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8/3/8 《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7期 王海杰 参加讨论

城镇化是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战略定位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了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城镇化进程,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中原经济区城市群发展的路径问题;二是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过度城市化”与整体上的“半城市化”并存的问题: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边界问题。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城市群发展的路径问题
    

    (一)城市群发展的空间路径
    中原经济区涵盖了京广和陇海的“十字”交汇经济带区域,是国家“两横两纵”经济带“井”字形骨架的核心位置。中原经济区中的城市群,应采取“十字构架、轴心带动、圈层外推”的发展战略,即沿京广线和陇海线“十字”经济带,以郑州为轴心,以“十字”骨架内的大中城市为支撑,以产业聚集区和新型城镇为依托,形成层层外推的圈层城市连绵体。
    “十字构架”主要是指以郑州为中心,沿陇海铁路走向构建以洛阳、开封为重要节点的横向城市带和沿京广铁路走向构建以新乡、许昌、漯河为重要节点的纵向城市带。“轴心带动”是通过实现郑州市的核心作用,增强创新力和辐射力,以此带动两大城市带的发展。“圈层外推”主要是指以郑州为中心,以区域核心城市为支撑,以城际快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为纽带,以城市间产业聚集区和新型城镇为链接的层级经济圈逐层外展态势与过程。在层级城市圈的推进中,以“十字”骨架上的主要城市辐射为主,与次级城市的散点辐射相结合,形成城市间的连绵带,继而逐渐将城市圈外展渗透,形成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的现代产业格局和现代城镇体系。“一极”,即以郑州市为增长极;“两圈”,即以新郑、荥阳、新密、巩义和登封等“半小时交通圈”城市区域为核心层,以开封、新乡、许昌、卫辉、辉县、焦作、沁阳、孟州和偃师等“一小时交通圈”城市区域为紧密层,以洛阳、平顶山、漯河、舞钢、汝州、济源、长葛和禹州等“一小时交通圈”外城市区域为辐射层的“两圈”“三层”结构。
    (二)城市群发展的动力和路径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驱动,产业的发展又是以技术为核心的诸多经济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作为城市结合体的城市群的发展,其动力路径则具有清晰的“技术链→产业链→城市链”特征。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动力系统会收敛强化于某一个环节。因此,在城市化的制度环境下,系统动力将集中沿“技术链→产业链→城市链”的路径推动城市呈链状发展。城市群按照“技术链—产业链—城市链”的路径链接在一起,聚集于城市的各种要素流动的方向、速度与频率,将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互补性。这种状况,一方面推动城市个体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推动产业群和城市群的形成与壮大。
    中原城市群的产业链与城市链的培育和发展。在横向城市带上,整合郑汴洛(郑州、开封、洛阳)的各种资源。郑汴洛都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应统筹开发,各有侧重,实现产业的联动互补。洛阳以科研、原材料、先进制造业三个基地建设和旅游业为目标,重点发展装备工业、石化工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和以旅游业为纽带的文化产业。开封以轻工、机械、化工和旅游业为支撑,重点发展以旅游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服务产业、食品和工艺品等轻工产业,重塑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在纵向城市带上,立足各地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统筹能源原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食品产业的区域分工,明确新乡、许昌、漯河等城市的功能定位,重点培育发展电子、能源、输变电、铝工业、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
    二、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过度城市化”与整体上的“半城市化”并存
    
河南2010年城市化率为39.5%,中原城市群地区接近46%,落后于全国47.5%的平均水平。根据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与这一时期相伴的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过度城市化”与整体上的“半城市化”并存的问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过度城市化”
    中原经济区许多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不同程度存在“大城市病”问题,尤其是郑州市的中心城区在交通、居住、环境、排水等方面给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面对和解决中心城区“过度城市化”的问题。城市的发展模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单中心的圈层城市群模式。中心城市对周边资源和要素集聚吸引与辐射扩散,城市沿主交通轴线呈放射状向外圈层扩展,如武汉城市群。二是双中心城市群模式。群域内拥有两个中心城市,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上都有足够的集聚扩散能力,发挥着双核作用,如京津环渤海城市群中的北京和天津、广东珠三角城市群的广州和深圳。三是多中心网络状群城市模式。群域内同时拥有几个规模相当或相近的城市在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空间上表现为彼此吸引和扩散,产业群和城市群呈多中心的网络状,如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
    以上几种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不管是单中心还是多中心,都必须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为前提,这就无法避免经济要素向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过度聚集,出现过度城市化问题。
    (二)整体上的“半城市化”
    半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形态是大量农民工的存在。《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指出,根据公安部提供的最新户籍统计数字,按城镇非农业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3.28%;而国家统计局按全国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5.68%,两者之间的差值高达12.4%,涉及人口1.61亿人。这1.61亿人口虽然人已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但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他们仅仅是“劳动力”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因城市扩张与新城建设使大量土地转化成城市建设用地,从而造成了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这种状况主要存在于农村的城镇化,新兴经济区的城市化和中心城市近郊区的城市化过程中。
    中原经济区未来的城市群建设中,应充分落实民生优先的思想,注重在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重视城镇化中的人文关怀,消除城镇化中的歧视与分割。新兴经济区和中心城市近郊区虽然完成了土地的城市化,但城市功能还有待完善。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镇)化的边界问题
    

    农村城镇化是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农村的城镇化是中原经济区城市群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各有边界,需积极稳妥地推进。当前,河南的城镇化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新乡模式。可概括为“三集中”:即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居民点集中、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其优势是,能快速形成产业聚集区,减少企业用工和运输成本,减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方便政策的落实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二种是济源模式。济源模式是人口向中心镇集中,宅基地归集体,折现购住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有外出务工和就地转移(当地服务业、农业、工业)两种途径。其优势是集中发展中心城镇,减少了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宅基地收归集体,节省土地用于厂房建设和农业用地,得以实现更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利用当地的大型企业、新兴服务业以及农业充分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较少。
    第三种是义马模式。义马模式是集体迁入居民点,城乡一体化,农户身份转换为市民。这些居民点根据区域优势或特点分为矿区型、沉陷区型、郊区偏远型。居民点建设资金上分别采取置换(以出让煤矿开采权获得资金)、补偿(煤矿补偿搬迁)、共同出资(居民自筹加政府补贴)的方式获得。义马市农业人口较少,有的直接在当地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外出务工,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以上三种城镇化模式都基本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搞”的问题,在居民生活地域、土地资源配置和剩余劳动力转移三方面完成了由村到镇,由农民到市民的转换。但是,这三种模式都有特殊的初始条件,当一个地方的初始条件不具备,又不能很好地解决钱、人、粮和民生问题时,就不能强制进行城镇化。这正是城镇化的边界,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边界。

Tags: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