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城市、区域、环境经济学 >> 正文

我国资本跨区域流动效应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8/3/8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年第4期 韩立民 刘… 参加讨论

摘 要:建设中国“蓝色硅谷”对于提升我国海洋科技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一步发挥青岛市的海洋人才、产业和区位优势,打造高端海洋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蓝色硅谷”建设首先应在明确自身发展的现实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并需要各级政府在组织领导、财政税收、投融资、科技与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关键词:蓝色硅谷,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功能定位
    “蓝色硅谷”是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是海洋科教、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渗透,基础性海洋研究、应用性海洋研究与蓝色经济研究相互衔接,国内外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与经贸合作相互融合的区域,也是海洋科技的研发中心、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和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根据规划,“蓝色硅谷”建设实施“一区一园”的总体布局,其中“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一园”即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核心区南起崂山区科技城,北至即墨市温泉镇,包括即墨市东部沿海的鳌山卫、温泉两镇陆域和全部海域,以及崂山区中韩、王哥庄街道办事处的部分区域,规划陆域面积约28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25平方公里,2010年常住人口31万人。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青岛市为了更好地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谋划自身发展,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在发展高端海洋产业中率先崛起,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者,青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立足实际,提出了影响青岛市未来蓝色经济走向的重要战略——中国“蓝色硅谷”建设战略。
    一、中国“蓝色硅谷”建设的现实基础
    

    青岛市是闻名遐迩的“海洋科研之城”,拥有实力雄厚的海洋科研机构和人才资源。“蓝色硅谷”核心区既具备高校、科研机构、高技术企业集聚的科研优势,又兼具山海一体的优质生态环境,这都为“蓝色硅谷”战略的实施奠定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一)海洋科技优势
    “蓝色硅谷”核心区是青岛市重点海洋科研机构的主要集聚区之一,近年来吸引了数家大型科研机构或重点实验室落户。目前,区内拥有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兰州物理化学研究所,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30余所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拥有青岛海洋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海洋腐蚀与防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青岛慧谷软件园IT服务外包鳌山基地、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北方基地青岛分基地、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青岛海水鱼工厂化养殖产业化基地等多家海洋科教和产业化基地。
    其中,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五支“国家队”共同组建的国内海洋领域唯一一个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七的海洋科研机构,成为我国海洋领域最主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国内外优秀科学家汇聚地和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基地。选址于鳌山卫镇的国家深海基地是面向全国深海科学研究、海洋资源调查、深海装备研发和试验、海洋新兴产业服务的多功能、全面开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深海科学技术开发的引擎和深海产业孵化的桥头堡,并能为青岛市在海底观测监测、深海探测作业、深海运载器、深水油气资源与海底矿产资源勘查、深海生物资源利用、海上新能源发电等海洋科技创新领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将投资6000亿元重点建设300个项目,并拿出100亿元设立国内第一支蓝色经济基金,重点推动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试基地、海洋科考船等一批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海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这些都进一步奠定了青岛在全国海洋科研、海洋教育中的领先地位,为“蓝色硅谷”战略的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
    (二)产业基础雄厚
    近年来,“蓝色硅谷”核心区海洋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海洋防腐、生物质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凭借自身良好的区位、资源和环境优势,即墨市沿海地区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业和海洋新能源开发、高端海水种苗繁育、海珍品养殖、海洋装备制造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先后吸引了大批滨海旅游和海洋高科技重点项目落户鳌山湾,实现了蓝色经济发展的突破。其中,鳌山卫镇以高端旅游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乡村旅游业为主导;温泉镇则围绕“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中心、会议接待中心、科研教学中心、精英人才居住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崂山区重点加快崂山科技城建设,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促进了海洋生物、新能源、信息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及其团队构建了国内第一个海洋糖库,糖库中的“海洋特征寡糖”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青岛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运用生物组织工程技术研发了以“深海鱼皮胶原蛋白”为主要原料的“人工全层眼角膜”,并实施了世界首次动物移植试验,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30万片人工全层角膜,产值约30亿元;“蓝色硅谷”核心区已有两家获国际认证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设备生产企业达产;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入潜水器“蛟龙号”在青岛国家深海基地成功潜至海面以下5000米。由此,国家深海基地扬名海内外。
    (三)发展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善
    “蓝色硅谷”的核心区以“山、海、泉、滩、林”自然景观而闻名。沿着183公里黄金海岸线,分布着多处滨海旅游胜地以及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自然环境优美,人居环境舒适,是青岛市承接海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聚集区,也是青岛城市中心功能区拓展的主要区域。近年来,崂山区凭借自然资源优势,将生态旅游区发展成为了一个集旅游、度假、观光、休闲、健身、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域,建成后必将大大提升青岛东部黄金海岸的环境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此居住、工作和创业,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到此聚集。区域内会展业实现较快发展,建设中的即墨市青岛国际会展中心项目,规划室内展出面积2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会展场所,从而大大提升青岛市展会的层级和影响力。
    近些年,青岛市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铁路、公路、海港、空港等交通基础设施在总量规模、设施水平和运输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性航空枢纽、市域“一小时经济圈”和半岛城市群“三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青岛市位于胶济铁路的终端,有直达华东、华北、华南、西北、东北各大城市的客货运列车。青岛公路的等级水平已位居全国前列,济青、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和烟青一级公路是最主要的进出公路通道,连接胶州湾西海岸的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已通车运营。拥有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和在建的董家口港区四大港区,主要从事集装箱、矿石、原油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储存、中转、分拨等物流服务和国际国内客运服务,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交通枢纽。全市通讯、水电气供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为“蓝色硅谷”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中国“蓝色硅谷”的功能定位
    

