19.29倍;2007年之后,增加值回落。增加值增长速度在第一阶段速度最高,以后阶段有所降低,增加值增长速度在第二和第三阶段较为平稳,第四阶段增速下降,出现负增长,趋势与产值增长趋势吻合,总体发展良好,20年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6%。
1990年至2006年间,深圳市福田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介于24%~35%之间,所占比重较高,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阶段虽然工业产值及增加值高速发展,但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对于其他时期较小,与中后期相比工业发展较薄弱。从1996年后比重就一直稳定在30%以上,工业发展较快较稳,与其他行业的发展相比优势和贡献较为突出。2006年至2010年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步减少,2010年只占8.5%,工业逐渐退出深圳市福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3.工业经济效益逐年改善。工业发展前期,工业化水平较低,评价工业发展效益的七项指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的水平也较低,综合效益指数较小,均小于150%。进入2000年之后,综合效益指数迅速增大,到2003年后更是高于200%。
二、工业发展特点及问题
1.依靠科技是发展主题。2006年以前,工业一直是福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本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福田区就把科技兴区、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和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等作为工业发展的策略。而事实证明,科技的确使工业企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工业企业的规模、效益和质量无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福田区工业企业行业发展较为集中,在初期以服装纺织等轻工业行业为主,其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到2006年之后则以重工业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依靠科技的发展增长尤为迅速,从占工业总产值不到10%的比重发展到今天的85%左右。
2.本色发展为特征。福田区的工业在深圳市的几个区中,一直处于中间排位。不是总量最大的,也不是增速最高的。由于福田区是深圳市的中心城区,受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和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的限制,工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可能做到比其他区更强、更快,因此发展工业不是福田中心区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福田区的工业一直以本色发展为特征,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力发展工业产品出口,出口的增长成为带动工业发展的一大主力。90年代后期至今,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福田区工业加速发展的新本色力量。到2006年,福田的工业产值、增加值等指标的绝对值创高峰,至今在总量上也未取得新的突破,今后这种突破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3.风险过于集中,市场应变能力较弱。大型工业企业的高速发展,是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结果。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集约化利于利润最大化,福田区工业产值的85%来自于十几家企业(占企业总数的4%),并且产值的70%以上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创造的;从区域经济整体角度来看,工业发展存在着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行业较为接近,多数处于同一产业链条之中,加上产品多数为国外订单的出口产品,如果此类行业的国际市场有变或者经济危机的出现,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区内工业企业的生产。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的“非典”事件是一个明显例证。但福田区工业发展集中于大型企业和单一行业的现状,是地区发展多年来形成的惯性模式,这种模式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参考文献:
1.刘会远,吕勇,饶志锋,段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要兼顾区域的经济文化特色——深圳市复兴河网运输和建设水上城区的设想现代城市研究,2007(10)
2.暨军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建设服务强区探索具有中心城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宁波大学学报,2009(11)
作者简介:田秀瑛,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经济师、统计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