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县域劳动力市场结构与路径创新

http://www.newdu.com 2018/3/8 《中国市场》2012年第31期 曹 群 参加讨论

摘 要:本文在分析县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就业结构、价格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县域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传统政策体制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乡镇企业规模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县域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路径创新对策:劳动力资源的培育、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县域,劳动力市场,市场结构
    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培育劳动力市场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劳动力市场建设较其他要素市场建设来说是个薄弱环节,尤其是我国县域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县域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不仅限制了劳动力就业,而且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1 县域劳动力市场结构分析
    

    1.1 劳动力供需结构
    (1)劳动力供给增加。县域劳动力供给主要有三个来源:新增劳动就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企业的失业人口。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农业经济发展、企业破产、金融危机等原因所导致的劳动力数量增加,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例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68%,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1.2亿人,而且,每年新增人数达到1000万。
    (2)劳动力需求有限。就业需求令人担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高学历人员的就业都存在众多问题。在劳动力供给增加的同时,而劳动力的需求紧缺。在建筑、餐饮等招用农民工较多的行业中,为解决农民工短缺问题,一些企业不得不靠提高工资待遇、放宽年龄限制等办法,保证企业的运行。
    县域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县域的劳务输出。城市通过用工环境改善、劳动力工资增加等办法吸引劳动力,导致县域的劳务输出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技术型劳动力的输出加重了县域的劳动力供需结构的紧张。
    1.2 劳动力就业结构
    劳动力就业结构表现为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劳动力的比例及其关系。
    (1)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看,县域劳动力虽然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但在第一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就业较少。与1978年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就业分布比例70.5∶17.3∶12.2相比较,农村劳动力较多地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到第三产业。这种结构基本符合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规律,与配第·克拉克定律相符,区别在于有些县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没有经过第二产业占有劳动力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而是直接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
    (2)劳动力就业的行业结构。从行业结构看,劳动力在传统产业中就业人数较多,但处于下降趋势,服务业的就业人数趋于增加。劳动力就业主要分布在家政、装修、建筑、餐饮等行业。
    1.3 劳动力价格结构
    县域劳动力价格结构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工资较低以及工资差异明显,工资的差异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差异。据调查,普通技术工人的工资与非技术工人工资相差1.5~2倍,垄断行业的工资是非垄断行业工资的1.43倍。工资收入较高者在1000~2000元之间,达到2000元以上的较少。工资差异的区域表现为东部沿海县域明显高于中西部县域。
    劳动力工资变动的趋势表现为不断上涨,而工资上涨的直接原因是弥补农民工短缺。对于农民工短缺的原因,蔡昉(2007)认为是劳动力供给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的转变、城市各部门对农民工的刚性需求;赵显洲(2010)认为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上升。
    2 县域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传统政策体制问题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市场发育与市场管理者的自身利益脱节,制约了市场业务的拓展,无法满足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传统的县域劳动力市场服务的免费行为,阻碍了劳动力的市场交换。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的歧视成分,使农村就业者享受不到平等的社会经济待遇,不能具备平等的发展机会,促使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化。
    2.2 产业结构层次低
    多数县域尤其是贫困县域经济中仍以农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全国平均水平低出很多,农副产品深加工不足,产业化水平低,产业规模有限,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3 乡镇企业规模小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乡镇企业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每年能吸收1000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困境,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而且,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权关系模糊不清,以季节性用工为主,无法保证就业岗位的长期与稳定。
    3 完善县域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路径创新
    

    3.1 劳动力资源的培育
    (1)加强劳动力资源管理。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实行信息化管理。促进劳动力资源流动,通过劳动力资源交流会,引进人才,加强交流。
    (2)加强劳动力资源培训。用人单位招工时比较关心的问题一般是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企业抓好劳动力资源的培训,通过培训新技术、新知识,提高劳动者素质,以适应新岗位的需要。劳动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培训的相关服务工作,提供培训劳动力所需的场所、设施和师资,提供择业信息、推荐介绍工作,组织劳动力输出和流动。
    (3)富余劳动力分流。积极兴办各种新实体,尤其是各类服务性行业,既为富余劳动力分流提供了条件,又方便了群众生活。
    3.2 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
    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必须要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而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必须消除造成城乡分割的制度基础。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不得以户籍等内容歧视任何劳动者,以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公平。二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纳入更大的保障范围,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保障水平,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的教育系统,从而促进劳动力的有效流动。三是通过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吸收劳动力就业。
    3.3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1)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产业结构层次,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县域的主导产业选择除了要满足一般性的条件,如专业化水平高、产值比重高、产业关联度高、代表区域发展方向,为了促进县域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导产业必须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及其集聚作用,吸收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3)加快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在县域经济中,农民占绝大多数。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又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及其流动。
    3.4 推进城镇化
    (1)根据有关专家的分析结果,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一般比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高出3倍以上,城镇人口提高一个百分点,全社会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将提高1.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提高0.5个百分点。因此,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以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可以推动农民工就近就业。
    (2)根据经济强县的发展经验,产业集聚是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通过依托本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实行专业化分工,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县域城镇化需要产业的支撑,产业的集聚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并促进农民完成就地转化。
    (3)根据经济强县的发展经验,发展特色产业也是加快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县域应该依据自身在资源、区位、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从而克服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相对短缺的不足。例如,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县域,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加快了县域城镇化进程,也扩大了劳动力的就业。
    综上所述,完善县域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快劳动力流动,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培育劳动力资源、改革与完善相关制度、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县域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完善。
    作者简介:曹群(1971—),女,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1]李向阳.对县域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的调查[J].经济师,2010,(7):228-229.
    [2]蔡昉.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J].中国人口科学,2007,(2):2-7.
    [3]赵显洲.关于“刘易斯转折点”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学家,2010,(5):75-80.
    [4]史明霞,张安萍,孙卫南.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西北人口,2007,28(3):84-92.

Tags:县域劳动力市场结构与路径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