    建设“蓝色硅谷”的重要前提是对其进行科学定位。基于青岛市发展“蓝色硅谷”的现实基础,“蓝色硅谷”的功能定位是:将其打造成国家级创新型蓝色科技园区、国家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核心科技孵化区以及青岛市城市建设的新名片。
    (一)国家级创新型蓝色科技园区
    青岛市建设“蓝色硅谷”,应充分发挥其海洋科技和人才优势,依托国内海洋领域唯一一个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争取成为国家级创新型蓝色科技园区。作为国家级创新型蓝色科技园区,关键是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着力突破“海洋生物、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海洋可再生能源与环保、海洋电子仪器仪表及深海勘探设备”四大领域科技创新,推动海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增强我国海洋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二)国家海洋科技教育中心
    基于现有的海洋科研机构和人才优势,以及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机遇,加快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精心打造海洋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与国外海洋学科交流,积极参与国际重大海洋科研活动,引进利用国外智力资源,实现在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前沿研究方面的突破,使之成为我国海洋领域最主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国内外优秀科学家汇聚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基地。
    (三)核心科技的孵化区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进程中的基础引领作用,设置多种海洋科技奖项和科技基金,激励园区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大核心科技的研发和产品创新,为技术研发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资金支持。在崂山区集中布局科技成果孵化器项目,加快海洋生物、新能源、信息技术等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水平。同时,科研院所为园区企业提供联合创新项目和人力资源培育。
    (四)青岛市城市建设的新名片
    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山海城浑然一体,加上特殊的历史积淀,使青岛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成为中国最优美的海滨城市之一。长期以来,青岛市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发展,造就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这些城市名片是青岛的标志和独有的特质。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要始终保持青岛在世界上的特殊位置,就必须建设城市新名片,让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更具有竞争力。建设蓝色硅谷,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做好商标注册、完善硅谷设施等基础性工作。加大蓝色硅谷的宣传推介,增强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把蓝色硅谷打造成青岛城市的新名片,增添新的城市魅力。
    三、建设中国“蓝色硅谷”的对策建议
    

    为保障“蓝色硅谷”战略的顺利实施,对其进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应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构建“蓝色硅谷”建设的支撑体系。
    (一)高起点规划“蓝色硅谷”,打造世界级品牌
    依托青岛市在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经济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蓝色硅谷”核心区发展的现实基础,以国际标准、世界眼光对“蓝色硅谷”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将“蓝色硅谷”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海洋科技研发基地和海洋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尽快在国内外注册“蓝色硅谷”商标,以利于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注册“蓝色硅谷”域名、网站,设立“蓝色硅谷”论坛,创建“蓝色硅谷”微博,命名“蓝色硅谷”大厦,建设“蓝色硅谷”标志性建筑,提高蓝色硅谷品牌知名度,让蓝色硅谷尽快走向全国和世界。
    (二)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和平台建设
    以蓝色硅谷建设为契机,推动全市临海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提升临海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构成与产品层次;全面推动特色化海洋产业园区建设,增强各类临海产业园区的市场竞争力;按照专业化、特色化和集群化发展思路,鼓励相关企业逐步向特定的临海产业园区转移;调整各类产业园区的发展特色及核心定位,对现有的企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同类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的集聚发展,打造一批现代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如现代渔业基地、滨海旅游基地、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海洋新能源产业基地、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基地和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依托青岛的海洋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强对涉海科研机构、院校和企业的支持,努力促进各类海洋创新平台的建设。
    (三)加快海洋产业升级
    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对低端产业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其外迁转移;提升产业进入门槛,吸引高端产业进入,实现蓝色硅谷建设的高层次、低污染、高效率的目标;以蓝色硅谷建设为导向,以加快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集聚为目标,完善交通运输、能源保障、淡水供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具有青岛特色的海洋主导产业类群。
    (四)加强组织领导
    立足“蓝色硅谷”建设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由市政府主导,相关区(市)政府联合组建“蓝色硅谷”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和协调“蓝色硅谷”战略的实施,确立工作目标和重点,及时传递蓝色硅谷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变动、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项目建设等相关信息,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商讨对策,加强协调、管理和监督。
    (五)健全财政税收政策
    整合现有政府财力资源,重点支持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海洋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并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有关海洋资源勘探、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资金。开展金融创新,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撑,加快国内第一支蓝色基金的设立,形成“原始性创新成果——上市企业——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积极争取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税收及相关优惠政策;在市政府权限范围内,对国家及省、市政策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基础优势产业中的重点企业和科研机构,实施优惠政策。依据相关各区市的财政收支状况,积极筹集资金,逐步推动税收减免为主的激励方式向直接补贴方式转变。
    (六)实施多样化投资融资体系
    逐步建立财政扶持、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海洋产业发展投资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蓝色硅谷建设。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发展风险投资公司或担保公司,对海洋资源开发、深海探测等一些关键技术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担保。鼓励银行、保险公司对海洋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贷款和保险服务;研究在青岛组建商业性蓝色经济银行,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七)强化人才与科技支撑
    加强人力资源保障,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是推动“蓝色硅谷”战略实施的关键。应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加快实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专项计划,打造高层次海洋科研团队;通过引进和自主培养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深海生物资源利用、微藻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领域科研人才,打造海洋前沿技术科研团队;通过积极培育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及仪器装备等领域高水平研发人才,打造海洋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团队;根据海洋产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培养一批掌握工程技术、熟悉生产管理和精通市场运营的专业人才,打造海洋产业应用开发人才团队。
    参考文献:
    
[1]韩立民,张童阳.世界著名硅谷建设经验对“蓝色硅谷”建设的启示[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05):5-8.
    [2]马志荣,徐以国.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8,(06):107-109.
    [3]仇向洋.硅谷成功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33-39.
    [4]姜秉国,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05):92-96.
    [5]叶向东.积极发展海洋经济不断壮大蓝色产业[J].太平洋学报,2006,(09):11-22.
    [6]山东青岛加快启动“蓝色硅谷”建设[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1/11/c_122573372.htm.

Tags:我国资本跨区域流动效应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